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的浙江第一码头附近,有个繁华的码头村

“滨江故事——光影里的前世今生”图片展昨天开幕20多年前,钱塘江南岸的滨江区,曾被称为“城外的乡村”,要进城,仅有两条路,走钱塘江大桥,或从浙江第一码头坐船渡江。江对岸的人要去滨江区,也是一样。67岁的陈保治,至今还记得30多年前在钱塘江开轮渡时的情景:早上5点,南星桥三廊庙的“浙江第一码头”都会准时响起汽笛声。这时,江对面的南岸码头,便会以同样的汽笛声回应。到点后,等在岸上的乘客们,便井然有序地登船了,有推着自行车赶路的,也有挑着担子卖菜的……虽然船舱里散发着机油味,“突突”的马达声大得让人说话不得不扯着嗓子,但大家都一脸平静,他们或站着,或坐着,说些家长里短。当轮渡缓缓靠岸后,舱门打开,密集的人群纷纷踩在木跳板上,晃晃悠悠地上岸了。这是现在的钱塘江畔已经看不到的热闹景象,不过,昨天起到12月20日,你能在“滨江故事——光影里的前世今生”图片展上,回顾一二。昨天起,多件和滨江区有关的新老照片,在杭州永禾艺术馆(伟业路号)展出。这些照片的背后,都是一幅幅新老滨江的风貌,以及滨江人的生活图景。在这些照片里,我们撷取一张“钱江埠(浙江第一码头栈桥)”的照片,和大家讲讲那段杭州人坐轮渡过江的往事。每天有2万人从浙江第一码头过江胡新华68岁,小时候,他就常常在第一码头附近游泳,捉些小螃蟹,摸点黄蚬儿补贴家用。年,“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南星桥三廊庙建了个“义渡码头”,不收钱。码头北抵南星桥三廊庙,南达现在复兴大桥的南桥位置。鼎盛时,一年要接送多万名旅客,每天大概有2万人从这里过江,南北横渡。那时候,杭州过江的桥很少,大家都习惯到码头坐轮渡。年,码头改建后,就改了名字,叫做“浙江第一码头”。当时,轮渡成为了杭州人跨江的重要方式。胡新华说,“后来江上的桥多了起来,大家也都习惯了开车,轮渡这种过江的方式也就逐渐被抛弃了。”20多年前,浙江第一码头“退休”。胡新华说:“当时一批老杭州都很感慨。”浙江第一码头经历了多年的沧桑,也一路见证了杭州城百余年的风风雨雨。码头边有个繁华的码头村便利的交通,促进了浙江第一码头附近的繁华,人们常常在这里经过、停脚,这里便“长”出了一个码头村。徐云泉75岁,在他小时候的印象里,村子里一直很繁华,就像集镇一样。现在,他仍然记得每天最早一班渡轮的时间,“早上5点多,很多人就会等在码头,推着自行车赶路的,挑着担子卖菜的,都准备往城里赶。有些实在起得早的,会在村里的商铺里,先买点早饭填填肚子。”徐云泉说,当时,南星桥这个地方,戏院就有3家,至于银行、当铺、邮局、饭店、茶楼、药铺,那更是随处可见。“码头村就是进出杭州的南大门。”徐云泉说,虽然叫村子,但是村子里有街、有店,热闹得很,村里人过得就像对岸的城里人一样。年,钱塘江边的码头村被拆除,村民们住进了更高的楼房,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再坐轮渡,已是以旅游的方式浙江第一码头“退休”后的20多年里,西兴大桥、复兴大桥、时代高架、多条地铁线路,逐渐在滨江的交通版图上登场,通勤于钱塘江两岸的新老滨江人,早已不需要依靠轮渡的方式过江了。现在,坐着轮船往返于钱塘江两岸,更多的是以旅游的方式,感受这座城市的发展。今年秋天,钱塘江上最大的游船“梦航”号投入运营,带着大家从滨江码头出发,一路经过西兴大桥、奥体中心、钱江世纪城、钱江新城、复兴大桥,再返回滨江码头。而这些桥的老故事,“滨江故事——光影里的前世今生”图片展上的老照片,也能一个个讲给你听。比如,年的钱塘江大桥;20世纪50年代初,修复后的钱塘江大桥;年,正在建设的钱江三桥(西兴大桥)等。“滨江故事——光影里的前世今生”图片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