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裂缝,尤其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的裂缝,是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普遍发生的通病之一,如处理不好,会影响使用和美观,严重的还会引起质量事故。现结合本人多年施工经验教训,主要从施工方面阐述其发生的原因和防止措施。
1重点加强楼板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混凝土楼板中承受拉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实际施工中,楼板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混凝土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较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至1.5m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跨限制在1m2中放2块。与此相反,楼板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难题。
其原因: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施工中受到人员踩踏后容易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尤其混凝土泵管装拆时无处落脚难免被大量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马凳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仅依靠楼板梁上部钢筋搁置和分离式配筋的拐脚支撑)。根据施工实践,建议楼板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筋)必须设置钢筋小马凳,其横向间跨不应大于mm(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只),特别是对于Υ8mm一类细小钢筋,小马凳的间距应控制在mm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同时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1)尽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板底钢筋绑扎后,线管预埋应及时穿插,做到不留或少留尾巴,以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
(2)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临时简易通道(或铺设跳板),以供施工人员通行。
(3)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板面负筋的正确位置。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小马凳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部位钢筋。
(4)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一般应不少于3~4人)在混凝土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板裂缝最易发生处(四周阳角处、预埋线管处以及大跨度房间外)应重点检查和修复。
(5)混凝土工在浇筑时对裂缝的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跳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尽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
2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中处容易导致裂缝。当预埋线管直径较大,开间宽度较大,且线管的敷设走向重合时,很容易发生楼板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中处须加强。建议增设的抗裂短钢筋采用Υ6mm~Υ8mm,间距≤mm。
3材料吊卸区域的楼板裂缝防治
目前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质量与工期的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7d左右一层,最快时甚至不足5d一层。因此当楼层砼浇筑完毕后不足24h的养护时间,就忙着钢筋、钢管、模板等材料吊运施工,这就给大开间部位的房间雪上加霜。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并且这些裂缝一旦形成,就难于闭合,形成永久性裂缝,这种情况在高层住宅主体快速施工时较常见。
对这类裂缝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1)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楼层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必须获得保证(一般不宜≤24h;主体结构阶段的楼层施工速度宜控制在6~7d一层为宜。(2)科学安排楼层施工作业计划,在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的24h后,可做一些测量、定位、弹线等准备工作,最多只允许暗柱钢筋焊接工作,不允许吊装大宗材料,避免冲击负载。混凝土终凝后可先分批安排运少量暗柱和剪力墙钢筋进行绑扎活动,做到轻卸、轻放,以控制和减少冲击振动力。第3天方可开始吊装钢管等大宗材料以及从事楼层墙板和楼板的模板正常支模施工。(3)模板安装时,吊运或传递上来的材料应尽量分散就位,不得过多地集中堆放,以减少楼板集中荷重。(4)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材料吊装堆放区域部位(一般约40m2左右)的模板支撑架设前,应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立杆的纵、横向间距均不宜大于mm)和搁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以增强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混凝土表面铺设旧木模板以保护和扩散外力,防止裂缝的发生。
4对楼板混凝土的养护
楼板混凝土的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别是早期的养护可避免表面脱水减少初期伸缩裂缝发生。施工中必须坚持覆膜进行7d左右的养护。
5对裂缝的弥补处理
对裂缝的弥补处理采取上述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由于各种原因仍可能有少量楼板裂缝发生。当这些楼板裂缝发生后,应在楼地面和天棚粉刷前预先作好妥善的裂缝处理工作,然后再进行装修。根据以往的施工情况,住宅楼地面上部的粉刷找平层较厚,可通过在找平层中增设钢丝网或抗裂短钢进行加强;楼板底则粉刷层较薄,且通常无吊顶遮盖,更易暴露裂缝,影响美观而引起投诉,建议采用复合增强纤维等材料对裂缝作粘贴加强处理(当遇到裂缝较宽、受力较大等特殊情况时采用碳纤维粘贴加强)。复合增强纤维的粘贴宽度以mm~mm为宜,既能达到良好的抗拉裂补强作用,又不影响粉刷和装饰效果,是目前较理想的裂缝弥补措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