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被美国打趴下的老二,下场一个比

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美国作为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在遭受了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增大等巨大挑战后,不仅没有顺应自由平等的国际关系发展潮流,反而将国际干预作为其主要外交手段,然而在其极端的政策之下,美国的所作所为早有预兆。

悉数过往,四个“老二”都被美国打趴下,而且下场,可真是一个比一个惨。

明治维新,美国大旗

美日两国可谓常年相爱相杀且难舍难分,而这一切还要追溯到19世纪后半期。

18世纪时刚刚独立的美国,到19世纪不过区区两百年历史,而从7世纪就开始存在的日本却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代国家,论资历美国绝对比不上日本,奈何这根本不是一个可以倚老卖老的时代。

英国在美洲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后,美国便开始了民族主义革命,就革命历程而言,美国的历史甚至不亚于欧洲。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非常乐意学习和借鉴其他文明从而发明创造本国文明的国家,可其也在17世纪前期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有趣的是,日本拒绝与除中国和荷兰以外其他所有国家的贸易往来。

于是,日本在19世纪幡然醒悟,开始进行近代化建设时便理所当然地将遥遥领先的美国作为效仿国,故而在此后的几百年内始终追随着美国的步伐。

讽刺的是,在日本掀起一心像美国学习的热潮的同时,美国却只想撬开日本紧闭的国门,甚至表示不排除武力威胁。

无奈之下,两国签订通商条约,至此美日两国仍处于初期的友好阶段,国家之间也确定了所谓的“师生关系”。

在此之后,美国也确实没有将与日本的关系抛诸脑后,反而在第七到第十任总统在位期间对日本也算得上比较关心。

当然这其中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美国此时正专注于本国领土扩张,而深处亚洲的日本自然能为美国此后的军事活动提供不少便利。

然而此时感情尚未深厚的两国自然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冲突迭起,年美国舰队返航日本,意在督促其打开国门。

海军司令佩里因为其极强的责任感,即使在航海途中也不愿有丝毫的懈怠,极力搜集关于日本的情报,在了解到多国出使日本均以失败告终的情况后,尽管未得到美国总统的应允,但任旧为武力登陆日本做了大量的准备,甚至试图抽调当时美国最为先进的萨斯凯哈那号。

事实证明佩里的担心不无道理,一面是得寸进尺的美国政府,一面是野心不小的日本政府,两国的谈判最终以签订《日美和亲条约》为结束,而佩里所做的武装准备也为合约达成创造了前提条件。

美国的武力威胁也让日本痛定思痛,明治维新由此拉开序幕,而在日本变革期间,美日关系也逐渐跌落低谷。

这场变故的原因在于明治维新前期日本国内局势恶化,美国困于南北战争之中,再难满足于与日本商定的通商条例,联合英法及荷兰逼迫日本修改通商政策。

虽然此事为英国所主导,但美国毕竟是参与国,此事也彻底撕裂了两国从前的伪善面孔。

在明治维新期间,美日就合作关系进行过多次谈判,但都无疾而终。

但对于日本改革方面的举措,美国也曾热心建议,不过当时美国的动机或许只是在于将日本养肥好成为本国附庸抑或是侵略亚洲的跳板。

但无论目的如何,美国对日本的帮助也是切切实实的,在像美国学习期间,日本所表现出的积极摄取先进文化的想法也使得美国对日本好感增加。

双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机会增多后,两国自然而然地确立了更为友好和平的合作关系。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无论双方外交关系如何变化,美日始终保持着联盟,日俄战争的爆发使得美国和日本更加统一战线。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和日本在移民殖民,甚至势力范围上并不是完全不存在冲突,由于双方在本国立场上始终保持着相互尊重的原则,彼此承认对方的势力范围,故而多年来未曾起过冲突,这一点对世界各国处理外交关系的问题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当然日美关系的友好也离不开一些民间团体,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曾将大量的国人送往美国,学习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使得许多接受了美国教育的日本国民非常拥护美国立场,归国后也热衷于建立相关政治团体,从事各色政治活动,意在促进两国关系发展。

这样的友好关系一直延续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和美国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自然一致,关于此前所暴露出的日美移民问题也被暂时搁置,利益面前,两国又展现出了一贯的和平与友好。

可这样的表面友好并没有维持多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了,两国甚至大打出手,争得你死我活。

二战结束结束前期,日本的野心虽与日俱增,但也难逃最后的悲惨结局,多年准备毁于一旦,令世人没有想到的是日本的垂死挣扎竟然是挑衅美国政府。

此前,美国为牵制日本南下早已开始对日本的经济制裁,日本在多次向美国政府妥协无望后,终于决心开战,珍珠港被袭后日美战争全面爆发。

一战中日本二十一条的建立也为美国对日的不信任埋下了导火索,九一八事变后两国的对立,在珍珠港事件之后,日美关系可谓摇摇欲坠。

此后在日美长达三年多的战争中,日本也深刻认识到两国军备力量的差距,最终在两颗原子弹的爆炸声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日美关系双双落下帷幕。

世界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能在国与国之间同样适用,美苏冷战期间,各国纷纷站队,日本怎能放过这次与美国重修旧好的机会,自然进入美国阵营,由此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随着战争阴霾的散去,两国在各自建设经济的同时,也维持着表面上的邦交,直至20世纪70年代的贸易纷争,在此将日美关系推上风口浪尖。

如果说初期的纺织贸易纷争只能算作前菜的话,那么之后的石油危机可以说是动摇了两国的根本利益,然而当时的美国在国际上可以说是处处树敌,故而维护与日关系成为了美国政府的重要课题。

随着福特总统访日和天皇访美的结束,美日关系自此便进入了大战没有,摩擦不断的时代。

时至今日,对于日本来说,与美国的渊源始终是压力与便利并存,美国在日本的不同发展阶段均支持和打压过日本,在今天来看,日本的国际地位或许不低,但却始终受制于人。

两极思维,美国大刀

在美日关系的起起落落中,除中国以外,苏联的存在也不容忽视。

在美苏之间的历史纷争中,最值得剖析的必然是两国冷战了,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曾预言,美国与俄国将会二分天下而主宰世界,这也在二战时得到了应验,但他一定没有预料到两个大国斗争的结局却不是主宰世界。

在二战后,德国作为战犯国落荒而逃,英国也跌落工业大国的宝座,欧亚大陆上的国家可谓群龙无首,美苏作为世界大国自然试图以此为契机进行扩张。

而两国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简直天差地别,难以调和的矛盾使得两国间简成为了彼此的对立面,经历了土耳其以及希腊的争夺战后,日本驻军的问题也引发了更多的争端。

伴随着美苏之间冲突的愈演愈烈,两国纷纷在世界范围内拉拢同盟国,并以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作为划分,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对抗阵营。

年杜鲁门主义出笼后,美苏关系达到了冰点。

在两国冷战期间,柏林问题也日益尖锐化,苏、美、英、法均享有对德管制的否决权,在经过多方会议后,美英法三方达成一致,苏联则发出声明,彻底切断西德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

而另一边美国正试图借题发挥,在世界范围内利用舆论压力,将分裂德国的责任推卸给苏联。

年,苏联在对德问题上的退让使得两国关系得到缓和,有效避免了冲突升级。

此后两国政府又针对中国问题展开了多次较量,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自然进入社会主义阵营,于是美苏又逐渐聚焦于其他国家。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苏两国又多次就武器装备问题进行讨论与协商,但大多成为表面功夫,并无实质性的进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在美国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依旧大力生产军备武器,提升国防水平,一面又提出所谓的“和平”口号,然而两国在此后的谈判中却仍旧针锋相对。

这样剑拔弩张的形式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东欧局势的持续动荡使得苏联被迫撤军,德国经过多年分裂,民族统一的意愿逐渐强烈,柏林墙的倒塌已成为大势所趋。

东欧的巨变令华约走向终点,随着各国的撤退,华约正式解体,美苏冷战由此终结。

随着经济危机的来临,苏联局势动荡不安,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辞职,也让拥有近70年历史的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彻底瓦解。

不得不说,但就国家层面来看,美苏战争的结局确实令人唏嘘不已。

战后德国,美国大棒

而如今的俄罗斯版图已缩回到彼得大帝时代,俄罗斯现在的处境可以称得上是进退两难,加入欧盟或许可以抗衡美德,入会北约则有可能将其发展为反亚洲联盟,从而引发大西洋关系的巨变,重蹈历史覆辙。

在美苏关系中,德国可谓是炮灰一般的存在,但在美德关系中,德国也算得上是绝处逢生,力挽狂澜了。

尽管在柏林危机上,冲突方主要是美国和苏联,而德国作为战犯国似乎并没有什么发言权,但美国在应对苏联的同时也必定会对德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实力进行考量。

在经济方面,美国以彻底接管德国为出发点,自然会着力于恢复德国经济的自给自足;政治上,美国利用国际舆论压力,对柏林人民进行鼓动,试图吞并苏联领区。

然而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德国处在极地的政治地位,直到柏林危机冲突加剧,柏林市政选举的到来也成为了柏林是否继续割裂的关键。

随着苏联政策上的软化,美苏双方在多次交涉中,解除了柏林的封锁禁令,持续了一年之久的柏林危机解除。

而美国试图在后续与苏联的谈判中占领先机就势必要得到德国政府的支持,为此,美国也曾多次修补与德关系。

在肯迪尼与阿登纳会晤后,双方均有意建立友好邦交,美国凭此在美苏问题上占有先机,而德国也能在本国问题上更为灵活。

然而就在两国都认为彼此已解决了基本的信任问题时,肯迪尼却提出将德国军队纳入北约,德国自然不愿参与。

此后,德国又在柏林问题上得到了法国的支持,以及之后的泄密事件,使得德美双方愈演愈烈,关系严重受损,德美矛盾也被公开。

随着柏林局势的稳定,德美双方不再有分歧的根源,且柏林问题也是美苏缓解矛盾的关键,各国的退让也使得柏林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

在德美矛盾中,德国凭借本国的军事力量以及在欧洲的重要位置,坚守底线绝不退步,最终成功挽救柏林危机,得以在美苏纷争中全身而退。

但在二战结束后,德国作为老牌的扩张型国家,却未在冷战时期再参与双方阵营,可见其元气损伤之大。

昔日日不落,美国剑鞘初露锋芒

与德、日、苏相比,英国算得美国最早的竞争对手,且美国的存在也是得益于英国的殖民侵略,两国之间的纠葛更加精彩纷呈。

16世纪起,英国开始对外扩张和殖民侵略,而在殖民之初,其在北美的13个殖民地就是美国的雏形。

美国宣布独立后,依靠引进欧洲国家先进技术发展本国,遂逐渐崛起,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这样看来,美国与英国也算得上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了,毕竟英国在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成为了当时唯一的世界大国,无论在工业、贸易还是殖民土地上都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然而随着美国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掠夺,英国在中东的地位也被彻底取代。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频频参战,却接连遭受打击,从前的最大债权国成为如今的债务国,真可谓造化弄人,属于“日不落帝国”的时代最终走向衰落。

反观美国在战争期间避而不战,有效远离了主战场,并借机大发战争财,在其他国家元气大伤之时,极力促进本国经济、军事发展,一跃成为世界大国。

纵观美国与德、日、英、俄的多年纠葛,可以确定的是,美国发展至今其国家实力以及野心远强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然而在奉行和平友好国际关系的今天,美国任何挑起争端的行为都是为世界人民所不齿的!

参考文献:

《日美关系史》北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