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率先完成退捕任务,59户渔民洗脚上

周运苟和妻子在鱼塘添加青草。(王军摄)

株洲日报记者王军通讯员/尹照彭文胜

8月12日,茶陵县舲舫乡官溪村,宽阔的洣水河水面平静,偶尔有鱼群往岸边靠拢,又飞快扎向河心深处,泛起阵阵涟漪。

“渔民上了岸,水域环境好,鱼儿更愿意‘冒头’。”官溪村党总支书记周红云,蹲在河边用水打湿脸庞,又走进古树边的官溪亭,和渔民聊“禁捕退捕”政策。

早在去年底,茶陵县精准识别的59户渔民,已在补偿协议签字并承诺永久退出,该县在我市7个禁捕退捕县区中率先完成退捕任务。而根据我省推进水生生物保护区常年全面禁捕的要求,茶陵境内公里洣水河锁定“鱼翔浅底”。

保护一条鱼:让倒刺鲃向洣水游

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茶陵,山峦此起彼伏,洣水斩断群山,浩浩汤汤向前。

因河水清澈透明、含氧量高、无污染源,一种叫中华倒刺鲃(俗称野草鱼)的珍贵鱼类,选择在此安家。年,洣水茶陵段被批准为中华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成为我省唯一。

早年间,“到茶陵吃野草鱼”成为一种时尚,主打倒刺鲃招牌的河鱼店,在茶陵县城就有十余家。食客惦记着,渔民自然“大小不放过”。

随着水文条件改变和产卵场所受到破坏,再加上捕捞过度等因素,倒刺鲃野生资源急剧减少。“我们统计渔民渔获物时,以前有3个加号,如今很难看到。”茶陵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副主任颜春平说。

年初,农业农村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明确年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属于水生生物保护区的茶陵,要在年年底完成退捕任务。

从保护一条鱼开始,茶陵迅速组建班子、细化方案,积极引导渔民上岸,强力推动禁捕退捕工作。

8月12日凌晨,由市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组成的督察组,又在洣水河畔突击执法。借助探照灯强光,一个“背包电”被执法人员逮个正着,并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仅今年,茶陵县就查处非法捕捞案件5起,收缴违规网具15张,捣毁点渔船1艘。

问题在水里,办法在岸上。茶陵县将禁捕退捕“明白书”发到渔民手中,也贴到了渔具销售店、鱼馆饭店。就在不久前,茶陵县城区一家主打倒刺鲃的老店,也选择了闭门谢客。

严管和保种同步进行,茶陵县还在岩口水库建立中华倒刺鲃繁育基地。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网箱整齐排列,足足有平方米,长着4条胡子的“野草鱼”扭动鱼鳍。基地负责人沈列强告诉记者,最开始从洣水收集的多尾中华倒刺鲃已实现自然繁殖,预计保有量在4万尾左右。

“我们还和省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展中华倒刺鲃种苗繁育。”茶陵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主任李秋林说,特别的保护给了特别的鱼,倒刺鲃向洣水游依然清晰可见。

攻克一个村:让渔民习惯岸上走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曾是官溪村村民的生活写照。

因为人均不足三分地,又紧靠洣水,老百姓只能去水里讨生活,村里捕鱼、水运等行业一度十分发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几乎家家户户添置了渔船,在洣水河一带游弋。

但随着渔业资源减少、部分河段修建电站,捕鱼越来越难寻出路。有的村民进了城,改行经营木材、竹跳板等生意,有的成为最后的坚守者。

52岁的周运苟就是其中之一。“只有在船上,心里才有底。”当茶陵县启动退捕工作,要求渔民交船上岸时,周运苟把工作人员赶出门。

事实上,渔民一开始从心底抵触退捕。茶陵县的59户渔民,仅官溪村就占了20户,他们担心补偿款抵不上购船成本,更担心交了船断了生路。

对此,茶陵县采取重点乡镇、重点村域、重点渔民大户突破推进的方式,派出工作组蹲点官溪村,宣讲禁捕退捕政策,聘请专业机构评估渔具价值,对提前签字的渔民给予奖励。

周运苟打消了顾虑,签字交船领到2.4万元补偿。利用这笔钱,加上5万元小额信贷扶持资金,他以较低的价格流转了村里50余亩荒废农田,筑坝养殖四大家鱼。

跨过简易桥、爬上翠竹林,半山腰处的鱼塘呈梯田状排列,鱼儿潜伏在铺着青草的水下,咬一口便迅速沉入水底。周运苟走进牧草地,割下满满一竹筐,准备让鱼儿饱餐一顿。

但周运苟还很担忧——通往基地的路只容一人步行,鱼贩子肯定会望而却步。而且,村里转型养鱼的并不止他一个,已经建成四大家鱼养殖示范区亩、特种鱼养殖示范区亩。

8月12日,村党总支书记周红云带来了好消息:整合农田基本建设等项目资金,新建一条连通养鱼基地的路。

针对渔民的诉求,茶陵县在落实补贴政策的同时,也积极谋划一批公益性岗位,加大培训力度,让渔民从“打鱼人”变成“护渔人”,上岸之后不失生存本领。

“攻克了重点村,禁捕退捕工作就事半功倍。”李秋林说,59户渔民“洗脚上岸”后,洣水茶陵段已实现永久性禁止保护区渔业资源生产捕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0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