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陈鸿飞
通讯员周健左立伟阳程杰
11月11日上午10时,记者从衡东县城驱车前往杨桥镇荆竹村,40分钟后来到位于该村的楠竹粗加工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一台载重量20吨的大卡车,停靠在加工厂门口,几个工人正在装载竹片产品。
“今天,我在荆竹村购买了捆竹片产品,准备运到河北石家庄的竹制品精加工生产基地,深加工成竹跳板、竹栅栏等产品,主要用于建筑工地用材。”货主胡老板告诉记者,荆竹村粗加工的竹片制品材质好、韧性强、经久耐用,深受河南、河北等地建筑工地老板的亲睐。
“过去荆竹村只有一条机耕路,路窄坡陡难走,大卡车根本进不来。”胡老板笑着说,今年2月,村里通了宽敞水泥路,大卡车能顺利开到村里了。现在,他一个月至少要到荆竹村来回拉三四趟货,今年的购销合同已达50万元。
“荆竹村地处偏远山区,由原荆竹村、阳光村两个村合并而成。该村四面环山,山峦叠嶂,森林茂盛。现有村民户人,耕地面积亩,人均不足八分地,山林面积亩,其中楠竹面积达余亩。”村支部书记戴元泉说,大家守着满山的森林资源宝库,但端的却是穷饭碗。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元,是杨桥镇唯一的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90人。
小戴告诉记者,荆竹村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交通闭塞,村里仅有一条6公里长弯弯曲曲、坎坷不平的泥巴路通往山外。山上的楠竹、杉木,农户生产的稻谷、蔬菜等农产品,全靠小四轮运输。“运输农产品等货物成本高、劳力消耗大,经济效益低。”
此话不虚。现年75岁的该村15组村民谢新国记忆犹新:年10月的一天早晨,老人挑着一担20公斤重的红薯粉皮,从荆竹出发到杨桥镇街上赶集,由于一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他气喘吁吁走了3个小时,来到杨桥街上时,集市已散场。
“一担20公斤重的红薯粉皮,按市场价要卖多块钱。”谢新国说,那天因集市散场,粉皮只卖了多块钱,没有卖个好价钱。
摘掉贫困帽,先修致富路。年8月,衡东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长李一帆履新任职,就带领扶贫工作队一头扎进荆竹村。工作队成员来不及寒暄,踏着泥泞道路,走村串户,调查研究。群众最大的心愿,盼望早日打通一条通往山外的致富路。
说干就干。一个星期后,衡东县委组织部驻村扶贫工作队组织村支两委、党员、组长召开“诸葛亮”会。“为了方便村民便捷出行,尤其是解决农副产品外售、村民务工、就医、学生上学等出行难的问题。”村支书戴元泉首先放了“第一炮”。他说,目前,扩宽硬化荆竹到香花新村6公里长的机耕路已迫在眉睫,这条路村民盼了几十年。
“驻村工作队会如实向县委反映村民的呼声,把修通扩宽硬化这条路摆在当务之急。”李一帆说,尽最大的努力,早日圆山区群众的公路梦。
筹措修路资金,是最大的难题。“据概算,扩宽硬化荆竹到香花新村6公里长的机耕路,共需建设资金多万元。”村支书戴元泉说,由于村里集体经济空白,村民经济能力有限,除自愿自筹的资金外,缺口达万元。
为了啃下资金这块硬骨头,积极争取县直机关单位和社会贤达人士的支持。年11月,荆竹村村支两委主动邀请县公路局、交通、国土、农业、扶贫办等职能部门,现场查看公路建设状况。“那天下着毛毛细雨,我看到几个天真活泼的山区孩子,背着书包在泥泞不堪的山间道路上,吃力地走着。”该县公路局局长单美中告诉记者,想起哪幕情景,他的心就一阵阵酸楚。“山区的孩子太不容易了,大家同心协力把这条路修好”。
众人拾柴火焰高。衡东县委组织部、县交通、公路、国土、农业、扶贫办等部门纷纷解囊。荆竹村村支两委干部、党员、组长、村民也不甘落后,你一百,我一千,不到一个月时间,筹集了公路建设资金多万元,基本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
“轰隆轰隆.....”去年6月12日,在一阵阵炮声中,衡东县道X线荆竹至香花新村公路段建设正式开工。“这条公路路基狭窄,路基靠山一边均是悬崖陡壁,山道弯弯,修路难度和工程量都很大。”村支书戴元泉说。要拉通扩宽这段公路,必须对山体进行炸药爆破,这项工作具有危险性。
“修路是村里的头等大事。”3组村民向云国告诉记者,他有爆破经验,父子俩自告奋勇,承担打炮眼、实施爆破的任务。每天清晨,父子俩早早起床,骑着摩托车来到山脚下,头戴安全帽,腰系安全绳,肩扛钢钎,手拿风钻,吃力地攀爬到十五六米高的峭壁悬崖上,站稳脚跟,打炮眼、塞炸药、埋雷管、引导线,一阵阵巨响在山谷轰鸣,一座座山体被炸崩,道路一天一天往前延伸.......。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被向云国父子不畏艰难、开辟道路的精神所感动,全村男女老幼齐上阵,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长6公里多宽7米的路基不到4个月就全部拉通。经县公路部门验收合格后,今年元月,这条公路全部实现了水泥硬化。2月12日,县委书记吴伟生出席荆竹村扶贫大道通车仪式,正式宣布通车,圆了荆竹村民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公路梦。这条路被群众誉为“民心路”“生金路”。
致富路畅,百业兴旺。戴元泉告诉记者,村里的致富大道通车后,极大的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现在校车开进了学生的家门口,孩子们读书再也不用拖泥带水进校门。目前,村里成立了油茶种植、生猪养殖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了楠竹粗加工厂,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89人的产业入股分红、劳务用工的问题,村民人均收入增至元,今年能如期摘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