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
通过甲午战争,中日两国都产生了哪些变化?
对两国的历史命运都造成了哪些影响深远的后果?
战前的中国,虽曾遭到过三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然而对手英、法两国都是西方国家,所以中国仍能维持着亚洲第一大国的形象。
甲午战争,庞大的中国竟被岛国日本所战败,完全出乎国际舆论的预料。
从此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被人讥讽为“东亚病夫”,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发生了数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历史巨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挫折。
日本也曾遭受过西方列强的欺凌。
经过明治维新终于崛起于东方,国力和军力迅速增长。
战争获胜举国欢腾,明治天皇的皇威大振,军人的威望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更刺激了军国主义势力的大发展。
以朝鲜为跳板,以台湾为基地,策划着西进和南下的侵略计划。
西方列强各国,怀着惊讶和嫉妒的复杂心情,刮目相视黄色人种也开始跻身于强国之林。
在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的新阶段,在竞争激烈的亚洲地区,又增加了一个平起平坐而又野心勃勃的新对手。
根据《马关条约》第六款的规定,中日两国间过去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所有约章,均“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
要依照中国与西方列强所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为蓝本,重订有关通商等条约。
年8月,日本政府讨论了改订新约的方案。
12月29日,中方代表李鸿章(次年3月改由张荫桓),日方代表驻华公使林董,在北京开始谈判。
其中虽然也发生一些争论,因为《马关条约》已有原则约定,最后还是以日方的方案为基础达成协议。
年7月21日,张荫桓和林董代表两国政府,签订了中日《通商行船条约》,内容共二十九条。
满足了日本要求开放口岸、增加通商、船舶航行、减免税收等条件,并享有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通商行船条约》签字不久,日本政府得寸进尺又提出新要求,要在新开的通商口岸建立“专管租界”。
年10月,林董奉命两次到总理衙门纠缠要挟,开始只在苏州、杭州、沙市和重庆四地,进一步又增加上海、天津、汉口和厦门共八处。
10月17日送出最后通煤式的照会,限期第二天即予答复,否则即停止交换《通商行船条约》,归还威海卫也将推迟。
清政府在压力下让步,于10月19日与日方签订了《通商口岸日本租界专约》。
日方先后在上述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筹建“专管租界”。
日本单方面对专管租界所作的定义是:“专界者,系以此处专为日本商民之界;专管者,系日本领事官专管界内商民之事。”
中国在租界内之行政权、司法权等尽被剥夺。
“专管租界”已成为建在中国领土上的国中之国,日本的侵华据点。
原先以英国所建租界为最多,共有五处。
日本后来居上达八处,处于各国之首位,从而迅速扩大了侵华势力。
《马关条约》第四款规定,除了三千万两的赎辽费、每年五十万两的威海卫驻军费外,中国还要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限七年内分八次还清。
如能在三年内还清,利息可豁免,威海卫也可收回。
清政府当时每年的收入不足九千万两,依靠自身的财力,绝不可能在三年内赔偿全部偿款。
为此,只有向列强各国举借外债。
第一次应交赔款五千万两,连同三千万两的赎辽费,应在年9月以前还清。
于是清政府在当年夏天,就开始活动第一次大借款。
列强借款既可索取高额利息,又可附加种种条件扩大在华利益,所以俄、法、德、英各国都参加了竞争,要夺取贷款权。
俄国为首组织三国干涉还辽有功,取得了优先权,但它自己因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投资巨大而显得财力不足,便从俄法同盟的关系考虑,联络六家法国银行组成财团,排除了德国,向中国贷款四亿法郎。
年息四厘,折扣率为九四零八分之一,即借款一元实付零点九四一二五元,除利息外再进行一次盘剥。
以中国的关税作抵押,三十六年还清。
除此第一次大借款外,清政府还曾向英国和德国银行,各借款一百万英镑。
年3月前,第二次五千万两赔款也将到期。
为安抚对第一次借款不满的英国和德国,清政府向英、德财团共借款一千六百万英锈。
年息五厘,折扣率九四,也以关税作抵押,三十六年还清。
年6月以前,为三年还清全部赔款的最后限期,清政府又要借款还债。
英、德、俄、法竞争达到白热化,四国公使轮番到总理衙门你争我夺吵个不休,借款条件更加苛刻,俄国和英国都提出了获取修筑铁路权的要求,而且对清政府使用了威胁恫吓等各种手段。
经过半年多的争夺,清政府被迫宣布停止借款,转向日本乞求延长二十年还清赔款。
伊藤博文立即复照加以拒绝。
清政府被逼得无路可走,只有再行第三次大借款。
经过复杂曲折的斗争,财力雄厚的英、德银行终于争到了贷款权,续借一千六百万英镑。
利息四厘五,折扣率竟高达八十三。
以关税收入作担保,如有不足,则以苏州、淞沪、九江、浙东的货厘,宜昌、湖北、安徽的盐税共五百万作抵押,限期四十五年还清。
以上大小借款共五次,以白银折算,本息合计共六亿九千七百四十一万零八百八十两,实际上则不少于七亿两白银。
这是因为借款还要加收百分之零点二五的手续费。
还债的方式是在上海交付白银,在欧洲兑换成英镑,金银比价随行情波动,中国大量以银换金,必然引起金镑涨价,由此带来的亏损是很难计算的。
通过巨额借债,国际金融资本乘机掠取了中国的大部分财政收入,控制着中国的海关收入,每年约二千多万两,使中国丧失了许多权益。
中国在沉重的债务枷锁下挣扎了三四十年,年年岁岁被高利贷吸干了血汗。
民穷财尽,丧失了建设国家的宝贵资金。
中国社会长期陷于贫穷和落后,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从年至年这三年间,日本的财政收入共计二亿六千八百九十万日元。
根据日本小山弘健和浅田光辉所著《日本帝国主义史》的统计,在这三年中,日本从中国共获得库平银两亿三千一百五十万两,折合成日元共计三亿六千四百八十八万元,超过了日本三年的财政总收入。
赔款的分配使用情况是:
首先拨给皇室经费两千万日元。
补充战费七千八百九十五万日元,各种军事费用三千三百七十九万日元。
用作扩充陆海军的军费最多,高达一亿九千六百零五万日元。
剩余的三千六百多万日元,用作教育经费和灾害救济金。
依靠巨额的战争赔款,日本一夜之间变成了战争暴发户,财力雄厚国力增强。
在战后的十年间,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公司数由两千八百四十四家,猛增至八千八百九十五家。
为保证军工生产和各行业对钢铁需求量增长的要求,用赔款建成了著名的“八蟠制铁所”,钢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二,铣铁产量占百分之五十三,钢铁生产能力迅猛增长。
日本利用赔款作资本,实行了金本位制,更加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便于引进先进国家的机器设备和获取外汇,从而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和各国争夺一席之地。
在三国干涉还辽时,明治天皇就曾对伊藤博文说过:“辽东半岛不必急取,此次战守已通晓其地理人情。为时不远,或从朝鲜,或从某地再战之期仍将来临,彼时取之亦可。”
年4月中日和谈期间,山县有朋就提出“扩大利益线,称霸东洋”的口号。
三国干涉还辽更刺激了日本的扩军紧迫感,军方估计:十年内日俄必战。
9月间,参谋本部提出建议,“在现有七个师团的基础上,再增七个师团”,为了打败俄国,战时兵力应达到六十万人。
并且要重视扩大炮兵和骑兵,各组建两个旅团。
海军大臣西乡从道也提出了战胜俄国舰队的扩军计划,要求建造攻击力占压倒优势的一万五千吨级战舰四艘,再加上两艘富士级战舰共六艘,另外再建造六艘各一万吨级的装甲巡洋舰,被称为“六·六舰队”,有了这两支新的海军主力,就能控制东洋的制海权。
为实现这一扩军计划,陆军兵工厂的职工增加了六点七倍,海军工厂的职工增加了六点二倍,都扩大了生产。
伊藤博文伊藤内阁提出年的国家预算超过了两亿日元,达到了甲午战争前的两倍半,其中军事费用就占了百分之四十三点五。
由此也引起了税收的增加和物价的上涨,加重了日本人民的负担。
日本战后不忘三国干涉之耻,决心“卧薪尝胆”,国力和军力都有惊人的发展,已经成为称霸亚洲的军事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