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三支一扶”一直是我国的重要国策,为了鼓励更多大学生下基层服务,国家提供一系列福利政策,此外,大学生还能丰富个人经历、提高实践能力,为以后的事业发展提供助力。
除了报考三支一扶,还有很多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加入到支持“贫困山区教育计划”中,到偏远山区进行寒暑期支教,为山区学生带来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实习经历。
大学生好心参加乡村支教,为何却被嫌弃现如今,很多人没有真正了解山村的困境,经常有人给他们捐款、捐赠衣物、食品等,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但这些山村孩子真正缺失的是教育。
为了提高乡村教育水平,国家鼓励并支持大学生来乡村支教,很多前来支教的大学生,从小在城市长大,会给乡村学生带来更多新鲜事物,开拓眼界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求学。
参加支教的大学生,别看他们还没有毕业,却有不错的教学方式,新颖的讲课模式,往往让学生听得入神,不用多久,就能走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喜欢支教老师的课。
但大学生寒暑假时间有限,可能一个月左右就要离去,此时孩子们可能已经完全接受了支教老师,当他们离开后,孩子们万般不舍,如果后面没有支教老师进行无缝衔接,还需要原来的乡村老师继续授课。如此一来,乡村学生可能不喜欢老师传统的授课模式,老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回归正轨,很多山村老师表示:这些大学生还不如不来。大学生好新参加支教,却遭到村民的嫌弃,有村民表示,有些大学前来支教,不是为了教学生学习,也不是为了奉献自己,而是出于对山村生活感到好奇,他们到山村支教,更多是抱着游山玩水的心情,利用假期好好放松心情。
还有的大学生无法适应山村的生活条件,待几天,就借故离开,让学生们恋恋不舍,甚至有村民恳求:大学生们别来了,请放过孩子。
大学生来去匆匆,却成为山村孩子心中的光不管村民,还是乡村老师,他们不想大学生前来支教,只要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很容易接受一个人,大学生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同时也体验到脱离传统的课堂效果。
不管他们的教学成果如何,至少学生们比较开心,还有不少学生因为有这些支教老师的加入,对学习有更浓的兴趣,并立志努力学习,将来走出大山。
然而,当他们的假期结束后,就要离开这里,这对山村学生而言,会有不小的打击,有的学生含泪请求老师别走,有的学生郁郁寡欢,支教老师的突然离开,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不小的创伤,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平复。
分析:大学生参加支教活动,可以增加自己阅历的同时,也为山村学生带来希望的曙光,表面上看是双赢的事,然而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现实生活中,每位大学生都有自己参加支教的原因,有的学生是单纯热爱教育事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山村学生带来更多的知识;有的学生为了丰富个人简历,希望毕业之际能够获得企业的青睐,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还有的学生将支教作为考公的跳板。
不管大学生处于何种目的,在参加支教期间,都要有明确的使命感,对山村学生更要有责任感,学生的祖国的花朵,山村学生同样有权接受平等的素质教育。
大学生支教要有使命感,不能只看作未来职业的跳板支教老师也是老师,大学生要对得起这个崇高的称呼,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尽最大努力为山村学生带来希望,每年都有不少支教大学生,深深喜欢上这里的环境,服务期间结束后,依然选择留下,继续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
对于大学生来讲,要珍惜每一次支教的机会,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而山村的学生,更要努力学习,即便支教老师市场更换,也不能浇灭自己的求知欲,为自己争取更多走出大山的机会。
总结:不管是大学生前来支教,还是乡村教师认真教学,或者是学生家长,都希望山区的孩子有朝一日能够走出大山,真正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在大山外面,闯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
今日话题:对于大学生支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知识红人季#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妥,联系速删)
如果你对本文感兴趣,欢迎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