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让人难过的消息:奥运会后天就要结束了。
实不相瞒,这个夏天,我的快乐都是奥运会给的。
看着运动员们在场上拼尽全力,屏幕外的我,也被这跳动的力量拎了起来。
尤其是30+的他们,让我数次眼泪破防。
真没想到,我的年龄焦虑,竟能被奥运会治好。
先说名副其实的国乒传奇,马龙。
再不看比赛的人,这两周也在微博被他的动图刷得嗷嗷叫。
东京决赛前,他横扫的奖项没法数,球迷给他做的海报,长到我这根本放不下。
技术、心态没一处有短板,是日媒眼里的地表最强男人,能力绝顶的“六边形战士”。
但这届奥运以后,马龙又多了一项新记录:
33岁,国乒历史上出战奥运会年纪最大的选手。
其实大部分乒乓国手,都会选择在30岁前退下来。
邓亚萍是25岁,张怡宁是28岁,张继科没正式宣布退役,但基本不参加大型比赛。
打法猛的身体吃不住,打法无敌的没啥继续下去的动力。
加上年轻选手一茬茬往外冒,“老将”每出现一回,退役进度条就要被反复拉几次。
但他不。
28岁拿完大满贯,他接着打;31岁做完手术,被记者又问啥时候退役。
马龙乖着一张脸说:“我觉得我还能打啊,等我对胜利不再渴望了再说吧。”
但实际上,在这个年纪还能往上打的,全世界难找。
17年世锦赛以后,让马龙咬着劲的就三件事儿:
伤病,年龄,樊振东。
18、19年的旧伤爆发,膝盖手术,让他一直在“被退役”的边缘徘徊。
还有比他小9岁的天才选手樊振东,世界排名第一,已经一只脚踩在了男乒C位上。
这些难跨的坎,全摆在了这届奥运上。
东京这场国乒的“内战”,观众都是佛着看,
认为樊振东赢了是传承,而马龙赢了就是传奇。
但他赢了,还赢得特漂亮。
对手心态崩的时候,他也在调整自己的状态。
失误了也找得回来,正反手拉的球都够漂亮。
像一座山一样,稳稳地压在那。
这股强大且稳定的球风和气质,恰恰是33岁这个年纪,才能给他的最强状态。
出发东京前,马龙对着镜头,说出自己对卫冕冠军后的寄语:
我想,这个冠军,是这个年龄,给他最好的礼物。
用前半生去坚持一件希望渺茫的事,结果会啥样?
这个问题拿给王涵,她会告诉你:会赢。
王涵4岁开始练体操,9岁转行去跳水队。
你以为她天赋异禀,其实后面十几年她天天都遭遇瓶颈。
别的小姑娘六七岁就下池子里扑腾了,她9岁才开始练习基本功;
别的女孩12岁就去参加世界比赛,但她才刚刚认清国家队大门。
世锦赛、奥运会她一直是替补;
被退回省队再召回国家队,也是常有的事儿。
在内卷成风的梦之队,随便喊出一位都有亮眼的成绩背书,除了她。
她一直是队里小透明。
但她却始终想当C位。
这次,她真的做到了。
7月25日,女子双人3米跳板决赛。
年出生的王涵,是全场年龄最大的选手。
但这次她不再是陪跑,
5年的训练,让她赢得了时间,和输赢二元定论和解。
相比用力过猛的美国选手,还有配合度逊色的英国选手,她们让“整齐划一”的跳水比赛比舞蹈还诗意。
从侧面看这场跳水,完全是同一个人的镜面反映。
岁月给了她时间,让她与身体和好胜心和解。享受训练和比赛,理解团队的意义。
她们获得金牌当天,新闻铺天盖地,几乎所有人的眼光都放在新任跳水女皇施廷懋的身上。
但我却无法忘却王涵喜极而泣的表情。
还有她穿着粉色泳衣,在空中飞舞,缓缓落入水中的画面。
就像是带着隐形翅膀的蝴蝶,在那刻终于破茧,在天际忘我地展示舞姿。
她不是公认的跳水皇后,却是最美的水中蝴蝶。
要不是奥运会,我都不知道我男朋友最爱的绝世美人,
居然是一国产大肌霸——军神。
刚开始的我不懂,我很懵,但连刷两天视频,越看越上头。
这背、这胳膊、这流畅的鲨鱼线,还有这标准的深蹲和推举,简直是人类力量美的教科书。
国外网友还把他的赛前训练视频放慢深扒,最火的一条已超过w,赶超李子柒。
但更绝的是,他还是奥运史上最大年纪的举重冠军。
网友们都觉得,吕小军能成为不老之神得益于他普罗米修斯一般的身材,可以让他一次又一次的拿金牌。
但金牌哪有随手就来的?
年,他因为伤病,与北京奥运会失之交臂,是于教练把他从失落里捞了回来。
两个月就从配角选手练到全运会第二名。
在我看来,他是天才,但成为军神,不是靠天才。
吕小军参加伦敦奥运会的时候,已经28了。
别人退役的年纪,他的黄金生涯才刚刚开始。
有人说举重选手从入门到精通,
需要累计举起6万吨重的哑铃,10多年的训练。
体校的教练们早就吐槽:
家里有条件的都不会让娃去遭罪,每年从举重队跑路的数不胜数。
但吕小军,就是寥寥无几坚持下来的那一个。
从69公斤级选手迈向81公斤级,他用了近20年。
日渐紧实的肌肉变成他的铠甲,助他在比赛里所向披靡。
打破世界纪录,也打破人们对高龄选手的担忧和质疑。
不老军神没有保质期。
这么多运动员小姐姐,巩立姣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
她顶着小平头,眼睛不大,没有网络盛传的BM身材。
记者采访她,笑称她为“女汉子”、“谈恋爱只会扳手腕”。
但私下喜欢泰迪熊洋娃娃,还偷偷戴假发穿裙子,一秒变成待嫁少女。
她的训练项目铅球,也没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