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老兵王汝林日本兵俘虏全用刺刀挑了我

在抗战时期,我军严格执行优待俘虏政策,即便是对待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我们还是给出宽大的待遇,这在一般的战士心里觉得很不公允。因为日本鬼子在中国对于老百姓极其残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难道对于这样的禽兽不如的东西还要宽大处理吗?

虽说是上级的政策,可就是有人不愿意执行。对于自己俘虏的日本兵,来一个用刺刀挑一个,绝不姑息,这位就是冀中军区的抗日战士王汝林,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

01装备精良长驱直入

在日本侵略的过程中,有两个时间节点,一个是九一八事变,再一个就是七七卢沟桥事件。有人把日本侵略中国从九一八事变为起点,更有人认为七七事变是抗战爆发的开始。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说,这两个时间点并不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起始,因为这个事件发生地在中国,并不是在两个的交界点,更何况中国并不与日本搭界。

从历史上来说,日本侵略中国早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开始,当时他们扶植溥仪的伪满政权,实际上在那个时候,日本兵已经控制着我国的东北广大的地区。

还是回到话题,年,七七事变的时候王汝林已经是十八岁的大小伙子,对于日本兵的暴行,王汝林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也就是在这样的家国情怀之下,王汝林参加了冀中抗日。

19世纪初,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反超中国,在技术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逆袭发展,一举成为东亚最为辉煌的存在,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有步骤地蚕食中国,而东北就是日本的跳板。

面对穷凶极恶而又装备精良的日本兵,时任冀中司令的吕正操将军甚为焦虑,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第一在人员素质上来说,我军起步晚,原先红军的老底子经过蒋介石的多年的围困,没有外援,装备与日本兵没有可比性。

就拿王汝林来说,当年加入我军,拿的家伙居然是自己在老家的一口大刀。按照王汝林的回忆,当时连长仅仅有一把短枪,排长也就一把汉阳造,刺刀也是勉强凑合能用。至于子弹更是珍贵,每个士兵只有几发子弹。

可以想见,就凭借这样的装备,能够阻挡装备精良的日本兵,在当时也算是奇迹。即便是如此,小日本兵的个人作战能力还是叫人望而生畏。就像王汝林亲身经历的一样,当时拼刺刀,是三五个我军围着一个日本兵对峙,由此可见日本兵的凶猛。

差距更大的在与刺刀的钢材,我国的大刀是没有多次蘸火,更没有添加其他的合金,因此一旦砍杀一两个鬼子,这刀就卷刃,难以连续发挥威力。反观日本兵的刺刀,钢水很好,接连用上一天也依旧是锋利无比。

当然,日本兵也有自己的短板,这就是在拼刺刀的时候往往会先退出子弹,然后才进入拼刀模式,这就给我军争取到先发制人的机会。后来日本兵抱怨说我军不讲武德,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汉阳造是压一粒子弹发射一次,不存在退出子弹一说。

02烧杀抢掠不能优待

长期以来,我军战士对于缴枪不杀这个口号非常反感。这倒不是对于优待俘虏政策的质疑,而是对日本兵的残暴非常愤慨。因为面对寸手无铁的中国老百姓,凶恶的日本兵还是能够灭绝人性加以杀害,对于这样的畜生就没有优待这一说。

第一次面对日本兵,王汝林有些轻敌,因为对手是个又黑又瘦个头矮小的小日本,在王汝林来说简直小菜一碟。

不料,这一回王汝林却是踢到铁板,这个日本兵尽管貌不惊人,确实战力卓卓。尽管已经是穷途末路,却是叫王汝林无法下手。一个不小心,王汝林的枪被人家挑飞,一时间情况十分危急。在这种情形之下,王汝林急中生智,连忙来个贴近格斗,最后利用自己拿手的踢档擒拿术才制服对这个小鬼子。

随着战斗技能的不断提高,王汝林慢慢也开始见到投降的日本兵。然而对于这些曾经的刽子手,王汝林并不是按照什么优待俘虏给他们管吃管喝,而是直接用自己的刺刀一枪一个直接把他们送回富士山姥姥家。

对于王汝林的表现,领导很是担忧,因为这明显违背了我军的优待俘虏政策,于是便找王汝林谈话。王汝林并不打算隐晦自己的观点,因为在他看来,所有的侵华日军必须得死,而且是死有余辜。

拿王汝林的话来说,优待福利是部队的规定,但是只要日本兵被我抓到,我不会优待他们,只能是一枪挑死绝不手软!

一看这王汝林油盐不进,再加上这位一身战功,确实也拿他没有办法,只好交代王汝林的排长见机行事,不要叫王汝林单独处置俘虏。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即便是已经投降的日本兵,只要落到王汝林的手里,下场比自己剖腹还要难受。

03小结

厚道地说,王汝林这样对待日本俘虏并无不妥。想当年在南京,惨无人道的日本兵用机枪杀害南京三十万人,这些人可都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在那个时候,日本兵遵守日内瓦条约了吗?那么既然是这样,王汝林枪挑日本战俘,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更何况杀害战俘这种事日本人并非没有干过。

比如在占领澳洲后,日本兵直接把名澳大利亚士兵射杀,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俘虏拖累自己。后来,在日本投降之后,澳大利亚不接受日本投降,而是直接把名日本兵直接杀死,这也是一报还一报,是日本兵的咎由自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