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无论什么时候都非常关心中国的动态,无论哪个日本大明都知道不可能干掉大明,人家从来只想打朝鲜,只说觉得大明应该不会出兵,明朝一出兵小西行长都没通知秀吉就直接和明朝使者开始和谈了,秀吉也一下就同意和谈了,说明人家从来就知道打不过大明,只是赌明朝会不会为了朝鲜出兵。丰臣秀吉虽然名义上统一了日本,但是内部政治并不稳定,因为他是继承的织田家的势力,而不是自己打出来的天下,日本的政治生态并不是如中国般的大一统,而只是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霸权制,丰臣秀吉的势力大,其他诸侯依附臣服他而已,如果他的势力不再强大,继承人没有他的文韬武略那么很快就会被其他诸侯(大名)所取代,他也是这样夺了织田家的势力。所以丰臣秀吉在夺取织田家势力之后就急不可耐地发起了朝鲜之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消耗其他大名的实力使他们不能给他和他的继承人造成威胁,毕竟他年事已高,不得不去考虑这个问题了。
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对外战争都是为了缓解内部矛盾罢了。至于吞并大明朝这种想法估计他连想都不敢想,出兵朝鲜的公开理由是朝鲜阻断了他向大明的朝贡之路。当然,等他登上朝鲜半岛之后发现朝鲜军队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可能这时候还真对大明的军事能力有所轻视,甚至心存侥幸,说不定能击败大明军队,然而对于统治中国估计他连想都是没想过的。丰臣秀吉做出这个决策更多的是凝聚国内力量。当时虽然丰臣秀吉当上了太白,催促各路大名上洛,虽然大部分大名都表示愿意臣服,但都是表面,以秀吉的出身,大名不服他很正常,北条家就宁死不屈。如果不出征国外,他的位置肯定不长久。旗下的是不错但秀吉后来老糊涂了,又没有好的继承人,所以才导致了他的失败。
打仗不是靠人多,在古代甚至不是靠综合国力,否则蒙古和女真也不会大白南宋和明朝,所以日本并不是完全没机会。另外更重要的一点,中国古代除了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一般老百姓国家和民族意识淡薄,不管谁来,只是换一家人做皇帝而已。所以在外族看来,只要有一定实力,都可以来逐鹿中原。
丰田秀吉这么想没有错,因为那会明朝真的是很弱了。年左右持续的明朝万历三大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加上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沿海地区海盗的猖獗、南方小股势力蠢蠢欲动,明朝已无心顾及其它地区。至此一役,为日后明朝的衰落埋下了祸根。实际是18万人而已,最多的时候才达到,30多万加上民夫脚力吧,当时 次入朝是5万明军, 停了几年,然后第二次 加到7万明军,那时日本在朝鲜的还有十几万人。当时国内发生的几次起义事件明军派十几万,几十万围剿。
日本综合军事实力是不弱的。但是明军也不是吃素的啊!三眼铳在防守的时候比铁炮好用!从武器来说代差不大。明军的阵法在戚继光时期就已经定下来了。轮单兵明军可不是日军对手。论群战这点日本武士是不如明军的, 的鸳鸯阵近战还有浪险。还有藤盾长枪等配合!所以当时的日军对明军没有优势。 败北!曾经看过一个分析我觉得挺有道理的,丰臣秀吉对于 的目的在于转移国内的矛盾,日本乱世刚刚结束各地大名拥有大量部队,不但对于中央统治不利而且极大消耗日本本来不多的资源,如果不能转移各地大名土地问题和武士阶级对军功的渴望,那么就会如同秦朝一样被军队这辆车带进深渊,最终丰臣秀吉发动这场战争,如果胜利那么朝鲜的土地完全可以喂饱国内的狼同时为进攻大明制作跳板,如果失败各大名的军队都被消耗在了朝鲜为他接下来的消藩创造了有利条件。
蒙元攻日本失利,主要原因是海上飓风……若是接壤毫无胜算。日军攻明,也算不得大的战役,主要战事都在海上。日军作战勇猛,悍不畏死,是一个好用的工具,但并不是战争取胜的全部理由,丰臣想得简单了。浪人沿海行凶,也是因为政府不重视,且大明海禁,国内海盗与之勾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