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5153160.html消灭拖延症,真的可以少加班如果你在网上发帖提问:职场上你最讨厌什么样的人?肯定会有很多人说,最讨厌的同事就是那种经常深夜发朋友圈写道:“加班到这个点,公司就剩我一个人。”然后配张吃泡面的照片,还要定位“xx大厦”。大家心知肚明,这样的朋友圈,不就是发给领导看的吗?但同事们大概率会对着手机翻白眼:“上班时间摸没摸鱼谁自己心里没点数?”更何况,在“”“”饱受诟病的今天,还去凹工作狂人设,不仅过时,还显得不大聪明。因为,习惯加班,不是你的问题,就是公司的问题。但你的老板不会承认公司制度有问题。前几天听到一个段子,说一姑娘总是在工作时间蹲厕所,一边蹲一边开开心心网上冲浪。有一回她刚从厕所出来,眼睛还盯着手机屏幕,老板看到她随口问了一句:“你干啥去了?”她脱口而出:“带薪拉屎去了!”一抬头看到是老板,尴尬得要用脚趾头抠出三室一厅。根据《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中间收入群体(月入-元)工作时间最长,平均每天工作将近8小时。作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典型代表,我其实很矛盾,因为我待在公司的时间远不止8小时。但扪心自问,其实我带薪摸鱼的时间也不少。我有严重的拖延症,很多事情不拖到“死线”前,我动都不动。还记得《请回答》里,高三学生德善去读书室自习的情景吗?到了座位前,第一步:坐下;第二步:用纸巾把桌子擦得一尘不染,摆上书本、笔、各种学习用品;第三步:趴下去睡觉。简直就是工作中的我本人。最近看到一本书,叫做《高效利用工作日》,简直就是我这样拖延症加懒癌星人的福音。这本书告诉我们,即使很少有人能从事自己真正热爱的职业,但不要轻易否认自己的工作,更不要浑浑噩噩地度过每一个工作日,因为它仍然充满着机遇。在这本书里,作者将我们面临的问题分为三类:直接控制的问题、间接控制的问题、无法控制的问题。而像我这样的拖延症,完全是自己能够控制的问题,书中列出了几个方向去提高自我驱动力,我觉得受益匪浅。比如,可以尝试自我对话:我在工作中的个人目标是什么?现阶段的家庭目标是什么?如果你想拿下空缺的项目小组长一职,现在就行动起来,精心写一个出彩的策划案,而不是应付任务;如果你的家庭目标是今年换一辆车,钱从哪里来?是不是你当上小组长之后项目奖金、季度奖金能够水涨船高?多想一步,这不,工作动力就有了,效率一提高,加班都变少了。习惯性加班,会废掉一个人有一句很有名的鸡汤叫做:“废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闲着。”这句话的另一个极端其实也是一样的,但是却更加隐蔽:当一个人为了工作,忙到没时间做其他的事,其实就等于扼杀了这个人在现有工作之外的任何可能性。可以说,废掉一个人的另一种方式,就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很多岗位,可替代性很强。比如一个车间工人,可能只需要日复一日地做着重复的、机械性的工作。工厂的管理如果严格一些,可能连工人上厕所的时间都有规定。所以,这个员工一天内除了像机器人一样劳动,可能很快他就会被真的机器人替代。再比如老师这个岗位,一个历史老师,带两个班的时候,他还有不少时间能够自己看看书、看看历史类的纪录片。这样,他在上课的时候就会有很多课本之外的内容能够补充给学生,得到学生的喜爱后,他就更有动力去学习新鲜的内容,渐渐地,他的课会越上越好。课上得好,这项考核评分高了,他职称就评得更快,工资随之上涨,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相反,如果这个老师要给4、5个班级上课,每天讲重复的内容,同样的试卷批改几百份,他就完全没有业余时间了,也没办法再去精进业务。如果是这类被动式的加班,一定要逮到机会就反抗。很多人在职场遭受不公平待遇,无牵无挂的年轻人可能扭头就辞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则更多咬牙忍耐。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去留问题。《高效利用工作日》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的工具:你的公司和工作让你收获了什么?你付出了什么?比较收获与付出,评价当前工作属于理想的工作,还是垫脚石、跳板、权宜之计?在我们的影响范围内,我们在工作日都有哪些机遇,下一步计划是什么?想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再针对性地去跟领导沟通,一步一步帮助自己走出泥沼,或者斩断“孽缘”。如果只是一味地拼命工作,其实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最终,习惯性加班会废掉一个人。把工作留在工作日今天,工作和生活几乎没有界限。甲方爸爸很有可能在深夜发来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