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记忆里泽供销社的那些年这点事儿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049016.html

在中国历史上,供销社主要是为满足农村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设立的一个商业机构,老百姓要想添置东西,供销社是唯一的购买渠道,而且买啥都得凭票。在那个年代,供销社俨然就是老一辈心目中的“购物中心”。它独一无二的市场角色,造就了供销社一个黄金般的荣耀时期。

年9月30日,国庆节前一天,我的父亲退休了,他在里泽供销社工作了22年。

在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这个庞大的系统组织,经营范围包罗万象,不仅有百货部、糖烟酒部、生产部、收购部,甚至还有书店、油库等,可谓家大业大,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

老百姓要想添置东西,供销社是唯一的购买渠道,而且买啥都得凭票。那个年代,供销社俨然就是老一辈心目中的“购物中心”。它独一无二的市场角色,造就了供销社一个黄金般的荣耀时期。

里泽,是水乡嘉善一个乡野小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是十里八乡人汇集的一个热闹集市地。两条主要的商贸街沿河相距百余米,一南一北并列分布,密集着茶馆、小卖部、菜市、理发店。

改革开放初,还没有什么个体商户,计划体制内的供销社依然是人们生活所需品的集散地。记忆中的里泽供销社,曾经有如下几大门市部,分别是肥料部、百货部、副食品门市部、收购部、竹材部、五金部。

那时的里泽小镇,5层楼高的供销社百货部,是当地最高最大的建筑物。在幼年的我眼里,这几乎是摩天高楼了。每逢节假日,底楼商店里门庭若市,各个村的大姑娘、小媳妇、俊小伙,以及婶嫂叔伯们摩肩接踵的鱼贯而至。那个商品匮乏的年代,大约百十平方米的店铺里不可能装有多少丰富的商品,可在当时看来,这里简直就是天堂。

▲曾经人流如织的供销社竹材部如今早已荒芜、废弃。卞君君摄

五颜六色的布匹、各种学习用具、糖果糕点都在那里可以一次性买到。

听母亲讲,以前每年每人的布票是15尺,剪布都是去供销社的百货部,买了就请邻村的费裁缝帮忙缝制,15尺布大人可以做一套衣服,小孩可以做两套。乡下人也不是每年都有新衣服,经常是缝缝补补,勤俭度日。

百货店的糖果饼干放在玻璃罩的柜台里,似乎永远不变换品种的几样糖果和点心,对我有着永远的吸引力。特别渴望能买些来吃,但我肯定是没零花钱的。那时,我特别羡慕柜台里的售货员,能够随心所欲摆弄这些东西,还向别人收钱,真是人生幸福的极致了。

一般来说,我是没有什么机会在供销社买东西的。偶尔有那么一次,家里人忙不开,让我去打个酱油、买包盐,就会兴奋不已。母亲常常会多给一毛钱,让我买两颗水果糖吃,算是奖励。

▲乡镇供销社商店卖布场景

这样的机会实在太少,我也有自己的办法。常常搜罗一些废铜烂铁,再去屋前村后的犄角旮旯捡牙膏壳,积攒到一定数量,就拿去废品收购站换钱。多的时候,可能得到5毛钱的丰厚收入。

穿过里泽小镇往西走,就会途经肥料部。肥料部的仓库沿河百余米,那时没有吊机和传输带运送,货船从化肥厂运来的化肥,全靠人力扛背。由于我家所在的村子离肥料部近,每有化肥船到货,小队里就会有人来招呼,“扛肥料啰,谁家有去扛肥料卸货哇?”

听见吆喝声,母亲放下手里的活,寻一块破旧衣服做“搭肩布”,然后邀上三五个同村人,一起去扛肥料。扛肥料是计件工作,门口有监工,扛一袋就取一根长竹签计数。化肥是尼龙袋包装,农民买回家用完后,洗洗干净可以盛稻谷。一袋化肥,碳酸氢氨是50公斤,硫酸钾复合肥是40公斤,一船化肥有几百袋,就靠七八个人肩扛背驮的搬运。

扛货也不是人人能胜任的。有时河水落潮,运化肥的货船靠不了岸,就搭一块20多公分宽的木制跳板,方便人力上下。大人背着肥料,踏过悬空狭长的跳板,再走上百米长的距离,一路小跑把肥料背进仓库,腰肋部常常被压得酸痛。

满满一船的化肥,船体吃水很深,但她们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扛完了。领头人根据竹签的计件数找会计领钱,然后逐一分发。大家领了钱赶回家去,所有的苦累都换成了满脸的欢天喜地。

供销社的竹材部,有一幢两层楼高的房子,以及囤放木材、竹子的大院子,离我家不过米,是最靠近我们村的热闹场所,也是我小时候最为多去玩耍的地方。置放毛竹的栏架,几乎成了村里孩子的攀爬圣地。除了木头、毛竹,竹材部还有个小油库,向往来的挂桨机船加柴油。直径10厘米的油管,是我与小伙伴们的“单杠”,戏耍的欢笑和争吵哭闹,被长久的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由于市场上没有竞争,卖啥都快。供销社的购销员出差,躺在招待所的床上打几个电话,通知各部门你多少他多少就完成任务了。即使做百货店的柜台员,那也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毕竟近水楼台嘛。因此,去供销社上班是让周边人“眼红”的工作。很多人认为,进供销社就是端上“金饭碗”了。

年7月,父亲服从组织安排,转岗到供销合作社工作。俗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事实上,此时的供销社已经日薄西山。农村到处都有了小卖部,随着物资的极大丰富,“票”和“券”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供销社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机构,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开始走“下坡路”。

受体制之困,机构像是被癌细胞侵蚀了一样,被市场经济的巨浪冲击得“溃不成军”。先是竹柴部,然后是收购部,接着是百货部……接连关门结业,曾经风光无限的采购员、营业员,一批批的离岗、下岗。

供销社作为流通主渠道的使命就此结束。父亲所在的里泽供销社,很多当年吃香的人向外面的世界涌去,剩下不愿“跳槽”的父亲,成了最后一个“接棒”的人。上班的人越来越少,只剩几个资产的管理人员,直至精简到被魏塘供销社合并。基层供销社在无奈中以“包租婆”的身份过着“吃不饱、饿不死”的日子。

但是,农村人很多还是愿意去供销社买东西,尤其是农药、化肥等农资物品,供销社提供的产品质量是最值得信赖的,根本不存在“假货”。除了质量保证、定价销售外,最主要的是在长期的接触中,人们和几个老营业员都非常熟悉,买东西是常常会坐上半天,彼此聊些家长里短,那种信任是农村最为淳朴,也是最为可贵的乡情。

偶尔回乡下,我就牵着妻儿去里泽小镇转悠。可是,老街真的老了,几乎是商业死角,衰落、破旧。临街的房子,木制的店铺门紧闭,石板铺的路面缝里,小草已探出很高的头来,不难看出是人行足迹稀少。曾经人流如织的百货部,早已人去楼空,荒草萋萋。在肥料部,一个20多年的老员工,留守柜台,陪着破旧不堪的房屋,继续慢慢老去。而竹材部,那个我儿时的玩耍乐园,早在20年前就已经停业了,满院荒芜。

大浪淘沙是历史的必然,任何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父亲自然无法阻止一个机构组织的没落,但他依然风雨无阻的去上班,经历着新时期每一个冲击与抗争。国家实行双休日那么多年了,他却几乎不怎么休息,即使是过年也不例外,总是要到办公室坐一会儿。

如今,在供销社工作的父亲退休了。

作者简介:卞君君,嘉善里泽人,媒体业人士,历史、财经独立观察撰稿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