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侵权必究
最近看了《帝国烽烟》这本书,看完之后,觉得《帝国烽烟》不仅是大秦帝国轰然崩塌的消亡史,也是大秦帝国骤然覆灭的悲剧史。
然而,在大秦帝国气势恢宏的历史上,最令人惋惜的莫过于丞相李斯。
李斯是大秦帝国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最显赫的荣耀,就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
就是这样一颗璀璨之星,却在晚年因自私而身败名裂。他最不该做的,就是在秦始皇驾崩之后,为了自己的私利,附和赵高伪造传位诏书,杀扶苏、立胡亥,最终为赵高所忌。于公元前二零八年七月,被中车府令赵高送上了刑场腰斩,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李斯当初从上蔡到秦国求职之时,希望能够得到荣华富贵。
虽然这些他都实现了,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会以腰斩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而且还是赵高一手策划的。
也许,李斯被腰斩的时候,内心的悔恨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
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在年轻时代就立下志向,这是激励、鼓舞自己努力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李斯也在年轻时立下了成就大业的志向,他觉得人生不该碌碌无为,平庸就是犯罪。
李斯出生于上蔡的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家境贫寒,有幸考上了上蔡公务员,成为上蔡的粮食局管理员。
官虽小,但却是地地道道的长期饭票。工作不忙的时候,他还可以带着俩儿子,到野外去逮野兔子。生活很舒坦,也很惬意,但李斯始终觉得粮站管理员地位太低下,不能满足人生际遇的需要。
李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卑贱的社会地位,促使他下决心改变自己。
有一次,他跟朋友喝酒,喝到一半,上厕所时看见了老鼠,又想到了粮仓里的老鼠,由此他举一反三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像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觉得,凡是有出息的人,就要身居高位,享受舒适的生活。
——
诚然,这样一种思想的存在,在一定条件下,确实可以使个人不安于现状,激励自己努力奋斗、开拓进取,但这种价值观是片面的。
从李斯所处的社会地位看,这话说的蛮有道理。不过,李斯把自己的志向与鼠辈相比,想要成为一只坐吃山空的大老鼠,格局实在不高,这也正是由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英才辈出,人人都在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不甘寂寞,他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毅然辞去上蔡县的粮食局管理员,到齐国拜荀子为师,求学上进,苦练建功立业的本事。
荀子虽然是著名的儒学大师,但是,他的思想很接近法家思想,也就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
李斯在荀况先生那里学满毕业之后,不远千里,来到了秦国求职。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先是在秦相吕不韦帐下做事,由于李斯才学出众,办事能力强,得到了秦相吕不韦的青睐,便委李斯以重任。
——
李斯虽然在吕不韦门下,但他知道,梁园虽好却不是久恋之地。吕不韦的相府并非梁园,李斯只不过把相府当作一个跳板,他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相府,接近秦帝国中央集权的那个人。他最想见的人,就是秦王嬴政。终于,在一次精心布置的偶然机会下,他见到了帝国未来的皇帝嬴政,并在嬴政面前一展自己惊艳的才华。
当时的秦王嬴政继承先辈祖业,有一统六国的雄心,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充满重重荆棘的。
为了开导秦王嬴政,指引嬴政把秦氏集团做强做大,李斯给嬴政画了一个饼。
李斯告诉嬴政,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抓住时机。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当下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短短几句话,一针见血的说出了秦王内心愿望。
没错,李斯的见解是正确的,他很快得到了秦王的赏识,被提拔为吏。李斯劝秦王派人带着金玉珠宝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任命为客卿。
——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担心被秦国灭掉,派水利工程师郑国到秦国鼓动秦王嬴政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借着修水渠,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国东进。
这就是“疲秦计划”。
但后来,郑国修渠的真实目的暴露了。
秦国的大臣们一看苗头不对,就给秦王说,六国来秦国工作的人,大都不怀好意,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应当下令驱逐一切来客。
于是乎,秦王嬴政立即下了逐客令,李斯是上蔡人,上蔡属于楚国,李斯自然而然的就是一个外来户,当然也在驱逐之列。
但是,李斯不想走,李斯他想留,然而,秦王嬴政下得逐客令,谁想留也留不住。
无奈,李斯只能卷铺盖走人。
在被驱逐的路上,李斯觉得,就这么走了,以后就再没有机会找这么好的工作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于是乎,李斯就在马路边支起书桌,给秦王嬴政写了一封信,劝他不要撵六国的人滚蛋。李斯的这封信就是名垂青史的《谏逐客书》书,他以这种方式向秦王嬴政申辩驱逐客卿的弊端。
——
秦王嬴政当然也不是一个迂腐顽劣的人,他看到李斯的那份奏疏之后,权衡利弊,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回来后,受到秦王重用,被任命为秦国的廷尉(相当于秦国司法部部长)。
秦国坚持接纳、使用客卿的政策,对秦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迅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李斯的这份奏疏不仅留住了这些客卿,还对秦国网罗天下人才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和积极的实践意义。
秦王嬴政也知道,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正当李斯如鱼得水的时候,秦王引进了韩国籍法学专业人才韩非。
韩非和李斯是同学,他们都曾在荀子门下学习,都继承了荀子的学说。但韩非继承的相对更好,他在荀况的基础上,把战国时期慎到的势、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融会贯通,结合起来,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理论。
韩非是战国末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学问比李斯大得多。
——
当韩非来到秦国之后,李斯担心韩非能力太强,盖过自己,不利自己的仕途,就四处串通,最终搞死了韩非。从此以后,李斯一家独大,实现了坐享其成的目的,也为秦王统一六国出谋划策,建功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但李斯的做派,是令人不齿的。
李斯凭借在荀子那里学到的帝王之术,帮助秦王嬴政谋划灭六国的战争。统一后,又帮助秦始皇建立巩固统治的各项制度,展示了非凡的才华,受到秦始皇的赏识,其官职也步步攀升,从长史、客卿、廷尉,最后担任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国高管——丞相。
不仅如此,李斯还与秦始皇结成了亲家,赢李关系可谓是到了空前的蜜月期。
然而,水满则溢,过犹不及。
坦白来讲,李斯经过自己不懈奋斗,已实现了功名富贵。这个时候的李斯已经年近花甲,如果他真的聪明,这个时候就应该告老还乡,回家养个鸟,遛个狗,到野外逮个野兔子,带个孙子之类的。
但可惜的是,李斯没有选择停下来,依然高歌猛进,勇往直前。
因为,他放不下富贵,也放不下权力。
正因为李斯迷恋富贵,迷恋权势,最后的结果就是晚节不保,大好前程葬送了不说,还被诛灭三族。
——
李斯在名利富贵问题上迷失了方向,落得个悲惨下场。
他所信奉的富贵哲学就是,不择一切手段,千方百计的保住荣华富贵,保住手中的权力。
而这个荣华富贵和手中的权力都是秦王嬴政赋予他的,所以,他就必须处处迎合嬴政,最终导致丧失原则,没有底线。特别是在坑儒事件中,李斯一反常态,对秦始皇的暴虐行为,不加任何阻拦,听任秦始皇被方士蒙骗,实际上是一种失职的行为。
李斯的彻底蜕变是在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打算改变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杀扶苏。
论李斯当时的权力和地位,他远远高于赵高。对于赵高的倒行逆施,李斯完全有能力制止。但是,他只想保住荣华富贵,保住手中的权力,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在赵高软硬兼施和威胁利诱之下,李斯终于被迫上了贼船。
等到他死的时候,才知已经无计可施,只有顿胸捶足、仰天大哭的份儿了。
嬴政驾崩之前的李斯已经彻底被权势蒙蔽了双眼,他错误的以为,只要跟赵高穿一条裤子,乘同一条船,就可以保住荣华富贵。
可是,他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赵高在矫诏杀死了扶苏、蒙恬、蒙毅,杀害了秦国的诸公子、公主之后,最后还是把屠刀对准了李斯,他们罗织李斯谋反的罪证,将其打入死牢。
——
在李斯临死的那一刻,他忽然想起了当初在上蔡担任粮食局管理员的时候,他和两儿子们牵着黄狗,一起去东门野外逮野兔的场景,但现在已经回不去了,也不能去了。
人生悲惨到这个地步,也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李斯的人生悲剧就在于他贪恋功名富贵,不懂得如何停止。
在他功成名就之时,完全可以衣锦还乡,而且他也意识到月满则亏、物极必反的道理,但是,他太过于迷恋权力和富贵,不愿急流勇退,更不愿见好就收,结果沦为赵高的帮凶,最后自食恶果,身败名裂,化作大秦帝国一颗璀璨的流星而陨落,幻灭于历史的光年里。
诚然,李斯的一生虽然华丽,但更多的是悲惨。人可以自我,但不能自私,更不能没有原则和底线的做一些坏事。那样的话,于人于己都是不利的。
人生于世,做事要有宏大的格局,做人要有博大的胸怀,用品格伟岸的人性之光照亮搏击奋进的前行路。
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