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AI机器人的增长ldquo跳板

来源:脑极体

本文约字,建议阅读12分钟。本文介绍老龄社会将如何推动AI机器人变革,探讨以AI机器人寻求突破口的可能性。

在诸多探讨老龄社会的电影中,《机器人与弗兰克》描述了一个近未来场景——一个拥有强大智能,可以用流利的语言和任何人对话,可以做饭、收拾屋子的机器人,与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弗兰克,是如何消除隔膜、成功生活在一起的。

创作者对人工智能机器人发展前景的乐观态度显而易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机器人也得以有机会真正走进人类的生活。年,我们不仅在抗疫、园区、工业等领域,看到机器人数量显著增加,而且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出现在新的应用领域。伴随着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升,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时代的中国市场,也会紧跟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在机器人密度上迎来高速发展。而这,也正是机器人助力各行各业实现增长的社会大背景。

与蓬勃的产业趋势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意识到,受限于技术瓶颈,电影里那种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人类感情的AI机器人,还遥不可及。

拿中国社会来说,年65岁以上的人口就达到了7%,标志着我们将在这个世纪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如新增老人的照护难题怎么解决?产业人工短缺局面如何疏解?自然也在酝酿新的商业机遇点。各种养老、服务型机器人应运而生,共同奏响了老龄化地球的人机共生序曲。

产业界力量的参与,在此时就变得意义非凡。之所以有此感慨,是因为我恰巧听了一期京东数科的产业AI公开课,就是以《老龄社会将如何推动AI机器人变革》为主题,探讨以AI机器人寻求突破口的可能性。

我们已经探讨过AI智能体对商业社会的影响和价值,那么从更长远的社会需求出发,AI智能体还需要跨越哪些门槛来抵达人类福祉,又需要怎样的产业力量参与,就值得在当下思索一番了。

“社会机器人”VS“社会机器”,老龄化时代的人机耦合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知今。对于老龄化这样的庞大社会议题,尤其如此。

所以在探讨具体产品、功能之前,有必要先提纲挈领地了解一下,这一波的人工智能发展复兴,究竟是以何种思路来引领AI机器人发展的。

简单来说,存在两种解题思路——“社会机器人”和“社会机器”。

所谓“社会机器人”方案,就是通过各种有着拟人化外形的社会机器人SocialRobots,可以参与人类生活中的各方各面,与人和环境进行自主互动。比如有着表达和社会指向能力的Leonardo(看上去像普通毛绒玩具),会做表情的KASPAR(用于自闭症辅助治疗的人偶)以及高度仿真的类人少女机器人Kodomoroid,软银开发的能与老年人沟通的Pepper,以及法国的Keecker和Buddy,中国的优必选机器人等等,为人类提供生活服务与情感陪伴。

而“社会机器”方案,则源于语义网之父、人工智能专家詹姆斯·亨德勒(JamesHendler)的观点,即一种大规模的用机器辅助的协作系统,机器去做那些繁琐的、例行的“管理”工作,而人提供创造性智慧。具体到养老领域,就是不从外形上重现出人类形态,因为那是极度低效的,而是在社会智能化的过程中,聚焦于用机器人技术来改造社会合作网络。

到底哪种路线能够帮助人类运用机器智能来应对老龄化社会呢?

我们都知道,人工智能的上一次“寒冬”,就是由于技术想象不切实际、过度追求复现人类智能的“强人工智能”,从而导致工程化困难,最终在年泡沫破裂。今天,人形机器人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实现高度智能、自主决策、技能泛化的拟人机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比如国内机器人厂商优必选的CEO周剑就曾坦言,10年内做到《西部世界》那样的人形机器人是比较困难的。

显然,相比用一个机器、单一算法来刻画智能,一个巨大的社会合作网络能够更好地应对老龄化挑战。

简单来说,就是追求“实现”智能,比如通过计算机视觉来达到人类视觉的效果。为了让机器帮助人类解决问题,人类需要和机器一起协作。尽管人机耦合听起来不像科幻电影那样充满后现代色彩,却更有潜力成为“新基建”的技术砥柱,被寄予厚望。

从个体到社会:老龄社会需要怎样的机器类别

工程化能力更强的“社会机器”比单体人形智能机器人,在解决老龄化危机上更具可行性。但面对种类繁多的机器产品,究竟哪些才真正符合现实需求,就需要斟酌了。

简单梳理一下,可以将养老背景下的社会机器分为三种:

1.生活助手。即对老年人的照护工具,很多老龄独居人士难以独立生活,陪护机器人产品既有人形机器人,比如日本的机器熊,可以将老人轻松地抱起来;也有类似机械臂、外骨骼那样的协作机器人,主要作用是“人体增强”,帮助老年人增加某种机能,更自主地进行活动。

2.情感陪伴。相比于生活问题,老人的孤独情感状态也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