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笔精神财富,也是人们真实的生活写照,在日常生活(干农活、打猎)中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如:傈僳族(上刀杆、下火海),多族都过的(三月三)等,这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在历史的沉淀中具有民族时代烙印,逐渐独立出来,代表着一种原生态的体育文化与现代丰富体育形式抗衡,体现出了它独具的特色,推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起来、传下去”,促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族性认同、文化自信”,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1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现状
1.1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分布情况
1.1.1地理分布情况
少数民族作为种族代表,更是一种时代烙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历史,也成为特色,在大杂居、小聚居的生存特点下,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受到地域文化差异、天气、地势、经济的影响下,地理分布更为明显。大概可以分布为(东、华)北、华南、西(南、北)、青藏等民族民间文化区。[1]
1.1.2项目分布情况
1.1.2.1(东、华)北民族民间文化区
极具特色的项目有“跳板、舞狮、冰上项目及雪上项目”,另外摔跤、赛马、踩高跷、荡秋千、拔河也是非常受欢迎,参与的主要有蒙古族、满族、回族等。
1.1.2.2华南民族民间文化区
极具特色的项目有“三月三、赛龙舟”,另外还有抢花炮、抛绣球等,参与的主要有黎族、壮族、瑶族等。
1.1.2.3西(南、北)民族民间文化区
极具特色的项目有“芦笙舞、赛马、马术”,另外还有丢花包、打靶、走马、驼球等,参与的主要有怒族、景颇族、哈尼族、东乡族、锡伯族等。
1.1.2.4青藏民族民间文化区
极具特色的项目有“拔腰、赛牦牛”,另外还有锅庄舞、大象拔河等,参与的主要有珞巴族、门巴族等。
1.2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显著特征
1.2.1历史性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时代烙印,历史悠久、内容深而广,鲜明的呈现出了某一时代所具有的传统体育文化特性,深深影响着民族民间活动的范围,在表现形式上也是体现出了历史性特点,让时代特色独树一帜。
1.2.2生活性
在日常生产劳动与作息中,不断衍生出具有特色、原生态的体育文化活动,在项目内容与活动方式上也是与日常紧密相连,都是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质朴的活动内容与朴实无华的人们造就了丰富的劳动果实,具有生活代表性的体育文化。
1.2.3多样性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多样性,项目繁多、形式各样,具有代表音乐的原生态歌舞(打跳、芦笙舞),具有代表凶悍的体力性项目(上刀山、下火海、打猎),也具有代表大众的集体性项目(赛龙舟、抢花炮)等,这些形式各样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推动了民族民间的开展。
1.2.4多重性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多重性,在地域上的多重性,项目与项目之间在不同地域的开展,如(三月三)在多个民族之间都会举行,在内容上的多重性,体现在内容的悠久性、在民间的传度较高性、影响的深远性上有所发展。
2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实现的困境
2.1流传相对封闭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流传相对封闭,它的生活性、历史性、多样性、多重性决定了它的原生态性,这种原生态体现在项目的内容上、形式上、生活上,只存在于相对的一个地域或民族,在项目的开展与流传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传播途径上靠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传递,好的具有历史沉淀、生活写照的民族文化,难以传递以及推广发展。
2.2继承保护薄弱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继承与保护薄弱,在继承上有的项目是规定由谁继承,不得随便把项目精髓传给别人,让更少的人了解继承的重要性,保护上缺乏对重点项目的阐明与年轻一代相关教育,渐渐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较薄弱,文化上的新旧结合已成为民族文化继承与保护的一大难题。[2]
2.3创新意识较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意识较差,体现在文化项目内容、表现形式、传承与发展上的创新较差。只是简单的对原始文化的使用,很难突出民族文化的亮点,在表现形式上还是没有任何突破,局限于前后的动作模仿,很难保证民族文化在如今竞争如此强大的体育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2.4时代体育冲击
在新时代体育文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对民族文化了解存在于老一辈,年轻一代受新时代各式各样体育文化的吸引,慢慢忘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族性认同,缺乏对本民族文化自信。
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实现的路径
3.1改善交通,促进内外部交流
民族民间传统体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应打破流传相对封闭性、地域性,改善区域交通,让原生态传统体育文化走得出去,真的做到传递与推广发展,同时也要汲取外部优秀文化资源,特别是与新兴项目在内容上、形式上、生活上的结合,真的做到促进内外部交流。
3.2推动体育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直是发展过程中较薄弱的一环,要推动体育文化“活起来、传下去”,一定要加强传承与保护的力度,只要传承与保护意识强起来了,才能让民族传统文化活起来,“活起来”是“传下去”的基础,“传下去”是“活起来”的保障,二者缺一不可,多组织开展民族文化活动,把富有人文情怀与具有情感寄托希望的民族原生态体育文化展现在群众的视野中。
3.3增强体育文化“族性认同,文化自信”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生活性、历史性、多样性、多重性、原生态的特点,在发展中要坚定原生态体育文化自信,推动具有民族烙印的特色体育文化与新时代相适应,促进原生态体育文化发展的新篇章,要让大众接受并且认同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让原生态体育文化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与生产生活相接相融,增强“族性认同、文化自信”就会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一定会在族性的认同中更加的出彩。[3]
3.4促进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推动特色体育文化“新发展、新创造”,重点是“扬弃与创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是创新的一个重点,要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与新时代先进文化相符合、民族发展相融合,焕发出原生态强劲的生命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之一,只有做到“推陈出新”,加大创新力度,在转化与发展中做到新出彩,才是推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焕发新血液与再创辉煌的必由之路。
4结语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由于受生活性、历史性、多样性、多重性、原生态性等特点的影响,在文化流传、继承与保护、创新意识方面比较封闭、薄弱、较差,再受时代体育文化的冲击,使得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足够的信心。只有改善交通、促进内外部交流、推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增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族性认同、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和产生积极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盛琦.中外体育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王智勇.新时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分析[J].体育风尚,(5):70-71.
[3]李四明.繁荣民族文艺增强文化自信[J].社会文化论坛,(1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