第季成长学院徐敏红文言跳

文言跳板课,“跳”出广袤天地

——《徐敏红教你上文言跳板型文本教学课》序言

文/徐敏红亲爱的语文湿地的好朋友们,各位热爱青春语文的兄弟姐妹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语文湿地教师成长学院,我是浙江温岭的徐敏红。今天开始,徐敏红教你上文言跳板型文本教学课微课训练营正式开讲。在这里,敏红将带着大家以经典文言文本的阅读教学为主体,创设一块块富有弹性的课堂跳板,触发一本书的阅读、一种思维的形成、一段人生哲理的探索.在进入课程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这个教学模式的成长过程。产生研究文言文教学的念头开始于年,当时参加我们地级教学大比武,比赛课题是文言文教学。在胜负心的驱使之下,我浸入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当时翻看了大量的资料。其中王荣生教授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中对文言文“一体四面”的论述,让我拨云睹日,对文言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王荣生教授告诉我们,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从这个一体四面的论说中,我发现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我们的文言本身就有一套相当严格的词汇、语法系统。其次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文章”是指其功能。每一篇文言文都有它所言之志、所载之道。而“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我们在学习文言文,通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和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就能“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最后,文言文还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比方说文言的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在文言和文言文的背后还体现了传统思维方式;同时文言文记载着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最重要的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面。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学习文言文,最终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从王荣生教授对文言文的论述中,我得出文言文教学的路径搭建起于文言,通过文章和文学,终于文化。这样的认知让我的文言文教学形成了初略的模式。带着这样懵懂但又有模糊灵感的理解,我赛完了课,也获得了奖。但同时,我对文言文教学研究也陷入了瓶颈。年,研读了王君老师的文本特质与课型创新理论,我豁然开朗,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我清晰地看见了自己文言文教学的聚焦方向和课堂实施的路径。王君老师说,青春语文课堂的追求是结合学生的现实成长所需,在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开掘上有独到之发现和独到之呈现,打通教法和活法,打通语用训练和精神启迪。要想达成这样的效果,我们只有简化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区分文本特质,准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只有有效地区分文本特质,才能在备课过程中迅速地给文本定位,然后准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减少备课和教学过程中的繁冗环节,我们的教学才能拨草瞻风拨云见日。文言文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籍华裔学者唐德刚先生曾高度评价:“几千年来的人类文明中,学者们还未找到第二种文字能与我们传统语文比。它替我们保留了19世纪以前,人类文明最丰富的记录。它保留的总量超过人类史上所有其他文字所保留的总和!”面对这样厚重的文言文,我们应该把它们定位为什么样类型的文本呢?我的答案是跳板型文本。跳板型文本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某一个文本或某一组文本,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视角或方法,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更辽阔的阅读世界。在这个概念的指导下,文言跳板型文本教学的模式就变得清晰而立体。它的课程路径先是聚焦文言字词,进行咀嚼品析,再琢磨章法考究处和炼字炼句处,然后将文本放置于“互文性之网”去解读,最后打通文本与生命。经由文言跳板、文章跳板、文学跳板,最后抵达文化理解的课型。这里的互文性之网指文本的互文性之网,由“社会文本”“文化文本”“体裁模式”“约定俗成的自然的惯例”“另一部作品的‘扭曲模仿与反讽’”五个层次组成。在之后的课程中我们将会具体应用在不同文本中。这样的文言跳板型文本教学能让我们“精读一篇,引出一类”。这里的“一类”含义很广,可以是一种思维;可以是一段思考;可以是同一类的人物形象;可以是同一种情感态度;或者还可以是整本书……总之,精读“一篇”,便要以此篇为跳板,带着学生往广处“跳”,向深处“跳”,跳到更加开阔广袤的世界中去。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敏红将带着大家“精读一篇,激发一种思维”文言文本的解读从来都是多元的。因此,在夯实语言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对语言材料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能批判地解读言语材料,而不是人云亦云,要形成学生个性化地对语言文学的独到认识。从单篇教学的“点”投向思维训练的“面”,引领学生的阅读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杞人忧天》,它出自《列子?天瑞》,讲述杞人担忧天坍地陷而废寝忘食的故事。该文本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虽是寓言,但又是有史可查的历史故事,不同的题材决定着不同的主题。对于这样的文本,课堂在凸显它寓言特质的同时,还可以将其放置到历史语境中,进一步深入到作家、作品产生的具体的历史机遇、遭际、事件、地点和情景里,深入探究杞人忧虑的思绪底蕴。这样的教学设计侧重对学生多元化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但可以通过品读文字看到寓言的特质文言的生命力,而且还能学习到“杞人忧天”传承的“探天问地、善于思考、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伟大精神。我们一直觉得培养强化逻辑思维能力跟语文学科没啥大关系,实际上,在各种文本中我们都能挖掘出不同的思维元素,去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比较思维、关联思维、思辨思维、逆向思维、结构思维等多种思维品质。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语文课堂,学生能通过文本的桥梁达成思维训练的目的。敏红还会带着大家“精读一篇,引发一段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幸福。幸福的真相是什么?不是功名,不是利禄,而是拥有一个有丰富的、细腻的、美好的灵魂。青春语文课堂的指向便是让师生在文本的浸润中滋养出这样的灵魂。精读《穿井得一人》,明白流言背后隐蔽动机,学习对待传闻的审慎态度。精读《北冥有鱼》,领略庄子“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观。精读《诫子书》,读懂父亲的眷眷之心,谆谆教导,明白父爱如山,体会君子之道……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不仅是学生的课题,同样也是教师的课题。无论我们的起点在哪里,我们总得让自己的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美好一些。这样的修炼对于语文人来说,就在于一课一课的打磨,一课一课的挖掘。要知道所有的文本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人物、场景、背景等。只要我们有“大局思想”,让文本本身具有的生命力自然又深刻地投射在“一课”中,把“这一篇”读精读深读厚读透,然后在此基础上聚焦“一点”引出“一类”,就能把课堂变成“生命课”、“精神课”,这样的投射,不但是由“1”而辐射“X”,帮学生从单篇教学的“点”投向经典文本的“面”,投向深厚的文化世界中去;而且也是在帮教师从优秀文本中获得力量从而保持青春生命状态。敏红更会带着大家“精读一篇,引出整本阅读”语文教师要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以“全局意识”通观全书,抽丝剥茧,让整本书的精华自然有深刻地投射到“一课”中,我们就能达到以“一课”而“覆全本”,甚至“覆多本”。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狼》,此篇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讲述屠户路遇两狼与之斗智斗勇最终毙两狼的故事。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以篇为单位的,但也要求学生对《世说新语》和《聊斋志异》整本书有所涉猎。《狼》这一篇文章短小精悍,情节曲折,可作为文言志怪小说的学习例文。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教学中以情节分析为原点,以文带言,利用志怪小说的传奇色彩,以鲁迅先生对《聊斋志异》的评价“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为聚焦点,抓住重点文言字词,在词语的品味中挖掘文言的语言魅力。既借力“传奇法”去解读“狼”这一形象,理解“志怪”的深意,同时又教会学生运用“传奇法”来解读《聊斋志异》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狼》这一课的结束,更是他们阅读《聊斋志异》的“开始”,走进蒲松龄的“开始”。这个“开始”指明了学生阅读的朝向,让他们在阅读《聊斋志异》时更清醒、更有序、更睿智。这种触发一本书阅读的跳板型文本教学能为课后学生广阔的自主阅读埋下伏笔,它属于阅读教学中典型的召唤式结构。朋友们,我们的文言跳板型文本教学就是这样。当我们把课堂变成弹力十足的跳板,使文本从“点”变为“面”从而形成“场”,在学生心中发出震撼灵魂的声响,让他们在课堂中遇见超越文本的广袤世界。谢谢大家!长按上图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