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预习部分
既然是基础,那么包含的内容就是语文最基础的字词句段篇。1,识字与写字
1)借助拼音,正确认读生字。2利用字帖练习生字的书写,注意正确的笔顺和笔画。3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生字时尝试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养成遇到生字就及时消灭的好习惯。2,组词与理解)课后一类字、二类字至少组个词。)圈出课文中出现的四字成语。)不理解的生词、成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先联系上下文理解,再查字典对照,将词义和解释写在该词语或成语旁)。3,段落与篇章1)朗读全文,标段落(朗读课文尽量做到五不: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不破句)。2)画(找)出优美片段,批注修辞手法。3)默读课文,思考段落大意(一句话总结)。4)思考课后题,口述(或批注)答案。拓展预习
也可以理解为深入预习,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听课效率。1,课文理解三年级课文的难度明显升级,孩子们往往需要反复朗读才能真正理解。因此,如果时间允许,建议孩子们多读几遍课文,阅读时,注意理解和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以深入理解其中的内容。掌握理解课文的标准: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梳理课文的核心内容,并浅谈自己的见解、看法和态度等。2,了解作者或主人公预习三年级课文时,会发现其中出现了许多名人。这些名人不仅是课本中的主角,还是预习时获取更多知识的跳板。借助这个机会,我们可以开启名人探索之旅,通过查找资料、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传记等多种方式,深度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当我们对人物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公正评价其表现,为培养批判性思维打下坚实基础。3,梳理文章结构三年级即将迎来写作的新挑战,预习阶段就成为了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时刻。通过梳理文章结构,可以帮助孩子们更清晰地理解文章的组织和逻辑,从而在写作时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4,延伸阅读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短文进行阅读,以巩固所学知识。比如学完《花的学校》,可以尝试阅读泰戈尔的《新月集》的部分内容。学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可以阅读和背诵汪曾祺的经典名句,如“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等。在预习的最后阶段,有一件事情值得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坚持:带着一个有价值的疑问去上课。最理想的状态是能够通过上课顺利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果无法解决,孩子们可以结合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如果还是找不到答案,不妨向老师寻求帮助。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为什么预习要做这么多事?中国有句经典名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格言深深传达了一个真理,那就是无论我们打算完成何种任务,事前的充分准备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这种关键的准备步骤就是我们所说的预习。预习是自我学习的秘密武器,它能让孩子在课前就掌握本课的重点,从而在上课时更加游刃有余。就像我们成人旅行前做攻略、出门前看导航一样,预习可以让孩子大致了解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通过预习,孩子的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听课效率也将提升,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逐渐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哲学家蒙田认为:知识应该分为学问和智慧。学问是知识在数量上的积累和增长,而智慧是我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个人的理解,预习就是“学问”,增加字词量,提高对句子的理解,加深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认知。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主动预习或提前预习而具备的能力。而听课和课后讨论、做题则是“智慧”,通过有意识地调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换言之,就是知识迁移。既明白了道理(原来),又可以解决问题。另外,通过与费曼学习法相结合,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将所学知识融入自己的理解并进行复述。这一过程中,孩子会积极处理所掌握的信息,调动已有知识和积极求知的态度,实现知识的迁移和举一反三。如果没有提前预习,仅仅依赖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是很难做到知识融会贯通的。这样一来,孩子们之间的差距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扩大。预习,是一位无形的学力小达人,是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小助手!预习,也是拉开孩子间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预习,可以预先探知即将学习的课程内容,轻轻松松掌握课本知识,不再懵懂又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