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一档节目,你可能没听过。
定位:文化+旅行,真人秀。
内容:几个老友,边走边谈。
宣标:走向世界,知行合一。
这配置……
听起来就闷得慌?
你别小瞧,人家连续集都有了,分还不低。
第一季,豆瓣一万三千人打出9.2,第二季更是开局就冲到9.5。
要是肉叔没猜错,大家最近肯定有个同感:
嗝——
被五花八门的娱乐选秀节目喂到撑。
所以。
今天就来一部综艺清流,给大家洗洗眼,解解腻。
《锵锵行天下》第二季
卡司来头不小。
国际记者周轶君、大学教授许子东、美国厨师罗朗,以及——
屹立凤凰卫视二十余载不倒的金牌主持:
窦文涛。
老朋友一定熟悉他主持的《锵锵三人行》。
创立于年,中国第一批谈话节目之一。
近年他的谈话节目《圆桌派》也与时俱进,深受年轻人喜爱,热度与口碑兼收。
如今的《锵锵行天下》则是plus版。
风光迤逦+嬉笑闲谈+文史干货。
背景,是广袤神秘的中国西北。
每集三三两两一行人,走到哪儿有感觉,就当场freestyle开聊。
更日常、更随性。
但,“魂儿”是不变的——
有观点、带干货。
这一口啊,爱的人爱得不得了。
窦文涛独树一帜的主持风格,决定了节目的调性——
闲侃。
天下大事小事尽付笑谈中,嘉宾各抒己见,但不下结论,也不求正解。
肯定有人get不到:
看几个人聊天,有啥好看的?
确实,在这个“人均”的网络,个个都好为人师的“爹味”时代。
大多数人都内心浮躁。
听不进去,也不想听别人说大道理。
因此,一个成功的谈话节目,必定自觉对两个字保持警惕:
说教。
这是一种傲慢的表现,说话的人潜意识里就感觉自己比倾听者高一等。
而在《锵锵行天下》里,没有这种高低之分。
每个人势均力敌。
没有刻意迎合,也不会撕X。
平等地分享,交流,吸收。
空口无凭。
来品品他们在饭桌上的这场掰头:素食与肉食。
这个点,对不住各位了
镜头里热气腾腾,一盆刚出锅的牦牛肉端上桌。
要是一群小年轻在场,估计会先拿出手机咔嚓咔嚓一顿拍。
要是肉叔在场,肯定已经拿起筷子夹肉往嘴里送。
但一群文化人在场……
起筷之前,得“简单”聊几句。
周轶君先挑起的话头。
忏悔-感恩-共生,什么玩意儿?
就是说,人应该对入口之食保有敬畏之心。
但人啊,生来就惯于吃肉的,所以有了这么一个说法——
我是吃了你的肉,但是这是表明我们的这种生活方式是共生的。
罗朗立马表示,这个观点他不同意。
好家伙,上升到生命的成本了。
场面开始趋向白热化。
这时候,就该主持人登场了。
瞧瞧窦文涛。
你听听看奇不奇怪——
只要动物不是死在眼前,只要听不到动物死前的哀吟,只要动物不是为我而死。
那,吃它,就不是不仁慈。
看似窦文涛是在表达观点,实则借古人之口点出人类善于自我欺骗的倾向——
与我无关的,我便没有责任。
并且不经意间向嘉宾抛出话头,提出问题——
不杀不吃,就没有责任吗?
他也不是质问。
但他给了你一道思考的切口。
不仅仅适用于餐桌上。
这句话套在职场上,社会上,国际上,都能通。
你看,光是吃个肉(还没吃上呢),就已经给屏幕外的观众掀开天灵盖,一顿醍醐灌顶。
妙啊。
你来我往的观点碰撞持续了几个回合,周轶君坐不住了。
弹幕里的观众,也坐不住了。
这分析下去,饭还吃不吃了?
是牦牛肉不好吃吗?
只见窦文涛眉眼一抬,话锋一转:
所以不仅是一个动物有权利,
连一块肉也有权利......
你要减肥,你要减肥你对不起你身上的肥肉。
你凭什么?它没有存在的权利吗?
哈哈哈哈哈哈哈。
可以,这谈话很“严肃”。
另外三位还没尽兴呢。
说到底,人为什么非得吃肉?根本在于——
因为我们的本性就是需要吃肉的味道。
人是贪婪、自私的。
这……就又侃到了人的贪欲。
窦文涛趁机拿年轻人“开刀”了:
我觉得人有一种穷奢极欲的倾向,我看有些个年轻孩子,他这个晚上不爱睡觉,就有点穷奢极欲......
但是其实我就说,他还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棺材不落泪。
隔着屏幕,肉叔忍不住噗嗤一声笑。
害,这一刀,戳心了哈。
瞄一眼进度条,节目时长已过三分之二。
这场辩(闹)论(磕)终于有了点收尾的意思:
于是,整段谈话的关键词来了——
分寸感。
瞧瞧,侃得再远,这就巧妙地圆回来了。
既回答了人要如何抉择素食和肉食的问题,又回答了人要如何控制自己贪欲的问题。
看似想到哪说到哪的一顿闲侃。
实际上啊,还是那句话,有观点、带干货。
再来——
老友间闹闹磕,往往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
谈到众生皆平等时,窦文涛斜眼一瞥,戏弄周轶君:
你要减肥,你要减肥你对不起你身上的肥肉。
窦文涛感叹人应该爱惜自己的精力时,周轶君反过来逗他:
是因为你没有多余的时间......你都53(岁)了。
不是老友啊,还聊不出来这样的趣致来。
话里行间的语言艺术,在节目中比比皆是。
说实话,肉叔也是这节目的铁粉。
如今旅行真人秀,市面上已经太多:
《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花样姐姐》《妻子的浪漫旅行》《带着爸妈去旅行》......
聚焦的要么是亲子关系,要么是婚恋、婆媳关系。
人际间的戏剧性冲突,是这些节目的卖点。
说真的,腻了。
《锵锵行天下》明显不同。
可以说,它开创了谈话节目的新形式。
拿第一季来说吧。
节目一开始的定位就很清晰——
不搞走马观花式的打卡旅行,而是放慢脚步,对每一个所到地做更进一步的探索。
作为一档货真价实的文化节目。
文化内容输出,自然是重中之重。
在伊斯坦布尔时,一行三人拜访土耳其著名作家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代表作品《我的名字叫红》《我纯真博物馆》等)
他于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使他不得已戴上一个这样的头衔——
民族的代言人。
很光荣没错。
但人家不一定乐意——
文学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政治、不是为了国家,当你写出好的作品时,就是对国家作出贡献。
现实往往不如人愿。
就在他获奖的五年后,因为曾在媒体访问中涉及政治敏感话题,而被同胞告上法庭,并被判有罪。
节目选择以帕慕克的经历、思想作为切入点,对土耳其这个国家进行探索。
他们聊文化的传统与创新,聊个人的创作自由和国家荣誉,聊故土的失落和悲伤。
帕慕克还在节目中对获奖这事戏谑了一把——
这是对我得诺贝尔奖的惩罚。
了解一个国家,不能缺少外来人的视角。
年,中东和北非动荡,引发二战以来最大的难民潮。
许多人涌向希腊,企图通过科斯岛这个跳板,前往更富裕的西欧国家。
对科斯岛来说,那一年太难熬了:
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很多难民就这样——死在了来的路上。
这是科斯岛人难以忘却的过去。
节目选择了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谈话对象:
刚刚逃难到此的伊拉克难民。
他们聊难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聊本土利益和难民的接收......
那,节目内容主要是文史内容输出,会闷吗?
一点也不。
众所周知,谈话节目要做到有深度的同时能够吸引观众,不容易,太难得。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这类节目往往在室内拍摄。
或者,如同另一档高口碑节目《十三邀》,户外场景只是谈话内容的物理背景,顶多嘛,和被访者的人生经历有关。
但在《锵锵行天下》里,目的地的风景名胜,是谈话内容的基础、主题和点缀。
非此人不可。
非此地不可。
第二季去往青海、甘肃和内蒙古
这不但延展了节目嘉宾的心理空间——
对话更加真情流露、畅所欲言;
还延展了节目观众的接收程度——
风景与谈话的结合,令可能枯燥的历史文化更为生动、可理解。
边看风景,边听这群文人墨客讲解。
高级专属导游,多难得
但,抛开他们谈话的内容。
肉叔最喜欢看的,其实是他们谈话的形式。
也就是前文,肉叔反复提到窦文涛的节目调性——
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包容、是非的不较真。
谈话,但不说教。
它是《锵锵三人行》能够持续播出近20年,影响一代人的原因;
也是《圆桌派》能够做到热度与口碑双赢的原因。
让人好好说话,才有可能成就思想的百花齐放。
对社会如此,对个人如此。
这太重要了。
社交媒体刚刚兴起的时候,我们以为这将带来一个所谓“人人平等”的社会——
每个人都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必跟随意见领袖所倡导、展示的图景;
哪怕是小人物的心声,也有被倾听的机会。
但后来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越来越多的人排斥异见。
网络的保护罩,没有让各种声音融合到一起。
反而为键盘侠提供了武器,一言不合就扣帽子、站队、谩骂、举报......
只拼谁更大声,而没有人去听你说了什么。
一些声音渐渐被埋没,消失。
传播学领域有一个重要理论:
沉默的螺旋。
出于对被孤立的恐惧,人倾向性相信自己赞同的观点,而且不愿说出与大多数人相反的观点。
久而久之,有话语权的人,声音越来越大,而沉默的变得更加沉默。
可怕的是什么呢?
我们将会因此走进一个同质化的社会。
在肉叔看来,好看的节目有很多。
但优质的节目,除了好看,还藏着一个潜移默化的内核:
对社会,产生哪怕一点点的正向作用。
有意的也好,无意的也罢;
作用显著也好,作用细微也罢。
《锵锵行天下》做到了。
今天我们常说:君子和而不同。
同一个道理,有人拍个激情澎湃的宣传视频,引来全网嘲。
但在窦文涛这,大家就爱听。
为啥?
他们不空讲。
他们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