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争,为政者多虑人和与天时,为将者则以地利为首;透过地理,后人能更清晰的解读战争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华夏幅员辽阔,天下为棋盘则有“四角”即关中、河北、东南、四川,又有“四边”相连,即山西、山东、湖北、汉中。
在如此波澜壮阔的大地上一场场史诗级的战争诞生了众多军争枢纽之地,而这些地方又因为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有不同的地位,本系列就列举笔者心中的华夏十大军争战略之地,并解读他们最辉煌的时代与衰败的原因。
年,我曾有幸从洛阳沿古崤函古道西行,入潼关而至风陵渡,就是《神雕侠侣》中郭襄“一见杨过误终生”所在。悠悠黄河在风陵渡悠然转向北上,而在这里一个古老的渡口孤独地静看黄河滚滚而去。
这里曾经有着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而王之涣曾在此楼写下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就是中国古代遥望王业之地——河东蒲津渡。
东西对峙时代在漫长的华夏史中,无数英杰为万古江山而折腰,纷争与统一交映出生动的华夏史。而随着华夏大地沧海桑田的变化,国人发展的核心地带呈现出逐步东移、南移的趋势,但在此之前东西矛盾才是主流。
三国时期,张纮与诸葛亮率先发现了江南(长江以南)的价值,并以此提出划江割据的南北对峙计划。他们开创了中国分裂时南北对峙的时代。
但在此之前,由于华夏南北发展的极度不均衡,中原丰腴之地过于狭小等原因,华夏分裂的主流是东西对峙。如西周代商,秦灭六国,楚汉相争和西汉中央与地方诸侯的战争等。
即使是三国以后,中国北方也多次陷入局部的东西对立中,如南北朝中北朝的东西两魏,隋末的唐统一之战,安史之乱等。
直到唐后,随着关中彻底没落与东方大发展,东西部平衡被打破,华夏的东西对峙才终于随之落幕。但在漫长的东西对峙期间,古人发现了两个重要的战略支点。他们分别是荥阳与河东。
蒲津渡则是河东的命门。
眺望霸业的用武之地蒲津渡位于黄河“几“字型从北往南到西往东方向的转折之处,由蒲州城、蒲津渡和蒲津关组成防御体系,他们位于山西的运城盆地西端,濒临黄河。是关中与山西之间的重要通道。
从山西方面来说,他是山西进入关中的跳板,从关中方向来说他又是关中进入山西的桥头堡,另外,从蒲津渡过轵关可经河内而至河北。
当然这条轵关道是一条险路,这条路诞生于中条山和黄河挤压地带,从此处行军可快速抵达河内,甚至从可以孟津渡黄河偷袭洛阳。这是条类似汉中子午谷抵长安的险道。
战国早期,蒲津渡为魏国所有,魏置蒲津关于此,并建都安邑。魏武卒自蒲津渡过黄河入关中,西占河西之地,南控崤函之险,成为秦东方战略中的重要绊脚石,甚至通过河西之地,魏国还在逐步蚕食秦的关中之地。
商鞅曾言:“秦之与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指的就是蒲津渡对关中的重要性。甚至为收复河西之地,攻取蒲津渡成为促成商鞅变法的重要外因,经过长期战争,秦占领了河西与蒲津,迫魏东迁大梁,为秦未来东进缔造霸业创造了基础。
楚汉之际,蒲州是魏王豹的势力范围。刘邦平定三秦后,向东以争天下的第一战就是蒲津渡。公元前年,刘邦亲率曹参,灌婴自蒲津渡渡河迫降了魏王豹,再进军河内,击败殷王卬后,方才南下洛阳。
在彭城刘邦败于项羽后,魏王豹复叛,刘邦遣韩信攻之,由于魏王豹谨守蒲津渡不得渡河,最后韩信从黄河上游偷渡黄河后奔袭安邑,才平了魏王豹之乱。
秦汉两个伟大王朝的霸业都源自关中,而他们东进的第一站都选在了蒲津渡。一方面由蒲津渡过黄河入关中可绕过关中四塞的险阻,蒲津渡对于关中来说就是腹心之疾;
另一方面则是为东进拓展第二战场,如果关中主力尽数沿崤函道东进洛阳,在狭窄的崤函山区中兵力无法摆开,而占据蒲津渡后激进的可以选择沿轵关道入河内袭洛阳,稳妥的可以选择从运城盆地出发过上党入河北。
无论何种风格的统帅,从关中出蒲津渡都可以让东进战术层面上充满变化和迂回的空间。因此蒲津渡往往是关中势力东出平天下的第一站。
入关中的跳板从关中而出,蒲津渡往往是第一站,而对于进军关中一方来说,蒲津渡是一块绝佳的跳板,更是针对关中执行“斩首行动”的绝佳所在。
西晋末,匈奴刘渊在离石起兵建立刘汉政权并进驻平阳(临汾),但由于蒲津渡在西晋之手,刘渊始终只能自山西侵扰河南,而不得进关中寸步。
永嘉五年,西晋蒲津守将赵柒降汉后,汉主刘聪跨蒲津而入关中,西晋司马模投降。刘曜代汉建立前赵政权后,以蒲津渡为重镇防备后赵,刘曜则常亲镇于此,可见蒲津渡对于关中防务的关键作用。
北朝东西魏对峙时,东魏占据绝对优势,西魏则势弱处于守势,时蒲津渡在东魏之手,东魏高欢两度率大军攻西魏关中,主力均自蒲津渡而入。公元年,高欢沙苑大败,西魏趁机占据蒲津渡,并以蒲津渡为基地,频繁进攻纷、绛地区,东西魏的攻守易势的标志就是蒲津渡的易手、
唐初李渊自太原入关中,就是走的蒲津渡。而唐“安史之乱爆发后尽管叛军占领了河北、河南、关中多地,但山西一支在唐军控制下,唐军占山西而监视了整个叛军漫长的占领区,让叛军不得不抽调大量兵力用于防御山西。而蒲津渡就是整个山西唐军的补给生命线。
唐大历年间,在宰相元载的建议下,唐廷一度将蒲州建为中都。
此后金灭北宋和蒙元灭金,占领关中的战斗都是通过蒲津渡开始的。从中原方向来看,潼关是关中的正门,而蒲津渡则是关中侧门。
潼关依托崤函山势,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关中势力经营千年的防守区,而蒲州与关中隔河相望,除非经营日久,否则难守。在东西方对峙中,双方往往胶着于潼关,因此东方势力往往在蒲津渡寻找机会。
在水军还不成体系的秦汉之时,蒲津渡依托大河易守难攻,因此这个阶段针对关中的战争,崤函道还是主流。但此后,随着水军体系的逐渐成熟,蒲津渡战略意义完全超过了潼关,成为关中最重要的据点。
在战略地理系列中,任何一个战略要地的没落,伴随的都是大局的变化,蒲津渡亦然,在唐以后随着整个关中地区的没落,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东移至洛阳、开封、南京等地。
蒲津渡对于关中的意义依然没有变化,但关中对于天下的意义已然生变,关中不再是百二秦川帝王谷,这导致蒲津渡对于天下的影响力随之大降。
中国古代十大军争战略地之六——大同
险峻指数:70
战略指数:90
中国古代十大军争战略地系列文章
控扼淮颖,襟带江沱,中国古代军争战略要地之十——古寿春一城系天下之安危,中国古代十大军争战略地之九——古荥阳小坞堡的防御奇迹,中国古代十大军争战略地之八——濡须坞一城风雨,半部三国,中国古代十大军争战略地之七——古汉中云中故地,承九边之重,中国古代军争战略地之六——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