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丨甘道雅
摄影丨李代明
二零二一年十二月的一天,我从高淳乘地铁到南京,医院看病,小火车行进了约五分钟,传来列车话务员清脆的声音:“团结圩站到了,需要下车的乘客准备好!此站起可以领略到石臼湖美丽的风景……
“啊!团结圩,石臼湖!五十多年了!”我的脑海中一下子闪现出一幅幅在石臼湖筑圩的画面……
(李代明摄)
一、围筑任务总动员
一九七零年一月十五号的晚上,东甘大队全体男、女劳动力集中在东甘小学的院子里召开大会,听大队支书甘夺魁作传达报告,内容是关于薛城、凤山两个人民公社集中全体劳动力,在北湖(石臼湖)围湖造田筑新圩的决定,决定中规定整个围筑工程分成三段圩埂进行,在过春节前各大队完成第一段圩埂的土方任务,其他两段圩堤的土方在春节后进行,并赶在汛期(石臼湖发水)前完工,筑成一个拥有三万多亩良田的新圩的硬任务。报告指出,这是落实当前党中央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精神的具体表现,要出大力,流大汗,筑新圩,多打粮。报告特别强调这是当前最主要的政治任务,要不折不扣地完成。
大队还决定,各生产队从第二天起尽快购置筑圩搭舍的竹木芦苇,筹备柴米油盐,各家各户带好床装被窝,集中所有劳力,吃喝、睡宿都在圩场,全体大队干部回原生产队挑圩,每天晚上到大队指挥部汇整当天挑圩情况,党支部副书记甘伟民去新港指挥部作协调工作。要求要大战、苦战十多天,筑好符合标准的第一段圩埂,在腊月三十夜前验工收方,回家过春节。
第二天一早,各生产队立即筹集筑圩的资金,并放下当时的所有农话,上淳溪镇购买所需搭舍材料,配备齐上新圩的人员名单,只留下饲养员、保管员两人在家看守,并负责带领家里有小孩或要照顾老人的女劳力,突击上新圩挑土。
二、全体劳力上新圩
一九七零年一月十八号,这天是农历六九年腊月十三日,吃过早饭,东甘大队八个生产队的男、女社员(女社员均是姑娘及未生小孩的媳妇,当时下放在东甘七队的三名女知青张遵仪、彭曙、陈进也加入围筑新圩的行列,在各个生产队队长的带领下,挑着搭舍住宿的竹木芦苇、柴米油盐、床装被窝、换洗衣服、泥篮锹叉,拖拖拉拉一大阵,……宛如上前方战场打仗一样。
全体上圩人员从东甘出发,经过前、后赵村、胡家村,又过薛城十村,再过长乐中陡门,转弯北向陶恩圩(永乐圩),就这样挑着担行走了近二十华里,来到陶恩圩的北埂。
到了这里,留下一部分会搭简易舍的老农民在圩堤的南埂的朝南地方找舍基,搭住宿舍和饭灶舍。其他的男,女劳动力全部去分配的土坊去挑圩……。当天晚上,全体上圩人员就宿在陶恩圩的草舍里。
第二天天刚亮,大队指挥部传来一阵哨声,全体男女社员立刻起床,马上拿起一条扁担,一双泥篮,一个泥丫叉,和一把挖锹,头戴风帽,还带了一只碗,一双筷,脚穿草鞋或球鞋,来到离宿舍地三里多路的石臼湖里挑圩。
来到湖滩上,我放眼一望,我们东甘大队、西甘大队的圩堤土坊任务分在所围筑的湖滩上,已全部用石灰放好基本图案,圩堤下底平面是长方形,宽是二十八米,圩埂高度要12米,达到12点水位不出问题(后来逐年加到13.5米—14.5米),圩堤宽8米,靠水边的坡度是1:2,背水坡的坡度是1:3。每个生产队的所分的圩埂的地段长都在十多米以上(土方任务是按生产队的人数分配的),各生产队地段上,全部用竹棍加草绳简单地放了一个样。可见第一段圩堤的土方量的巨大,任务之艰巨。
接着我先从各个方向望去,北面溧水明觉方向是白茫茫的一片,看不到边际,西北当涂博望方向也同样一片白茫茫,东北处隐隐可以看到军山(乌龟山)、蛇山山顶上的树木的模糊影;离薛城肇倩方向的村庄稍近一些,也有十里多远……
然后我又向土方处(作圩挑土处)一望,土方离圩堤六十多米,土方宕是一块草场滩,这块草场滩沿着一条沙河(这条河实际上是从安徽塘沟通向溧水天生桥的运粮河),弯曲向北伸去,一直到河稍头烂荡(涝屎泥白水荡)。沙河那边同样有一块是湖阳大邢等村的草场滩。当时,就是在空荡荡的石臼湖滩上动工筑新圩的。
最后我又向左右望去,从陶恩圩埂到新港这长五、六华里,宽一百多米的土方宕与圩埂的堤基上人山人海,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薛城公社二十二个大队几千个劳动力在同一时刻围湖筑新圩。在对面南面方向,凤山公社的二十多个大队的几千名劳动力也同时开工筑圩。
三、一鼓作气挑首段
一场全新的战役打响了,当时正是隆冬季节,白天昼短,夜天冗长,早晨5:40分全体社员就起身,然后拿着自已在家里带来的缸腌菜或酱瓣豆,或萝卜干及什锦菜等咸菜,来到饭灶舍内的大锅里盛饭吃早饭,六点整来到土方宕挑土。中午十一点,负责烧饭的社员肩挑饭菜送到土方宕来,中午的菜是猪肉烧白萝卜,或猪肉烧瓢菜,但很难在菜里找到猪肉,看不到一点油腥,往往二斤肥猪肉要烧二、三十斤萝卜或瓢菜。吃饭后休息片刻,然后又挑土,下午三点钟休息二十分钟左右,又继续挑土到下午五点半才收工。回到舍内,将就着单一的咸菜吃晚饭。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每天,来到土方宕,所有人一整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把系好泥篮的扁担架在泥丫叉上,拿起挖锹,挖起土来,向每只泥篮摆放四块土茷头,下放三块,上放一大块,合起来有一百二十多斤以上。起担挑时队长挑第一个,其他的社员鱼贯而上,跟在后面,一个接一个地接上去,中间不能脱节。副队长挑在最后。
三担土一挑,人人全身开始冒汗,于是,赶忙脱掉棉衣絮裤。挑了几担,又要脱衣服。到后来,在那点水结冰的冬天,挑圩的社员上身只穿一件內衣加一个背心,下身只穿一条长裤在挑土。
挑土的速度比较快,泥士挑到圩埂上还要很利落地倒好,便于做埂的人操作省力,这样才能省人工,省下劳力挑土。
处于半山半圩地区的东、西甘村农民,过去筑圩是在大丰圩上筑过的,习惯于先用钉耙翻土,再用大锹把翻好的土放进笆箕里,然后挑起笆簊挑上圩埂。而在北湖滩上,挑土的工具是一双圩篮和一把挖锹,而且是自挖土,自挑担,这对我们甘村人是新的考验,实在是赶鸭子上架,我们既不会开土方(设计好自已挖土挑土的地方),挖湖土又没有圩乡人熟练,稍不注意挖的土就破碎,还会弄得人冒失头汗直淌。有时,刚挖好一半土,别人已开始挑走,匆匆挖好土挑起来,可还是排在最后……弄得人跟脓包一样。这样一天下来,感到非常非常累。
每天早上五点半后,队长大喊上工了,但大多数社员还感到疲劳,肩膀疼痛,肌肉酸痛,全身骨头像散了架似的,来到土方宕挑第一担土时,走起路来特别吃力,挑过几担后才逐渐适应。
筑圩的第二天下午三点多钟,薛城公社围垦指挥部领导、公社书记朱光明、陈义、潘茂荣等领导来看望挑圩社员,并给全体社员鼓劲。后来每天正、副书记等领导都雷打不动且不定时的来圩堤检查指导。
经过两天的挑土磨炼,大伙的疲劳过程稍稍缓过劲来了。对于挖土、挑土开始有点入门了。
第三天上午,全线的高音喇叭响起来了,喇叭里一会儿播放最高指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一会儿又播出“毛主席的战土最听党的话,哪儿需要哪里家……”及“大海航行靠航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等红色歌曲。
回想那时六、七十年代,甘村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非常热爱和尊敬伟大领袖毛主席,毛主席怎样指示,我们就怎样做;而且当时受到了雷锋精神的薰陶,思想纯朴,信念纯真,全体上圩的干部群众都抱着筑好圩、多打粮的心愿,学习了《老三篇》,立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更加用力用劲地挑圩。
第六天下午,圩埂已经挑的比较高了,薛城公社合营站孙正方师傳带领的两辆大型压土机轰隆隆地开上了圩堤,这时我在圩堤上向堤的前后左右观察了一下,只见从陶恩圩拐到新港指挥部这五、六里的圩堤上,到处人头攒动,每个生产队都有三、四十人在一齐挑圩,远远望去,排在一起从土方宕往圩埂上爬,上的上,下的下,络绎不绝,真像一条条蜿蜒的长龙在游走。你想想,一百七、八十条长龙在圩堤与土方宕之间忽上忽下,又加上圩堤上红旗招展,雄壮的喇叭声,压土机的轰鸣声,那场面是多么壮观,气势是多么的宏大!
第六天傍晚,呼呼的东北风刮起来了,到了晚上八点钟,天空下起了小雨,并飘起了雪花,后来雨夹雪越下越大,一直下到早上才停。为了赶进度,早完成土方任务,雨雪一停,各个生产队就用干草木灰,或脱粒后的干乱稻草等在圩堤上爬及下来的路上铺填,防止打滑,马上就挑起圩来了。谁知不到八点钟,雨又下起来了,土方宕到圩埂顶上的路上,就像淌了油似的,泥泞难行,不少人挑着走几步就摔一跤,有的上了跳板也摔了跤,人摔疼了,衣服也弄脏了,只好撤兵,回到那霉气薰天草舍里。十几个平米的草舍里臭烘烘的,三十多人全部窝在内,在里面连直起来通行都很困难,是多少的艰苦!还有的人水土不服,吐泻不止,只得到赤脚医生那里要来几颗止泻药来吃,第二天还得继续上圩挑土,实在爬不在来才在舍内地铺上休息一天,病稍减轻一点就又上圩挑土。
到了下午一点多钟,雨雪停了,大队部又发出上工的号令,全体社员又踏上挑路的征途上……
第七天,下了整整一天雨加雪,生产队所有人在舍内窝了一天,休息了一天。好在第八天天晴了,社员们都按时奋战在圩场里。七点多钟,家里“打突击”的妇女们又上圩来支援了,每家每户带来了早、晚餐吃饭的豆瓣酱和缸腌菜,还有换洗衣服,更多的带来的是家庭的温暖与体贴。打突击的女劳力也非常累,早上不到四点钟就起床,吃早饭后摸黑赶行二十多里到圩场,到圩场时还不到七点钟,用尽全力挑了一天土后,下午三点半钟才能收起扁担泥篮,又急匆匆地走二十多里回去,到家时天色已黑洞洞的不见五指。妇女们每三天要打一次“突击”,这样的劳动强度,是多么的累呀。
九、十两天天气晴好。经过两天的努力拼博,圩埂越来越高了,但每挑一担土爬陡坡也越来越吃力,可大家却越挑越来劲了,因为胜利的曙光已出现了,快要够到收方的标准了。大家满以为第十天下午第一段圩埂能够收方,可以回家过年了,但中午压土机一上圩堤,圩堤压低了不少,用劲挑了一下午,离收方标准还差不少。
第十一天早晨起,全生产队社员又挑着重担,排成长龙用劲往圩埂顶上爬,同时叫来新港指挥部的水利技术员杨周顺、诸化淮等人在圩埂上收方。杨周顺拿着皮尺,在圩埂顶上放放线,说还差土,于是集中力量往圩埂顶上挑。只见队长甘进谱带着三十八人,男人挑着一百二十斤以上的土块,妇女们的担子也有一百斤左右,大家先爬上两米多深的土方宕,又踏上四十多米的平路,再爬上圩埂,这时两条腿都并得笔直,腰板挺直,头昂起,两只手一手扶着扁担,一手扶平泥篮索,跟着前面的人群,保持着同样的姿势,一步套上一步,一步一步往上蹬爬,每爬一步都要付出不少力,等到爬上十多米的圩埂顶,倒掉担子里的土,这时整个人往往已气喘嘘嘘,内衣湿透,力气也像全部用尽了。这样反复挑土,一直挑到下午三点多钟才收方完工。
经过十多天的奋战,我们大队八个生产队,西甘大队六个生产队,都在阴历腊月二十八日(年2月4号)完成了第一段圩埂的土方任务,每队又留下四个人去烂荡筑坝,用来沥干第三段圩埂的土方,当时我也去烂荡去打坝,其他社员全体撤舍回家过春节。
四、再接再厉筑二段
第二段圩埂的土方任务是在春节前就分配到各生产队的,但土方数量比第一次圩埂的要多很多,是第一段圩埂一倍半左右。因此,三天年一过,农历正月初四(年2月9号)全公社各个大队的人马又开进了北湖滩搭舍筑圩,战斗在圩场,吃住在圩场……
从初四日到十四日(2月19号)一直是晴好天气,这对于筑圩真是好兆头,又加上大家有了筑第一段圩埂的经验,大家信心满满,全力以赴。妇女照常三天一次打突击——挑圩,所以这阶段进度较快。经过全体干部社员的拼命苦干,这段圩埂用了十一、二天就完成了一半多土方工程,正月十四大多数生产队决定回家过小年(薛城地方把元宵节称为小年),剩下的土方过完小年来完工。
但天公不作美,正月十五(2月20号)又是小雨加雪,气温偏低。常言道,春冷多雨水。果然,从2月20号到3月4号这十多天雨雪一直不停,只有3月1号这天没有下,就这样一直挨到3月5日,各大队才集合人马,重上新圩筑圩。
回到圩场的四、五天都是晴好天气,但晴天上午挑土的也很不容易,那年从冬季到春季气温都比常年低,北湖滩里温度更低一些,晴天的夜里圩场里都结了很厚的冰冻,早晨起来挑土,拿挖锹挖泥巴都要花很大的劲。太阳升起来一小时后,冰冻融化,土方宕及圩埂顶上全是滑溜溜的一片,人走在上坡下坡的路上,鞋底上都沾满粘糊糊的泥巴,甩也甩不下来。挑圩的人虽十分小心,但摔跤跌倒的事还经常发生。一般要到九、十点多钟圩埂及土方宕才干燥起来不会打滑。
就这样,挑到11号下午,12号这天又下起雨雪来了,而且一连又下了四五天,到16号下午雨才停止。
3月18日是晴好天气,东甘、西甘两个大队人马又奋战在圩埂上,这样又经过一个星期的拼搏,终于在3月24日完成第二段圩埂的土方任务。
这时,又接到了到陶恩圩拐角挑半台的任务,这样,全大队人马又开到新圩拐上,用劲用力地挑了一天土,完成了挑半台的任务,然后,马不停蹄又转入挑第三段圩埂的征途。
五、连续作战筑成圩
东、西甘大队第三段圩埂的土方任务在三月初就已经下达,东甘大队分在河稍头烂荡,也就是现在的团结圩北埂地段,这段圩埂离军山(乌龟山)只有不到三里路,但甘村人走的路程更长了,从甘村弯弯绕绕走到圩埂地段有三十多里,光来回走路的时间要花去五个多小时。
东甘大队、西甘大队筑第三段圩埂是利用筑第二段圩埂的舍来住宿,离土方宕也有好几里路,但没有其他办法,因为烂荡里是无法搭舍住宿的。
第三段圩埂是年3月26日开始挑的,刚挑了26日、27日两天,28日下起雨来。雨停了上路挑土,挑了五担,又下雨了,只得回舍。雨停了又去,挑了四担,雨又下大了,又只得回舍休息。29日也只挑了几担土,且雨越下越大,土方宕只好排水,因此,30日,留下看舍人员,其他劳动力穿着蓑衣,冒雨撤回东甘、西甘。在家待了两天半,4月2日下午又回到圩场上,这一次一共挑了半个月,直到4月17日。
由于天气的原因,更由于土方宕问题,这次挑土格外艰难。前两段圩埂的土方宕上面是硬土,头层土是蓑草茷头,下面几层也是硬土,但在河稍头烂荡里,第一、二到层都是生泥(每年湖里涨水的沉积浮土,农民历来一直作为肥料用),到三、四层士层开始硬一些,但还是比较湿。虽然集中了全体劳动力上圩,但一开始那天,往圩埂上挑的土全是生泥,既挖不上锹,而且一放到泥篮里就碎,挑起来脱零脱落,好不容易挑到圩埂上,有的只有半担土……而且挑土来往的路全是胖墩胖墩的软土,稍挑重一点就陷到烂泥里,实在使不上劲。于是各生产队赶紧回家购买小竹或毛竹,用来编竹跳板,同时到处搜集木跳板上圩,把跳板放在上下的路上,以及圩埂上,这样情况有所改观,但由于圩堤根基潮湿,挑了几天,圩堤不见升高,工效很差。
这样挑了几天下来,又不断地向兄弟大队、兄弟队取经学习,以及不断地摸索、总结,终于摸出了一套在烂荡挖土、挑土的要点,后来工效才慢慢地提升了,经过不断挑土,圩堤也逐渐增高起来。
4月5日,生产队保管员陈书楠带领妇女社员,兼带着粮食和防滑的乱草来打突击,她们更要起早了,来回走动路更多了,来的次数更多了,挑土也更显吃力了,到家也更晚了,她们也更辛苦了。
到了4月15号,在全队社员的努力下,圩埂土方任务已经完成过半,这时传来消息,有些圩埂挑的快的生产队已发生圩埂塌方的现象,这和东甘四队第一段埂在陶恩圩拐上发生的塌方相似,大家的心又一下子揪紧了,深怕自已队里的圩埂发生塌方,不过,大家还是努力用劲挑圩。
挑到16号下午四点,天上下起了暴雨,穿着单衣的社员,还有赤着膊挑圩的社员,全部被淋湿了,暴雨淋在身上全身起麻,很是难受。于是一个个像落汤鸡一样撤回舍内,擦洗身体换衣服。雨下了一夜,到17号早上也未停,土方宕也被淹没。下午,全大队人马又撤回甘村。
4月20号天气晴好,各生产队社员又上圩挑圩,这时天已比较暖和了,太阳一出,土方宕也较干了,恰好这时日长夜短,很适合挑圩,但是此时已连续挑土筑圩已经三个多月了,家里面的农话,如做秧田、抛稻种等农活,也接踵而至,应接不暇,也就是筑圩、作田两头都忙。在这种情况下,全大队社员服从大局,集中劳力筑圩,这样又拼力拼命地挑了一周(4月27日),打突击的妇女又来支援了。
圩堤挑到十米多高,眼看离胜利收方不远了,这日下午三点多钟,大家正在土坊宕休息,忽然有人尖叫:“塌方了,塌方了!”在圩场的人们神经质的跳起来,往圩埂上一望,东甘大队和友邻大队有几个生产队的圩埂塌方了,我们七队也在塌方队列里,圩埂顶坍塌下降,并且降低了不少,而圩埂坡度面却鼓起来一个包。大家的心一下冷到极点,只好无奈地叹息!
4月30开始,所有塌方的生产队全部上圩挑圩埂,这时没有塌方的大队有不少已收方或接近收方,这里塌方的生产队为了防止圩堤压力大再度塌方,采取挑挑停停,带挑带息的策略。就这样,又挑了一星期,到5月7日那天下午,在全体社员拼搏下,我们生产队的圩埂终于收方。年青的队长甘进谱与全体社员的眼泪顿时涌了出来,队长等几人兴奋的连人带扁担睡倒在圩埂上。
“人心齐,泰山移。”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一天,东甘大队及西甘大队完成了公社下达的三段圩埂的土方任务,薛城公社二十二大队的土方任务完成了,凤山公社二十多个大队的土方任务在丁振珠书记等领导干部的带领下也完成了。在两公社人民团结合作、共同努力下,周长21公里,拥有3万6千多亩的大圩——团结圩终于初步围筑成功了!
虽然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围湖筑圩是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但是在五十多年前,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在农业以粮为纲的政策的指导下,甘村人民、薛城与凤山人民,乃至全县、全国人民当时所迸发出的冲天干劲,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毅力,以及团结协作,战胜团难,去争取胜利的优良传统,到现在还是值得赞扬,值得传承和发扬的。
年3月30日
(注:文章黑白照片摄影作者均为李代明。经李代明先生授权,高淳地方文化研究会拥有使用权,其他任何部门或个人使用该批照片,均需得到高淳地方文化研究会的同意。部分照片非当年筑团结圩的照片,但与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