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一针见血教育上的双轨制,让家

我是这么的渴求新的知识,我多么想知道一朵花为什么会开,一个艺术家,为什么会为了爱画、爱音乐甘愿终生潦倒,也多么想明白,那些横写的英文字,到底在向我说些什么秘密……。----三毛(陈平)

作家三毛在她的《逃学为读书》中讲述了童年逃学的往事,小时候她喜欢阅读书籍到了痴迷的地步,把精力都花在了读书上,其他学科的成绩自然就落下了。面对月考的压力,她只能选择将题目一道一道的背下来,照葫芦画瓢地居然把数学考了满分。

她的数学老师非常看不起她,觉得她一定是作弊了,就让她当着全班的面做一张新的数学卷,上面全是“听也没听过的方程式”,三毛拿了零分。

得意的老师用毛笔在她的脸上画上两个“鸭蛋”,并且让她在全班同学和全校同学面前展示,倔强的三毛一滴眼泪也没有流,从此开始了漫漫逃学之路。

龙应台也曾经写过她的童年,上课的时候如果督学(监察员)来旁听,就要把参考书藏在裙子下面,听老师讲“音乐家的故事”,等督学走了,又把参考书拿出来继续做“鸡兔同笼”。

这些是我们过去的教育,老师随时可以体罚和侮辱学生,在学校里,老师代表了最高权力,这权力的滥用曾经导致了许多悲剧。

慢慢地我们发现了这些教育体系的问题,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媒体也喧嚣而上,提倡中国应该结束填鸭式的教育,向美国教育看齐,美国涌现了大量的人才,那是因为创造力不被约束压抑的原因。

于是当代教育开始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减轻学生压力,降低中小学的学习目标。如今,全面减负的政策实施了近十多年,效果如何呢?

上学进学校,放学进辅导班

北大教授渠敬东是北大人文社科研究院副院长,他对于现代教育体系怀着一种深深的忧虑,他曾经说过,学校减压减负,让孩子们有个快乐童年,都是“异想天开”。

为什么?因为教育体系的本质没有变,这些孩子最终还是要一步一步地走向中考、高考、研究生考,他们的教育水平需要通过考试来进行检测的情况下,快乐教育带来的只有更多的焦虑---来自家长的焦虑。

一方面这种焦虑给家庭内部带来了负面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孩子在学校接受“快乐教育”后,仍不得不在课外走进各类辅导班。

渠敬东教授认为当今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国民教育里最好的资源都退出了教育,中小学不断地降低培养目标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这句话如何理解呢?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立国之本,但是现在的教育变成了公立学校提供的资源有限,家长们只能求助于市场化经营的教育机构,这会导致社会资源分配的进一步差距拉大。

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大多会不遗余力的把家庭积蓄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去,从基础科目到艺术培养,一样也不会落下,并且这种金钱的投资是一场长期战役,家长在不计收益和得失的情况下疯狂地输出,以期达到原来公立教育就能完成的指标。

而经济条件一般或者不太好的家庭只能靠着孩子的天资和有限的资源去参与竞争,这也进一步造成了未来实现民主化国家的障碍。

我们过去经常说要向美国的教育体系看齐,其实仔细研究一下美国的教育氛围就可以明白,美国的学校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在公立学校读到高中毕业基本上学费都是每个州的州政府负责的,所以一个学生如果只要求高中毕业的话,“快乐教育”没问题。

但如果要进入大学深造,首先在学费上就只有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才可以负担,大学学费非常昂贵,如果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话意味着他毕业后几年内都会保持经济赤字,许多学生开始学习没几年后就会认清这个现实,从而在未来的选择上早早放弃了上大学这个选项。

这就是被国内媒体错误宣扬的美国“快乐教育”的真相。真正研究教育的人,应该看一下经济水平不同的家庭,因为国家资源的退出而为市场付出了多少成本和代价。

今天的教育双轨制,就是因为教育一方面使得国家不再担负国家的职能和义务,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又牢牢地抓住了所有家长的经济命脉而造成的。

焦虑的家长,无底的深渊

当今的教育是一场盛大的竞争,以个人为单位的竞争更是把每一个家庭都拖入了无底的深渊,面对孩子未知的未来,家长日益增长的焦虑只能通过不停地花钱投入在教育上来解决。

现在的孩子更是从出生开始的那一刻就被迫投入了这场竞争,胎教、早教、幼教,这些教育机构像雨后春笋般的冒出头来,他们无不统一口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也不知道是哪位教育学家提出的口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些更直接的则一语道破天机:现代教育拼的就是家长。

家长们恍然大悟,他们无处安放的焦虑有了释放的途径,“鸡血”家长由此诞生。以前两个人碰面问“你吃了吗?”,现代的打招呼方式是“你家孩子在外面报辅导班了吗?”

而所有的这些都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游走在各个辅导班,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这些课,也不知道自己不上这些课能干什么。孩子早早地失去了童年,开始变得像大人一样思考。

从婴儿期、幼儿期到中小学期,一个孩子要花费的金钱数不胜数,一个家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报上一个“名师辅导课”,“金牌训练班”,而这些配套教育在渐渐掏空了一个家庭储蓄的同时,也掏空了一个孩子应有的丰富的内心,只剩下竞争、分数的空壳。

考上大学就好了吗?

家长们经常这样说,现在学习辛苦一点,将来上了大学就好了,上了大学你就解脱了!

这样做的后果是许多孩子进了大学后再无人监管,也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真的过起了随心所欲的生活:逃课、通宵打游戏、从不参加学校活动,等学年结束的时候捧着一堆不合格和需要重修的课程。家长们懵了,孩子也很委屈,不是你们说上大学就解脱了吗?

可以看到,那些从小就在家长“策划”下读到大学的孩子明显缺乏自理能力,没有主见,没有生活目标,成了“三无产品”,这样的人到了社会上只能是“不合格”,“鸡娃”教育体系的弊端暴露无遗。

对于学生来说,大学是他们进入社会前的跳板,把这段时间平白浪费掉真的太可惜了。在一项“在大学最后悔的事”的调查报告中显示,40%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把握好大学的时间”,其次最多的选择是“没有做好职业规划”,“没有习得一技之长”。

进入大学后,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是他们进入社会前的重要时期,很多人到了大四才开始忙忙碌碌找实习机会,看工作方向,其实这些问题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应该要开始考虑了,哪怕一开始没有明确的想法,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活动来锻炼自己,一边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一边进行实践,才能更好地为将来踏上社会做准备。

小结:

不管是哪个时代的教育,都应该在尊重孩子,发展孩子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过去被诟病的填鸭式教育和体罚教育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特长,更遑论尊重二字,如今的减负教育看似减负,其实是将课内任务转到了“课外”,这些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如果将孩子的童年填满作业,那么他的想象力和拓展能力势必受到极大的破坏,在他的世界里将只剩下赢这个概念,而没有能力去思考未来他将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

作家鲍勃.安德森与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是朋友,他在写作遇到瓶颈时向后者请教,斯坦贝克说,去写诗吧,别写那些卖钱的诗,甚至也别写用来读的诗,去写用来扔掉的诗,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你那些麻烦就给一起扔出去了。

安德森照做了,写了六个月诗,他发现这招很灵---不为读者写东西时灵感自然而然就来了。大体上,童年只占人生的很小一部分,但是这十几年的人生经验却能够给未来的漫漫长路带来很不一样的体验。

成年人更应该做的是守护住孩子的童年,守护住他们单纯朴素的心,让他们成为一个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