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inion
体制,既不应该成为刻板印象的靶子,也不应当是为自己设限的理由。今天,推荐一篇文章,听一听来自体制内一名基层选调生的真实故事,它告诉你:棱角或许会被磨得失去一些锋利,但是内核的坚韧却不会损耗半分。
01选择?
大学里,周围的人跟我说,体制内的生活,就是一张报纸一杯茶,坐上一整天,不适合你这样有朝气有活力的年轻人。
但最终,一份家国的情怀,一份归乡的情节,让我选择了到基层工作。是的,是一份实打实的体制内的工作,是周围很多同龄人嗤之以鼻的体制内的工作。
最初,在市直机关过渡的几个月,我对体制内的工作初步有了印象。隔段时间,会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新人加入,也会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老人流出。
目睹了一些离开,见证了一些不悔,也听闻不少感慨,权衡过得失利弊。虽然无法做出孰高孰下的评判,但是对为什么选择一份体制内的工作却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
是因为贪图体制内工作的待遇稳定?还是对自己在市场搏击的能力缺乏信心?是不是只要提到体制,你能想到的就是“保守”“束缚”“单调”“死板”这样的关键词?实际上,标签化才是限制思考的开始。
体制,既不应该成为刻板印象的靶子,也不应成为自己设限的理由。
02牢笼?
前不久,看到有一篇文章说:人在体制内,要随时让自己有离开体制的能力。
体制并不能成为束缚你的牢笼,相反,对很多年轻人而言,体制内的工作有可能恰恰会成为你挣脱自身思维局限的开始。
关于离开体制最令人憧憬的说辞往往从理想和情怀开始,而“听从内心的召唤,摆脱束缚你的牢笼,自由飞翔”,则很巧妙地为这类说辞提供了一条看起来充满鸡血的路径。仿佛,无数人的不得志,只不过是因为被体制拖了后腿。但这很难解释为什么体制内同样有那么多人做得风生水起,为什么有很多真正优秀的同龄人选择留在体制内。
关系户?对不起,就我看到的来讲,还真不是这么回事。有的人是真的才华横溢,有的人是真的思维周密,有的人心理承受力超强,有的人特别会捕捉时机。他们得到的,在我看来,都值得他们得到。
公平一点,客观一点,你会发现,无论体制内外,最被强调的,都还是个人的能力。只不过,不同的跑道,不同的赛制,自然会有不同的游戏规则罢了。吐吐槽的话,不要太当真。
03枯燥?
体制内的人都是因循守旧的老夫子?他们的生活无比枯燥?不!我的身边就有很多有才华、有趣味、有格调的人。放到这个庞大的党政机关里看,他们似乎很平凡,只是巨型机器上的小小螺丝钉,但是这不妨碍他们自有其精湛的、不足为外人道的技艺。
摄影的同事、写稿子的同事,技术含量自不必提,为了拍出一组好照片、写出一段读者可能匆匆一瞥的文字稿件,他们可能会在烈日下守十数个小时,会在寒冷的夜晚窝在地板上敲键盘,也会在看到自己的作品并未发表后继续准备下一次前行。
即便是看起来最为乏味的行政后勤,能把所有细细碎碎的活儿做漂亮,能年复一年把简报纪要整理得周周正正到边到角,也都不是一日之功。在各种工作里,手艺的精进,能力的提高,也并不能靠滥竽充数蒙混过关。
在工作中,他们或许按部就班,业务精湛;或许雷厉风行,果敢干练。但是在生活中,他们自有其温润,也从未停止过自身的成长。
我认识一位领导,待人和善,对年轻人关怀备至;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会每天给家人准备一份精致的早餐;他的摄影作品永远充满了对生活的感知与热爱。
我的朋友圈里,还有一位领导,每天坚持学习英语,一年到头从未间断打卡;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