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俗语背后隐藏的是行业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找工作之时,许多人都会面临这样的抉择:知名大厂还是创业型企业?知名大厂体系成熟,可能成为个人职业生涯的一块跳板,会为自己的简历增光添彩;创业型企业潜在发展机遇可能更好,有成为公司元老的可能。
当知名大厂与创业型企业两个发展机遇摆在面前时,项目经理该如何做出最佳选择?今天,我们邀请希赛的大咖们来为大家分析问题,并提供应对方法。
本期案例
行业:IT
岗位:项目经理
个人背景:既有大厂工作经验,也有创业公司工作经验,自我感觉技能方面不算差,最开始在电商产品行业工作,后面去了社交产品行业
遇到的问题:
再找工作,是找大厂的还是找创业型企业的,行业的选择是否很重要,如何选择一个好的行业/企业,她主要是问的行业,因为感觉行业影响挺大,从而能够更好的发展(发展我理解是指有足够的工作成长空间,钱多并且工作有能充分发挥自己工作能力的平台)
亟待解决的问题:项目经理该如何选择行业进行发展,去大厂还是创业型公司发展?
主治医师
01
牧云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行业当然很十分非常重要,但行里行行出状元,还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慎重考虑,做自己最擅长的。
只从“成长空间大、钱多且个人充分发挥”这些条件来看,私以为大厂高管组建的精英创业团队是首选,内部孵化意愿强烈的大厂(抖音就是这样被孵化的)其次,第三是普通大厂,最末的是普通创业公司。
进大厂还是去创业公司“,就和“在北上广继续打拼还是回老家”、“去低收入国企还是高薪私企”、“选有钱的还是门当户对的”一样,大家或多或少都会面临这些重大人生抉择,一般使用SWOT工具即可,列出对自己很重要的维度如“话语权”、“职业天花板”和“收入待遇”等等,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这四个角度进行加权打分,最后取总分最高的。
但SWOT弊端在于人天然有各种喜好,必然会因为这些喜好干扰到最终评分,找亲朋好友和专家前辈进行多轮匿名的德尔菲分析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另外还可以搭建一个决策模型,该模型是行为决策学的落地,它综合考虑了人的动机和认知差异,试图找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方案。
01
拓宽选项
青春期时我很羡慕谈恋爱的同学,觉得他们就是“大人”了,但我不能接受姐弟恋,不能接受比我高的,更不能接受星座和生肖不合的……
层层筛下来没人了,但这些原则就是原则,这些不知从哪里来的认知构成了当时的我。
所以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跳出自己的角色后再去寻找可能性,不然就只能困窘于“年幼的自己”面对寥寥无几的二元化选择。
所以,站在打工人的立场会怎么选择,站在未来创业者的角度呢?你真的只有这些选项吗?
02
自相矛盾
刘润老师讲过一个故事:辩论赛上成功的企业家们正争的脸红脖子粗,差点要打起来时,主持人突然说“下面请正反方交换观点,继续辩论”。企业家们咋一听都傻眼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又重新开始唇枪舌剑起来,开始帮对方自圆其说,又差点打起来。
这对在场的企业家们,是深刻的一课。角色互换,双重锤炼。
试想一下,在平行世界有两个你做出不同的选择,他们从5年、10年后回到现在,会给当下的你哪些忠告?
03
延迟决定
人很容易受到感染,典型例子就是冲动消费,想必大家都有切身体会,可以通过延迟满足来避免——付款前先冷静一下,多思考两晚上,第三天实在想买再真正下手。
决策上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避免一时脑热,当你根据多轮SWOT做出了一个决定时,不妨再多观察两天,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
如果两天后内心没那么坚定,就重新开始一轮新的决策,想必你也能得到一个新的答案。
04
心理建设
4、心理建设
理论上你已经做出了足够谨慎和满意的选择,但计算机都有蓝屏的时候,何况我们并不是计算机。
我们做出的决策,一定会有失败的可能。
提前量化好决策失败的成本,看看自己能否接受,如果不能的话,选择更稳妥的那个。
决策失败了没关系,接受沉没成本,牢记教训,PDCA。
综上,先尝试拓宽选项,从选择题变成简答题,再考虑多个相反立场的情况,在做出决策前留出冷静期去审视内心,最后愿选服输。
02
秦先生里边请
题主的困惑在行业和企业选择方面,很抱歉不是IT行业出身,所以在行业晋升发展方面没办法给出足够有power的建议。尽管如此,基于十五年来摸爬滚打的社会和职场经历以及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在以下两个方面,给出一些广泛的看法以供参考。
01
产业层面
今天的黄金产业可能是明天的“夕阳产业”。就拿我所在的房地产行业来说,在经历黄金十年(-)之后,随着“房住不炒”、“限购、限贷、限价、限售”以及“三道红线”等政策调控,行业洗牌、格局调整,就连号称地产界黄埔军校的万科都发出活下去的呐喊,这一点身处地产界颇有感触,自18年以来,无怪有人戏称:每年都是过去10年最差的一年,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下一个康波在哪里?(周金涛预言年附近)
虽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房地产业作为国民支柱产业、银行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仍然比某些传统行业更炙手可热,但再过十年二十年,会不会有一天变成惨业呢,恐怕谁都说不准。
因此,在赛道选择上,建议研究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升维思考,从宏观政策层面理解未来潜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这里面寻找职业发展机会也许比大海捞针要强。
02
资本层面
人人都渴望成功,想财务自由,但往往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我们还在为衣食住行而挣扎。个人认为越是功利浮躁的时代,越应该多加审视和自省,尽量使自己的节奏慢下来,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
去年网上有句流传很广的话说的有几分道理,“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
这个社会最大的公平就在于: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自己认知的时候,这个社会有种方法收割你,直到让你的认知和财富相匹配为止。”欲速则不达,混迟早还是要还回去。
不知道大家处于人生的哪个发展阶段,如果是毕业后的第一个十年(25~35岁),建议在保证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不用太看重钱。身边不乏许多创业朋友跟我说,如果仅仅盯着赚钱创业,要么做不大,要么做不长,所以端正成功理念是件很重要的事。“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能倾一生的时光与精力,倾一生的思维与智慧,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成功将水到渠成,那时财富只是成功的副产品。
当然,并非只要把事情做到极致就能成功,那就因果倒置了,只是内因,遇到懂你并值得追随的领导才是最大的外部因素。建立信任很重要,一方面靠时间,另一方面靠交心,大家智商情商都是在线的,把领导当什么,领导就把你当什么,一切宜遵循利他原则。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刚入地产圈的时候,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客串帮领导开了一次车,之后就成了御用司机,不是说我有多能说会道、溜须拍马,我只是花了点心思,在上车前提前把水放好,烟火随身备好,把导航开好,酸奶解酒药备好,把公司所有人通讯录在手机里存好,把领导上下班多条路线和家附近几公里的超市、药店、理发店、医院提前摸好,把领导说的每一句话都牢记好。是不是很简单?如果你认为一点都不难做到,那说明你已经上对路子了。
最后,谈谈我对大厂和创业公司如何选择的看法。只能说各有千秋,因人而异。但我比较推崇的方式是:毕业后大厂(5~8年)——小厂(3~5年)——创业公司(3~5年)——大厂,仅供参考。
知名大厂VS创业型企业,项目经理该如何选择?
我有话说
菜大鸟-深圳-IT:
个人觉得,应该去大厂工作,有助于将要做的工作进行纵深积累,比如我就做项目经理,去大厂从项目助理学习开始,一步步沿着职业路线去挖潜沉淀,因为大厂的岗位职责都是很明确的,整个公司运行都是有明确流程,且公司不缺资源(人力和财力),你有可以专注的时间和精力,只需要将你这个职业范围内的事情做好做精做深,这有助于按照你自己的职业规划去做事情,边做边学,形成一种资深的能力。
也就是说,你从一进入大厂规划好职业路线,经过几年的锤炼,出来的是这条路线上资深的资质和大厂的背书,无形中成为你的不可取代的资本。
凳子-广州-IT:
我感觉可能要结合行业发展以及自身的情况,判断到底是大厂还是创业公司。就好像刚刚各位老大说的那样,本来就有管理经验,而且技能扎实,那么去创业型肯定是发挥得啦的;但是如果想积累经验,那么我觉得去大厂,毕竟大厂基本制度都完善,可以拿到经验。
讨论内容整理:
[以上关于项目团队管理的内容都来自于希赛「PM创造营」「PM创造二营」群内案例诊断,由
小M妹妹妹妹整理,由以下小伙伴分享完成牧云秦先生里边请BrightMengculteMavis阿镜菜大鸟-深圳-IT凳子-广州-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