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的初心面对强基计划海外网

来源:光明日报“强基计划”不是上名校的跳板据教育部数据,年,我国高考全国报名总人数为万,而“强基计划”的报名人数超过30万,即每名高考考生中就有3名考生报考了“强基计划”,热度不可谓不高;同时,“强基计划”最终录取约人,录取比例不足2%,竞争也不可谓不激烈。但“强基计划”为何报名没有达到当年自主招生动辄百万的规模,在校考环节出现考生放弃考试和在新生入学后组织二次招生?我们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部分考生出于功利性目的报考“强基计划”,而非对基础学科志趣坚定,是故中途易辙。笔者的研究团队发现,存在为数不少的中学和高校招生工作人员,对该政策的内涵缺乏足够认识。将“强基计划”看作自主招生的等价替代物,看作是冲击名校的机会或者高考成绩不高的兜底的手段,更有甚者向学生传输误导性信息,例如,“报考‘强基计划’不但成本低,而且可以多加一层‘保险杠’”,“先通过‘强基计划’进名校”。而对志不在基础学科的考生报考“强基计划”可能存在的隐患三缄其口。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高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牵制学生一切与升学有关的行为。于是,考生、家长和学校不在意学生是否真正对基础学科感兴趣,是否有志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只将“强基计划”作为跳板,蜂拥而上。由于“强基计划”校测在高考出分之后,部分志向不坚定的考生一旦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便会立刻放弃“强基计划”,转投其他名校或热门专业,这也成为导致放弃考试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次,“强基计划”与新高考改革政策目前缺乏相互嵌合。新高考改革已经在许多省份逐步铺开,是考生进入大学的最主要途径;而“强基计划”属于新事物,也是高考改革的重要环节,理应与当前新高考改革进行政策协同和相互嵌套。但新高考改革本质是多元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促进学生人格养成的改革。学生可以根据学科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自由组合选修科目,类型可达到二十余种,而不用受传统的文理学科逻辑的束缚。但“强基计划”的出发点是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致力于破解基础学科“卡脖子”难题,其在人才选拔上是围绕基础学科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为逻辑起点,以学科为中心进行甄别,对考生校考科目做了严格限定,例如,清华大学的基础理科组的校考科目要求学生必须考数学、物理和化学,即传统理科组合。许多自由选科组合的考生,对“强基计划”的校考科目望而却步,导致最终放弃校考。而今后,随着新高考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这将会对政策之间的协同性提出更高要求。以教育的初心面对“强基计划”对“强基计划”,绝大多数试点高校秉持了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把高考招生门槛,确保进入“强基计划”学生的质量。因此,从进入高校的新生中补招一批有志趣、有天赋的生源,不失为一项有效举措。总的来看,对于“强基计划”我们其实不必担忧“遇冷”,而要警惕“过热”。因为“强基计划”不是跳板,不适合所有考生,我们需要共同营造冷静、理智、踏实的舆论环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3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