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新能源大吉大利,吉利却难以吃鸡

说起吉利汽车,很多人应该不陌生。作为在合资品牌与国企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民营汽车企业,吉利的创始人李书福算得上守得云开见月明。

李书福

从年开始,在25年的时间里,吉利汽车从“黑户”到“模仿者”再到“民营汽车品牌典范”,李书福的造车路,也是一部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的成长史。

艰难创业之路

李书福原名李胥福,浙江台州人。上学后,李书福将名从“胥福”改为了“书福”——书生有福。

虽然名叫书福,但囿于家庭条件,李书福高中毕业后就没学上了。他骑着自行车满大街给人照相,再自己动手攒照相机,最后自己还攒出了一个照相馆。

年轻时的李书福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书福发现用便宜的硫化钠可以把洗照片用的定影液里的银给置换出来,

这不是活生生的天上掉钱吗,于是他把“炼金工作”扩大到各种贵金属上。

本想靠这个偏门发家致富的李书福却很快被当成了投机倒把的打击对象,这个炼金生意也做不成了。

所幸改革开放之初,机会遍地都是。特变是在商品经济活络的浙江,年,李书福联合家中三个兄弟成立了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生产冰箱制冷的主要配件蒸发器。

随着配件越卖越好,李书福兄弟等人干脆自己成立了北极花电冰箱厂,生意好得不行,照此情况发展下去,李书福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冰箱大王。

但好景不长,李书福的冰箱厂长没当两年,因为国家定点生产冰箱资格,北极花电冰箱厂就被迫关闭。

冰箱厂关门后,刚刚26岁的决定去特区深圳看看,他看到了新型装潢材料镁铝曲板,颇有头脑的他立刻意识到这个材料的市场前景,

从深圳回到台州,李书福新开了家装潢材料厂,工厂的名字被定名为吉利装璜材料厂。

吉利旧时工厂

而如今“吉利”之名,也源于这个公司。

时间来到年,时值海南大开发,全国的投机客夹带着炒房热潮汹涌袭来,却又被宏观调控拍死在沙滩上。

年前后有2万家房地产公司在这片热土上搏杀后又割肉退出。李书福也是其中之一,他之前积累千万资产化作了一栋栋烂尾楼。

海南热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件事对李书福最大的意义在于,让他死了房地产投机这条心。

海南房产泡沫破裂后,李书福整整安心地做他的制造业去了。这次他的目光投向了交通出行,李书福一开始想到了造摩托。

当时他是以本田Ch为原型,打造出了第一辆国产踏板车华田,发展得非常快。第二年华田摩托车的销量就突破了30万,与冰箱一样,没有生产资质成为造摩托的难题。

摸爬滚打多年后,李书福这次知道该如何处理——他找了一家效益不好的国有摩托车厂挂靠,紧接着就更名为了吉利。

李书福成功地开办起了自己的吉利摩托,并让吉利摩托成为一方霸主。

但李书福最想造的还是汽车,更高级,也能挣更多的钱。

年李书福从香港买了奔驰,拆了装,装了拆,试图搞明白汽车的原理和技术,后来甚至还把红旗的底盘装上了奔驰的外壳,命名为了吉利一号。

吉利一号

但改装车和真正的造车有质的区别,李书福周围人都劝其实际一点,但李书福却回应了那句让他被奉为“汽车疯子”的狂言——“在我看来,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年对地方政府进入汽车产业规定了15个亿的准入门槛,并且前提是得到政府的批准。

当时李书福手里只有一个亿,草根出身他没钱没技术,要造车无异于痴人说梦。

下定造车决心的李书福四处活动,他挖来了一汽的技术人员,新来的工程师也带来了当时一汽天津主要产品夏利的外形和技术。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这吉利的第一款产品“豪情”与夏利看上去那么像了。

豪情汽车

有了起码的技术后,生产资质的问题再一次摆在了李书福眼前。而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跟造摩托车时完全一样。

从年开始,李书福就在全国游走,寻找合适的厂家合作,希望挂靠到他们名下生产汽车。一直到年,李书福与德阳市监狱旗下的德阳汽车厂签订了合约,合资成立了“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

借来一张“客车准生证”后,车总算是可以造了。吉利在浙江临海开始建设生产基地,当年就完工。

年,香港回归年。吉利的第一款车“豪情”终于正式下线。之后,吉利又推出了第二款车——美日,寓意美好的日子。

虽然吉利已经有了两款车,但李书福也是能算是造车新丁。没有任何资本的他只能祭出价格这个大杀器。当时甚至只要花3万元就可以买一辆吉利的新车。

吉利就此成为了低端车的代表,为了提升品牌形象,年吉利推出了号称中国第一台跑车的吉利美人豹。

吉利美人豹

尽管跑车售价只有十余万,非常亲民,但购买者仍是寥寥无几。

好在努力的人运气都不会差,李书福也等来了他的风。

辉煌收购之路

年11月9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夕,“吉利JL”终于出现在国家经贸委第六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上,结束了其没有“准生证”的生涯。

一直打着擦边球的吉利,成为首家获得“准生证”的民营企业。

李书福的造车梦终于实现了,不过面前的路还远不是什么坦途。

年,在汽车市场上已经摸爬滚打满十年的李书福渴望着冲出低端汽车市场。

年,吉利发布《宁波宣言》李书福毅然决定将“老三样”(豪情、美日、优利欧)停产,用“新三样”(自由舰、金刚、远景)完全替代,逐步从成本导向的思维转向核心竞争力的思维。

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思索,李书福历来是坚持“引进来,吃进去”的思路。

年,吉利第一次出海参与汽车行业公司收购,目标是濒临破产的汽车制造商英国锰铜。

当时与吉利竞争的还有华晨,按理说,已经与宝马组建合资公司的华晨有着更强的实力但李书福却凭借民营企业带来的灵活更快地作出了决策,完成了各项工作,将华晨甩在身后。

英国出租车

也是在这一年,在学习丰田发动机技术基础上,吉利耗时三年研发的CVVT发动机JL4G18正式投产,吉利在汽车领域一直以来的模仿者形象因之得到改观。

更重要的是,在排量与车型级别直接挂钩的汽车工业,这款1.8L发动机的诞生使得吉利可以打造出更高端的产品。

年,搭载JL4G18的吉利帝豪首款车型EC下线,随即大卖,它的诞生使吉利得以避免被摁死在低端市场。到今天,吉利销量最好的轿车车型,仍是帝豪系列。

吉利转型代表

但在汽车的动力系统中,仅有发动机是不够的,要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四个轮子,变速器同样重要,制造技术也同样复杂。李书福再一次选择从更先进的国外公司借力。

年的金融危机再一次来带来了机会。年2月,澳大利亚变速器制造商DSI因金融危机宣布破产。

李书福立刻率队飞赴澳大利亚。与DSI启动正式谈判后一个月,吉利正式宣布收购DSI——同入股英国锰铜如出一辙,又是一场闪电战。

15多年还在曾经在红旗车上套一个奔驰壳的吉利,却凭借着两次跨国收购,撕下曾经的“山寨者”标签,开始在自主品牌中排得上号。

年金融危机带来的收购机会不仅仅存在于澳洲,也落在了李书福一直暗中观察的瑞典。

他的目标是百年豪华品牌——沃尔沃。年,在斯德哥尔摩至哥德堡的公路上,一辆沃尔沃与另一辆美国产的轿车发生了正面碰撞。结果,进口的美国车几近成为一堆废铁。而沃尔沃轿车只有几处撞击的伤痕,车子大体上安然无恙。从此,沃尔沃轿车树立了安全豪华汽车的形象。

大富豪VOLVO

年3月,陷入亏损的福特为了快速扭亏为盈,祭出了“一个福特”战略,以23亿美元的价格将捷豹路虎出售给塔塔集团。印度人已经出手,中国人也不能闲着。

福特出售捷豹路虎之际,李书福开始了收购沃尔沃的新一轮准备活动——详细研究沃尔沃、福特乃至福特时任CEO穆拉利的历史、游说瑞典政府、企业高层、面见福特高管,吉利兵分三路进行公关。

当年底福特宣布将公开出售沃尔沃时,吉利已经是这个局中的老熟人。

面对收购中的各项复杂环节和问题,李书福也表现出了最大的决心和耐心。

吉利收购沃尔沃

年末,吉利与福特宣布就收购沃尔沃达成重要商业条款一致,沃尔沃归入吉利囊中商业问题已解,只待政府审批通过。而这一次,中国政府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审查皆过,瑞典政府也为这项并购开了绿灯。

当然,同被吉利收购的DSI一样,沃尔沃的员工们也在担忧未来。李书福早就想好了对策——“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

李书福从福特收购沃尔沃之后,让沃尔沃董事会成为有实权的董事会,自己虽然是董事长从未行使一票否决权,而是以“沃人治沃、吉人治吉的“方法,让沃尔沃的品牌形象与产品丝毫无损。

沃人治沃、吉人治吉

这就是李书福的政治智慧,10年收购沃尔沃之后,原本还是小众品牌的吉利一下声名大噪,一场蛇吞象的收购堪称教科书级的表现。

但许多人对拿到造车许可才十年的吉利仍然不信任,认为创始人都不是科班出身的吉利无法驾驭这样一个曾经被称为“富豪”的豪华品牌。

面对外界的质疑和猜测,李书福想得很明白,沃尔沃只是缺钱和对中国市场的开发而已。收购完成后,吉利开始沃尔沃的本土化生产。

年,沃尔沃成都工厂正式投产,当年沃尔沃汽车扭亏为盈利。2年后,沃尔沃推出XC90大改款,雷神之锤大灯吸了一大波粉,开创了沃尔沃最新的家族系列设计。

而吉利这边,则是吉利在年后推出的博瑞以及SUV博越,在设计、安全、供应链、质量体系上,这两款车都受益于对沃尔沃的收购,销量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借助沃尔沃的技术,吉利再次品牌升级,而沃尔沃通过吉利提供的资金和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在二线豪华品牌中上升势头看好。

李书福又一次击中了市场增长要害。

漫漫转型之路

收购沃尔沃之后,李书福和吉利给为外界的最大的印象就是吉利不是在收购,就是在合资入股的路上。

年,吉利控股于吉隆坡收购宝腾汽车和路特斯汽车部分股权。

吉利收购宝腾

宝腾汽车建成立的比吉利还要早两年,作为马来西亚最大的汽车公司,宝腾是东南亚地区唯一成熟的整车制造商,业务范围覆盖英国、中东、东南亚及澳大利亚。

通过宝腾,吉利首次实现了中国品牌的技术出海。

年,吉利以约90亿美元收购梅奔驰母公司戴姆勒近10%的股份,自此,吉利成为戴姆勒的最大单一股东。

吉利圆了奔驰梦

入股戴姆勒,则是李书福为吉利筹划的下一步大棋。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都走在前列的戴姆勒,是一个绝佳的学习及合作对象——当然,旗下的奔驰如日中天,想全资收购是不可能的。

吉利作为第一大股东加入戴姆勒的董事会,将会有至少三个选择——引进技术、结成战略联盟,亦或是建立合资纯电动车公司。每一条,都将使吉利的品牌再迈上一个台阶。

一次次收购就像一块块跳板,吉利不断借力上跳,从一个土味十足、靠山寨起家的小车厂不断实现品牌升级与规模增长。

汽车大佬李书福

吉利汽车年销量已经连续多年突破万辆,成功跻身一线自主品牌行列。

在业绩高速成长的情况下,李书福的野心开始完全显露:打造一个全球性的汽车集团。李书福曾夸下海口:五年后吉利集团将与丰田、大众、通用等世界型汽车集团对标。而今,戴姆勒则像是吉利的那块跳向国际大厂的超级跳板。

尽管吉利体量仍然只是丰田大众的十分之一,但没人能忽视这家一年销量增长6成、在国际汽车行业中四处买买买的公司。

“买”曾经推动吉利实现从“但求一败”到跨国车企的质变飞跃,却也伴随了首个蓝色吉利计划的落败。

年可以算作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元年。这一年,国家出台了16项新能源汽车政策。纯电、插电、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各种势力摩拳擦掌。

蔚来汽车生产线

李书福不可谓不敏感,年,吉利汽车就发布了蓝色行动,计划到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其中,插混与油电混动车型销量占比达到65%,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35%。

彼时的李书福坚信,只用5年时间,吉利一定会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彻底转型。

但是到了年,吉利汽车总销量为.8万辆,连续5年蝉联国产乘用车销量冠军,但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0万辆,占比仅有7.5%。

吉利在传统燃油车领域,通过吸收沃尔沃的技术,在自主品牌阵营中具备了第一梯队的竞争力,并且已经体现到了市场销量上,但问题是,切换到新能源汽车后,吉利没有任何先天优势。

吉利失速新能源

吉利在新能源的赛道上,不管是对比同为民营企业的比亚迪,还是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都已经落后了好几个身位了。

与20多年前相比,现在李书福的资源不可谓不丰富,所以他奉行的是多生孩子多打架的思路。在大吉利的新能源架构内,有吉利品牌、几何品牌、领克品牌,极星品牌,以及最新的极氪汽车。

极氪汽车

在这种状况下,吉利旗下的任何一个新能源品牌,都难以形成较强的竞争力。独立出来的几何和极氪,总是让人觉得打不到市场的靶心,在吉利内部的大棋盘下,地位也不清晰,漂浮不定。

“吉利蓝色行动”的惨败中让李书福已经意识到,吉利已经远远落后于一线自主品牌的新能源产品。

于是,第二次蓝色吉利行动迅速出笼,到年,吉利集团年度总销量万辆,新能源销量占比超过40%,保持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第一,赶超主流合资品牌。

让人看不透的是李书福还在旧世界“买买买”。

年,吉利汽车又以13.76亿元的价格认购雷诺韩国汽车34.02%的股份。

国庆前,吉利再次出手,收购了阿斯顿·马丁·拉贡达国际控股7.6%的股份,阿斯顿·马丁作为超级豪华品牌,尽管销量不高常年亏损,收购的作用在外界看来,聊胜于无。

阿斯顿-吉利

但也有热心网友在收购新闻下提醒,新能源才是王道,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一往直前。

新能源汽车的赛道早已拥挤不堪,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像不断缩小的毒圈,最后能活到决赛圈的注定很少,最后能喊出“大吉大利今晚吃鸡的”赢家又会是谁呢?

新能源的决赛圈

李书福和吉利,目前看起来很难,但再难,也难不过25年前吧。对此,你怎么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