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战国时代进入尾声,丰臣秀吉以太阁身份开始执掌日本各大名的时候。不满足于日本三岛(当时不重视北海道)领地的丰臣秀吉,开始将战争的矛头指向了老邻居朝鲜和老大哥大明,并上演一出“假道伐明”的戏码。不过即便是将功臣大明悉数派到朝鲜,甚至是他本人御驾亲征,但却在朝明联军的狙击下很快败下阵来。
日本对于朝鲜的第一次征伐也以失败告终。
丰臣秀吉带领的日军随着明治维新以后,兵强马壮的日本又打起了朝鲜的主意,趁着东学党的内乱,让他们终于有借口再次出兵攻占朝鲜。于是在经过蓄谋已久的日清甲午战争后,日本彻底地占领了朝鲜。那么为什么日本要处心积虑的占领朝鲜这个在东亚仅仅很小的一个半岛呢?
接下来就和雨田君一起来讨论一下。
日军在甲午战争期间侵占朝鲜首先,最直接的经济利益
日本两次进攻朝鲜,其实都是国内情势所逼。
在丰臣秀吉时代,因为要为自家的功勋集团分封土地。而本身日本就是一个民多地少的国家,虽然战国时代连年征战,但大多数都是村战规模,别看很多仗打的很热血,但实际上一场仗下来士兵的损失并不多,所以在丰臣秀吉掌权的时候日本的人口实际已经超过万。国内土地不够分封功臣,所以丰臣秀吉就只能将封地转向海外,而当时实力弱鸡的朝鲜自然是他的首选。甚至在丰臣秀吉出征前,早就将朝鲜饼划分给了功勋大名们。
进攻朝鲜的大名们集合图而到了甲午战争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国内产能不断增加,日本需要的是一个能容纳自己商品和原料产地的海外市场,按照当时日本穷兵黩武的调性,如果不对外扩张,自己都要出现又一个战国时代。因此对朝鲜的扩张不但是占领一个可以能容纳人口和土地的殖民地,更为重要的是能让日本产的商品,能有一个可以有更多消费力的超级市场。
在占领朝鲜后伊藤博文指出“韩半岛,不管是作为日本的保护国,还是属地,对日本来说,它即是政治上的最坚强的堡垒,同时又是对其工商业利益的正当发展极其富祜的邦土”。同时当时朝鲜有将近的万左右的人口,这些人口可以为当时的日本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日本大阪商业报告指出“国民逐渐在半岛扎下根蒂,生存竞争日甚一日,一千万规模的韩民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劳动者团队”
日本占领下的朝鲜除了人口劳动力之外之外,日本的也在朝鲜垄断了朝鲜各大矿山的租赁权和开采权,到了年,日本已经垄断了朝鲜70%以上的矿山所有权,这就意味着每年将有大约万日元的矿石原料从朝鲜运回日本,用以工业生产,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生产原料——煤炭为例,当时平南南北道的优质无烟煤,每年都有吨左右流入日本,在没有占领日东北之前,朝鲜一直是日本最为重要的原料和能源产地。
电影《军舰岛》就是讲述韩国劳工的故事其次,进攻东亚桥头堡
朝鲜的位置有多重要?
作为东北亚连接日本和远东之间的桥梁,朝鲜一直的作为双方之间沟通甚至作战的桥梁,忽必烈进攻日本,以及丰臣秀吉对大明的野心皆是以朝鲜的基地。
所以占领了朝鲜就相当于掌握了的东北亚的主动权。
从明治维新开始执行的对外扩张政策——《大陆政策》的起始点就是朝鲜,一旦能掌握得住朝鲜,就能对东亚局势进行观望,本身与东北衔接的朝鲜仅仅一条长白山和鸭绿江相隔,如果要进攻东北,相对于的海路运输部队进行攻击,陆路可以集合更多的军队和物资。而且,在占领东北之后,从东北掠夺的大量煤炭、石油和矿产粮食资源也是需要通过朝鲜运回到日本国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朝鲜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出发点和重要的交通大动脉。
日本在东北的能源基地就算退一步说,朝鲜实际上也是日本对远东的一个路上缓冲带,依靠强大的海军日本可以确保太平洋两岸的敌人很难漂洋过海进攻日本本土(这也是日本大力打造海军的原因),但如果一旦朝鲜被敌对势力控制,借助朝鲜海峡到日本的段航程,即使没有制海权,也能对日本本土进行威胁(忽必烈伐日本就是从朝鲜出兵),所以作为远东和日本的缓冲带,只要占领朝鲜,就能防止远东的各个势力觊觎日本本土。
因此从战略地位上来讲,朝鲜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可退可守,因此当年丰臣秀吉“假道伐明”的战略,其实也是有一定的依据,占领朝鲜就可以骑墙观望崛起的后金和大明的内斗,甚至可以坐等双方两败俱伤,然后顺势摘桃子,控制东亚。
忽必烈征伐日本,就是从朝鲜发兵雨田君说
从的丰臣秀吉到明治天皇,日本对于朝鲜的觊觎就没停止过,在甲午战争获胜之后,日本也借助朝鲜为跳板,开始了自己对外扩张之路。当然不正义的战争必将受到惩罚,虽然有着朝鲜这个天然的地理优势,但是贪心的日本妄想统一亚洲,强迫其他国家为殖民地,最终在盟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甚至于大力经营的朝鲜也被占领,战火甚至已经蔓延到日本本土。
总之,日本处心积虑占据朝鲜,除了是因为扩大海外市场,掠夺资源之外,更是为其一直膨胀的扩张之路提供一个窥望东亚和远东的一个前哨基地。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