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指导谢勇
第二篇上海部分:
上海部分是影片中最重要、也是场景多而复杂的部分,整个剧组需要从云南转场到上海,美术组如同部队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上海部分需要拍摄的主要是车墩影视乐园、吴淞口码头还有胜强影视基地以及松江周边的一些外景。
上海部分问题最大的是车墩影视乐园,因为《为国而歌》剧组是过路剧组,很多需要加工拍摄的场景已经被其它剧组占满,尤其是南京路的戏时最麻烦的,又没有备选场景提供使用。
负责上海外联的王忠明老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恨不得每天24小时都守在基地的协拍部办公室协调场景和时间,因为车墩场景占整个上海部分的约80%的戏量,有大上海南京路、霞飞路、弄堂、闸北区的街道戏;有明月歌剧社的各种内景、排练厅、宿舍等;有大剧院、联华影业公司的摄影棚以及百代公司的录音棚;还有加工量最大,又有烟火炸点的战争场面——闸北区一条街道等等。
很多场景都是和别的剧组协调出非常紧张的时间,所以几乎每一个场景都是精打细算到以小时为单位的工作流程。其它拍摄地也有类似情况,比如胜强基地的教堂也非常抢手,2天的加工陈设时间和1天晚上的拍摄时间。黄浦江边的吴淞口码头,则是艰难的协调出总共15天时间的周期,中间还要用3天时间来改货运码头为客运码头再拍摄2天。由于冬天黄浦江边天气寒冷,我们美术组的工作和现场拍摄都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演员也非常辛苦,冬天寒冷的晚上,还要在黄浦江边的码头拍摄下雨的夜戏。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为了和云南蓝天白云红土大地的景有反差和对比,上海的总体气氛需要拍出冷灰色调,严格要求阴天拍摄,所幸在周期和场景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剧组运气也非常好,几乎每天都是阴天,有时候还有点毛毛雨,正好符合气氛要求。
可以说,整个上海期间的拍摄,剧组所有部门每天都像是在打仗一样,而美术组和制片部门外联是先头部队,美术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计划的缜密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剧组的进程。
车墩南京路:
南京路是剧中主要拍摄聂耳初到大上海、乘坐电车、遇见教唱卖报歌的小毛头等街道戏、和连接南京路的弄堂戏,最主要的是在日租界看到焚烧日货的那一场大戏。
在制片部门和外联王忠明老师的努力下,车墩南京路最终协调到的时间非常紧张,只给美术组1天半的陈设和2天的拍摄时间,迫使美术组道具置景部门连夜加班加点赶时间陈设场景,因为时间关系道具组最多一天的临时工使用人数多达50余人。
聂耳初到上海的气氛图:
聂耳在日租界看到抗日焚烧日货气氛图:
日租界日焚烧日货拍摄现场:
在拍摄南京路期间,由于当时基地里拍戏的剧组很多,街道外景恨不得一条街2-3个摄制组同时拍摄,每个组之间都需要增派临时场务工作人员在中间协调拍摄的干扰调度问题。所以这样下来也耽误剧组的拍摄进度和拍摄计划。
我和王忠明老师以及到上海后临时兼任统筹的制片人杨束老师几乎每天都工作很晚,制片人是天天跑现场,与摄影、美术及其他部门天天对时间,协调演员及场景的拍摄事宜,有时候还是几趟。
最紧张的那几天甚至是通宵达旦的在一起开会研究和调整每一天的拍摄计划,讨论场景、演员、天气、周期等问题,制定每天拍摄计划、三天拍摄计划和周拍摄计划以及总周期的拍摄计划等等,庆幸的是我们做到了19号提前杀青。
虽然工作非常辛苦,但是剧组里的每一个人都很拼很有干劲,大家都卯足了劲,为完成一部优秀的作品而奋斗着,努力着……
聂耳小阁楼(写义勇军进行曲的住所):
最初设计的场景气氛图:
3楼小阁楼拍摄前陈设中照片:
聂耳在上海最后一个居住地的真实照片:
聂耳离开上海之前居住的小阁楼这个场景,也是他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的临时出租屋。按原计划我们准备根据设计图在车墩石库门的五十四号二楼比较大的房间改造。
复景的时候青山导演觉得这样陈设太常规,特点不足,随后我们顺着木板楼梯上到三楼空间狭小的小阁楼一看,觉得小阁楼虽然空间狭小,但是结构和空间关系非常合适,如果布置出来会非常有意思,老上海出租屋的味道很足,最重要的是小木楼有两组窗户,特务来抓聂耳时,他从窗户逃到房顶避难的戏也很合理。最后在征求摄影师和灯光师的意见后,决定在这个狭小的空间改造布置聂耳住所。
拍摄前一天,道具基本陈设完成,就差钢琴没有进去了,因为老上海特点的小洋楼楼梯非常窄而且要上到三楼,钢琴很重根本抬不进去,最后的办法是如上组图中右上图照片所示,使用吊车吊到二楼阳台,然后把钢琴抬到二楼楼梯口再用麻绳捆好钢琴,顺着搭在楼梯的木板,里拉外推蚂蚁搬家式的一点点挪进小阁楼里,拍摄前找来钢琴调琴师调准音后才开始拍摄,三天拍摄完成撤景时,钢琴等道具又重复一遍蚂蚁搬家。
码头-工人劳作场面:
在北京筹备期间开剧本讨论会和创作会议的时候,导演特意和美术组强调《为国而歌》这部电影的几大亮点里面,码头场景就是其中之一,影片要表现出码头工人劳作场面是激发聂耳创作歌曲的重要场景,我们要拍出特别震撼的场面和画面。
摄影指导李伟老师给出非常好的建议,提倡借鉴萨尔加多的摄影作品风格,搭建出符号性很强、规模宏大的码头工人劳作场面。
因为我们转场上海时已经是冬天最冷的时候,黄浦江边的冬天虽然风不是很大但早晚特别冷,按照计划在加工工期时间紧张、条件恶劣的情况下抢周期,和恶劣天气奋战。
为了提高工作效益和节省码头工作周期,置景组根据施工制作图在库房里大量做提前做预制件,包括漆工效果也是提前做好底色和基本做旧效果后,再运到吴淞口码头进行搭景组装和完成最后的做旧效果,道具陈设是同时和置景穿插进行的。
萨尔加多摄影作品-参考:
聂耳在码头和暴风雨的气氛图:
聂耳秘密离开上海前往日本的码头气氛图:
码头工人电影画面:
在上海吴淞口码头加工陈设、改景及拍摄时间的总周期是15天,其中7天时间是搭景和陈设码头工人劳作场面,3天的拍摄完成后,马上进行改景改成客运码头,拍摄聂耳秘密离开上海乘坐邮轮离开祖国的戏,整个周期非常紧张,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摄制组还是顺利的完成了拍摄任务。
上海吴淞口码头置景加工前实景照片:
码头搬运货物跳板制作图:
美术置景组在码头停靠的货轮整个侧面搭建4组大型码头工人运货梯组,坡度接近45度角,每一组梯组两侧是码头工人爬下货场的接近垂直的木梯,其中有一组大的是要同时可以攀爬人,在确定好位置后,每一组对应的轮船的栏杆需要裁除,拍摄完成后再焊接恢复。
加工陈设过程:
码头置景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因为每天每个时段的风力不同和涨潮退潮的高低不同,大型邮轮和码头之间的距离和碰撞频率随之不同,邮轮就会和做好的各组木板搭建组梯相撞,而且撞击力非常之大,大到足以毁坏木板梯组。后来就想办法在每一组梯组的底部安装大型滑轮组,然后再把顶部和船身固定,这才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闸北区遭日军轰炸,聂耳被气浪掀飞场面
上海车墩拍摄期间有一组带废墟的巷战武戏,是讲述一.二八事变上海闸北区被日军轰炸,聂耳冒着敌人的炮火,逆向逃难人群去寻找小毛头,被日军轰炸机投弹爆炸后的气浪掀飞的戏,还有两军遭遇战和屠杀戏。这组场景是在车墩老街搭建加工完成的,美术置景组在街道原有建筑物的前面和矮的建筑物上面搭建不同程度被炸毁的废墟,其中大部分搭建的废墟是提供给爆破和烟火制造巷战气氛的。
街道巷战废墟加工草图:
街道巷战废墟搭景置景中的照片:
街道巷战废墟拍摄现场:
美术组经过百余天的前期筹备和八十余个日日夜夜的紧张拍摄,辗转云南和上海两地,在摄制组四百多人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付出下,终于完成了前期拍摄任务,所有辛苦和付出都非常值得。
摄影指导李伟老师,也是我大学同届同学,我曾感概,“我们在创作沟通方面非常流畅,配合的很好,他知道如何去拍摄好美术设计出来的好的场景,也会巧妙地使用拍摄技巧和角度,来避开某些场景的不足。而且在紧张的拍摄期间,他经常在现场即兴创作时给出一些非常好而贴切的点子。比如在拍摄日本军官枪杀百姓那场戏时,废墟背景墙上临时写的那句红色口号:“要想种族不灭,唯有抗战到底”,就是李伟老师现场临时想到的口号,和戏的画面意境非常贴切。”
青山导演也是我的云南老乡,在北京筹备期间,导演、摄影、美术等经常通宵达旦的讨论剧本、讨论电影画面、讨论影片造型风格等等,碰撞出很多精彩的想法和桥段。几个月合作下来,我觉得青山老师他是一个非常睿智、思维敏捷又极其聪明的一位导演,同时又是一个极爽快的人,做事风格干净利索。在沟通过程中,他对各部门的创作有的放矢,既重视创作又不过多干预各部门的创作思路,让其最大化自由发挥,和他合作非常愉快!
美术组是一部影视作品的皮肉,作为最先进入最庞大的部门也是最后撤退最辛苦的部门,除了有华丽的外表还需有饱满的内涵,而这全靠他们一砖一瓦一手一脚的来呈现。但这只是一部戏里的一个部门,一部戏有十几个部门,是大家共同的配合、专业、理解、支持才构成了一部面世的作品。
希望各位观众能够喜欢《为国而歌》的这部电影,也希望年轻一代更进一步的了解国歌诞生的感人故事和历史背景,以此更加珍惜祖国安定团结的美好局面,奋斗新时代!
年10月于北京
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