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来说,不上班是我们的人生目标
作为长期主义者,凡事要从长周期角度考虑。上班是个短期方案,长期来说,它无法发家致富。虽然有打工皇帝,但这只是幸存的极小概率的案例。
有这么一个笑话,让我感触极深。不同的人不同的时刻对这个笑话的解读也会不一样。
一个富豪去找他穷困潦倒的打工仔高中同学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高中同学高谈阔论,由古至今的历史、国际形势、宏观大势、微观经济、疾病理论等,说得富豪深沉的说了一句“你们这些穷鬼懂的真TM的多啊!”
论勤奋论文化论知识,富豪不如打工仔,那为何两个人的人生如此不同?
首先,我们要理解上班这个产物。
上班?
“上班源于宋代,全称为“上朝班”。宰相去工作为“上朝”,其他阁员没有资格上朝,就叫“上班”,尤其是诸班值,三司使的官吏的工作通称为“上班”。上班,是工业文明分工之后的产物,由于个人和家庭出现分工,就需要有相同工作任务的人在同一个地点工作,改变了农业文明时期以家庭和个人为独立劳动单位的格局。—索引于百度百科。
上班是生产形式,而员工则是生产工具,是一种资源,美其名叫人力资源。既然是资源就会有客观约束:人力资源一天封顶24小时、需要生物性食物、技能学习、记忆力及技能会受时间影响、有生物性特征(生老病死)等。
所有的人力资源不外乎是自己如何协调上述的这些客观条件,加班压榨出卖自己的时间、学习提升自己、运动健身不敢生病、延迟退休等。
不得不说,对于上班的这些人力资源,大家不外乎都是在这些客观条件上去突破,去创造自己更高的价值去获取更多的约束性回报(加薪、不被裁员)。
那为何上班?
对于大部分的个体,上班是进入社会的短期必然选择。因为家庭原因并没有资本去撬动人力资源,因此只能自己成为人力资源去积累第一桶金。
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人力资源始终就是一种资源。生物性的约束是客观规律,从长期来看,若没有跳出人力资源这个圈,我们总会面临这些客观生物性约束的挑战。30岁记忆力退化,40岁无法提供更多时间和心力,50岁开始面临一些生物性风险等等。
有人会说选择铁饭碗就好了,公司或单位会保障这些因素。但是走过了这些年,其实大家应该看到,没有什么是稳定的工作。70、80年代的国企员工稳定,如今呢?早几年稳定的公务体系和教师体系,新冠下的冲击呢?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重复性技能工种的未来呢?
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源的本质不变。而商人(企业家)不外乎就是协调资源的操控者。作为个体,总会面临变化的挑战,人生一直被操控着。
其实更多人上班是热衷稳定,害怕恐惧,用勤奋的战术掩盖对战略的忽视,掩盖对长期问题的逃避。
跳出思维
上班,都是统治者和老板们推崇的产物。他们需要稳定的强力的有用的人力资源,而不是需要你这一个人力资源。对于资源,用进废退,挖掘他们最大的价值是他们的第一性考虑点。进一步再想想,为何很多大公司大部分员工选择外包?因为资源好调控,项目进行顺利就养着,项目不顺利没有一点负担就可以辞退。
资本家的嘴脸?这本来就是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没有人为人负责,除了父母。我们要选择成为资源,就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要接受资源的客观约束。否则就要学会以上班为跳板,积累资本以后破圈,控制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