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对不投降的国家会屠城,大理不投降,蒙

蒙古帝国打仗的风格向来是:首先遣使递国书,命令你投降。如果你投降了,蒙古人会很敬重你,封你的首领为属国国王。但如果你不投降,被蒙古人打下来后,蒙古人不但会杀掉你的首领,还会屠城。蒙古在发动的三次西征中,全都是这样操作的。

但是,蒙古在攻打大理的时候却非常例外。当蒙古三路大军攻进大理的时候,大理国王段兴智不但没投降,还派兵坚决抵抗。依靠点苍山和洱海,给了蒙古军沉重的打击。最后,当蒙古军绕过大理坚固的防御工事,偷袭并拿下大理都城后,段兴智又向外逃跑。在忽必烈回到蒙古的时候,段兴智依然在负隅顽抗。最后兀良合台把大理周边的一些部落拿下来后,才终于俘获了段兴智。

但是,在兀良合台俘获段兴智,并把作为战俘送回蒙古本土的时候,当时的蒙古大汗蒙哥,却并没有为难段兴智,而是封他为大理总管,又把他放回大理。

(段兴智剧照)

显然,这样的举动,是不符合蒙古人的操作方式的。那么,蒙古人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蒙古攻打大理只是为了获得一块跳板。

蒙古攻打大理,最根本的目的不是为了占有这一片土地,而是为了获得一块进攻南宋的跳板。

蒙哥上台以后,他把战略的重心转向了南方,希望灭亡南宋,做中国的皇帝。在蒙哥乃至整个蒙古民族看来,无论发动多少次西征,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那时候,世界上最发达的地方,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在南宋。只有拿下南宋,做了中国的皇帝,那才是最伟大的成功。

蒙哥知道南宋不好打,是蒙古人所遇到的最大的硬骨头。因此他在执行作战方略的时候格外谨慎。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拿下大理,以大理为跳板,南北包围南宋。

除了南北包围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切断南宋马匹的来源。南宋在失去北方以后,他们骑兵所需要的战马,主要就是从大理来。当蒙古占领大理以后,也就切断了南宋战马的来源。南宋没有了战马,也就没有了骑兵。

既然根本目的是以大理为跳板,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确保这块跳板的稳定。

(攻打南宋)

二、段氏政权统治大理更能够确保大理的稳定。

大理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是这一块地方向来就不容易征服,更不容易确保稳定。

秦朝建立以后,就曾派五十万大军前往攻打百越,而大理就是属于百越的一部分。那时候强悍的秦军就没能把百越拿下来。后来南北朝的时候,因为这个地方出了一个“岭南圣母”冼夫人。而冼夫人坚持投靠中原国家,因此这里才得以和中原国家取得了较好的联系。但是在唐朝的时候,这里的南诏国却多次投奔又叛逃大唐,给大唐惹了不小麻烦,甚至让大唐闻之色变。宋朝的时候,赵匡胤打到这里,知道这里不好打,据说还用玉斧在大渡河上一划,宣布大理为不征之国。后来,在整个大宋三百年间,大理曾多次表示要奉宋朝为宗主国,但是宋朝都不敢答应。原因就在于怕惹麻烦。

这个地方之所以不容易保持稳定,就在于人员结构非常复杂,民族众多,互相扯皮纠纷的事情非常多。其实,如果蒙古在攻入大理后,没有得到么些族(现在的纳西族)及其他部落的帮助,蒙古人要拿下大理也是很困难的。但是,既然这些民族可以帮助你,也可以反叛你。由蒙古人来治理这一块地方,并不能确保稳定。

而段氏政权毕竟在这块土地上有着长达三四百年的统治,有很好的处理当地各民族复杂关系的经验。由段氏来继续统治大理,显然是最恰当的。

(忽必烈剧照

三、蒙古主帅忽必烈汉化明显反对残杀。

忽必烈由于招揽了包括姚枢等一大帮汉人幕僚,受汉人文化的影响比较明显,他在发动战争的时候,主张以“仁德”征服,反对屠城。当他攻下大理后,立刻手书几十个“止杀”的牌子,让传令兵举着全城传信,阻止蒙古人的抢劫和屠城。

也正是因为他这样做,因此很好地俘获了大理的民心。大家对蒙古人的恶感没那么强。蒙哥之所以放了段兴智,也是忽必烈的主张。而段兴智被放并被封总管后,立刻向蒙古献上地图,表示臣服。而且还提出了“治民立赋之法”,有效地维护了大理的秩序。

直到元朝灭亡后,段氏政权依然表示效忠元朝,坚决抵抗朱元璋的进攻。由此可见,蒙古人在大理的统治,显然是成功的。

(参考资料:《忽必烈灭大理之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