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大学长把时间规划好才是留学申请的正道

荨麻疹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6/8595950.html

大家好,我是Alex,很开心本次能为大家分享我的留学申请经验和留学就读体验。我16年从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后,来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硕士,现在在NTU的机器人所做博士。今天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讲一讲关于留学的那些事情。

#如何看待留学

大家现在可能只是大二、大三的学生,觉得时间还很长,但如果没有规划好的话,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所以如果决定申请留学,不管是博士还是硕士,一定要把时间规划好。

按申请的国家和地区来区分的话,我当时申请的国家主要就是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英国和欧陆的一些学校。

按硕士和博士分的话,美国授课型和研究型硕士都有,有些授课型的硕士一般一年半就能结束。授课型硕士主要是上课、做课程项目、实习,接下来就是去找工作。研究型硕士目标一般不是为了去找工作,而是作为申请博士的跳板。有些本科生刚毕业可能科研能力不太足,需要过渡一下,就会申请研究型硕士。这种硕士一般课程并不会太多,大部分时间是跟着导师做一些research相关的项目。如果你时间充裕,也可以去做一些实习。研究型硕士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读博,也可以选择工作,比较灵活一点。授课型硕士基本上都没有专职的导师。

博士的话,美国确实要读的时间比较长,得5年+。新加坡理论上是四年,但是交完博士论文再到答辩,还有6~8个月的时间,基本上也就是五年了。英国时间会比较短一点,3~4年基本就可以毕业。欧洲就不确定,3~6年的都有。

整体来看,读博的时间确实比较长,所以如果大家想要读博,对于时间成本一定要考虑好。如果大学期间你对科研这个事情确实蛮有兴趣,愿意去钻研新的问题,也愿意花时间读博的话,那你就可以选择去读博士。如果你将来更想去工作,尽早步入工业界,这种我觉得读硕士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像前面提到的,硕士分授课型和研究型,美国的授课型硕士时间会长一点,所以会有比较多的时间去做课程项目和实习。美国的工作机会相比其他国家来说,确实还是最多的,尤其是偏码农的,我读机械、电气的朋友,到了那边基本上都转码了,这个确实好找工作。

新加坡这边的授课型硕士很多都是在晚上上课,所以如果你学有余力的话,白天是完全可以去找实习的。不过在英国和新加坡,其实工作机确实不是很多。

如果你读授课型硕士是为了将来找工作,那在刚入学的时候,你就要想好将来做什么工种,然后为了这个目标职位学习相关的技能。比如说你想做机器人工程师,你就要熟悉控制原理、机器人运动规划、计算机视觉识别,这些理论层次的东西你就尽量要弄得很熟。实践层次上,你就必须要熟知C++,ROS,Linux。如果你不想写C++,也不是很感兴趣,只对Python感兴趣,那也许做datascience方面的工作更适合你。读授课型硕士很简单,基本上不会毕不了业,主要是上课一定要目标性越强越好,这样更方便你之后找工作。

研究型硕士时间跨度更长一点,往往选择研究生硕士是想为将来读博做准备,积累更多的科研经历,将来申请更好的学校。读博士从短期目标来讲,就是做科研,具体我觉得就是一定要是要掌握科研技能和思路,遇到新的课题或者新的知识点,怎么从0到1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软实力方面,就是要积累自己的科研品味,英文叫researchtaste,科研过程中你接触的人大牛越多,品味就会越高。

在短期的3、4年内,提升自己的科研品味是一方面,另外就是要做一些有影响力的工作。很多人学术生涯中很漂亮的工作就是在读博或者做博后的时候做出来的,因为基本上过去这段时间,你当了教职之后,就很难有大块的时间去完完整整地做科研了,你得去handle很多其他方面的东西。

在这几年的科研过程中,要学会写文章,尤其是我们中国学生,其实在英文学术写作这方面整体做的不是特别好,很多人可能干活干的很漂亮,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不管是做presentation还是写文章,都需要更多的逻辑性。在这几年科研过程中,你一定会得到大量的训练,这四五年你会在你的领域之内做的很精通。

长期来看,读完博士大概率是两种去向,一部分是教职,一开始是AP,进入教职这个过程一般是有六年,在这六年中学校会对你进行科研的考核,如果考核通过,就会成为AssociateProfessor,其实就是副教授,再经过一段时间,就可能会升到Prof。

如果你进入教职的话,基本上主要工作就还是围绕着做科研,但是除了做科研之外,还会处理杂事,拉funding、招学生之类的,他们说其实你去当AP的话,基本上和一个创业公司的小老板没有什么区别,你得自己招人,得自己把自己的实验室组织起来,学生的团队管理、跟别的学术团队的学术social,这些都是需要做的,而且据我观察,比较成功的一些assistantprofessor,他们绝对不是所谓的nerd,他们不管是学术还是social还是情商,各个方面都是很厉害的。

现在各个国家的PhD都越来越多,不可能每个PhD都能找到合适的教职,而且工业界现在越来越需要大量的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的PhD,像国内的华为、阿里巴巴的达摩院什么的,他们都在招人,美国那边也有很多公司会招PhD,所以另一个很合适的途径就是去工业界发展。

如果你想去工业界发展,那么我建议在读博的过程中,不要只专注于学术,同时要注重掌握更多的工程技术能力,科研的评价标准是你的innovation,但是去工业界工作的话,势必要解决实际问题,会有很多“dirtywork”需要你去解决,可能会有很多耗费时间、有技术含量但是没有科研价值的事情需要自己去亲力亲为。有工程技术能力,能把研究落地的PhD是很受工业界欢迎的。

总的来说,在做去不去留学的决定时,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志向这些显性的东西,因为读博可能会很苦,需要很长的时间,你需要有足够的能热情去坚持先去,另一方面,还有一些隐性的不太容易看到的事情,像我在新加坡待了这么多年,就很明显的发现之前非常好的朋友们,在经过了几年之后,每个人的认识或者个性等等都会受到留学所在国的氛围的影响。“留学视野会变开阔”你可以说它是一句空话,但是确实在这个过程中视野会打开一些,具体你觉得它值还是不值,还是要综合各个方面去考虑。

#如何精准定位

申请学校的总体原则我觉得就是广撒网。精准定位在我看来是一个伪命题,只能做到定位,很难做到精准。但凡有点名气的学校,都有它招人的标准,所以只能说是一个大概的方向,不可能特别精准,所以基数还是要尽可能多。

在博士申请这一块,尤其是北美的博士,你要申请的话,推荐信是最重要的,这个毋庸置疑。尤其是如果你的导师能找到大牛或者认识你目标院校的导师,那就很顺水推舟的就过去了。有人就戏称说,现在北美的很多博士申请已经有点儿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意思了。这个事情你要站在导师的角度来考虑,一个国外的导师养一个PhD是要付出很大的成本的,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奖学金上,所以他在选择人的时候,肯定会偏重相信熟人和朋友。

大家尽量多争取一些暑期去国外交流的机会,去交流也不要光想着玩,多去lab里转一转,结识一下外面的导师,帮他做个小项目什么的,顺便可以跟他说你什么时候要申请,能不能请他帮忙写个推荐信啥的。只要他认识你,大部分国外导师还是愿意的,只要你做的还ok。

如果拿不到特别强的推荐信,那你就要套磁,做科研文章。套磁就是去联系那些目标院校的老师,选择你感兴趣的方向,去学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