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父亲节,一大早看到网上满屏的“父亲节快乐”,大家对自己父亲的祝福和祈祷溢于文字,对亲情的眷顾,对父爱的感恩,当然值得称颂。本来想写一篇《不要只在父亲节才想起父亲》,晚上却看到网上有人说“中国的父亲,连自己的妻女都保护不了,有什么资格过父亲节?”并且后面还有人纷纷附和,可谓响应者众。不禁一愣,这话风和母亲节的时候“中国的母亲没有资格过母亲节”的说辞何其相似,简直如出一辙。这种论调源自网友对最近某一事件的愤怒。但如果因一例事件而否定所有的父爱母爱,似乎欠妥。这种“有没有资格”的说法也免不了生拉硬扯的嫌疑。作为单薄的个体,和庞大的集体相比,也许我们不值一提,但是在父母眼里,儿女就是他们的唯一;作为普通的分子,和辉煌的成绩相比,也许我们微不足道,但是在父母眼里,无论儿女有没有成绩都是他们永远的心头肉。我们惯常是更多地歌颂温柔深邃的母爱,却常常忽略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父爱。节日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提醒我们感恩父爱母爱——真正的感恩不需要提醒,那是发自肺腑与生俱来的情愫。节日的存在,是让这种感恩有一种仪式感。有句话说的很好:“那个驾着七彩祥云来救你于苦难的盖世英雄,通常是你爸妈。”小时候风里雨里送你上学的是父母,中学后给你生活费的是父母,你生病的时候最担心你的还是父母……作为底层,我们的父母也许不富有,也许不金贵,但他们能给我们的,已经是他们自身拥有的最好的东西。当你拿着他们用汗珠子落在地上摔成八瓣,换来的血汗钱在KTV里放声高歌的时候,还好意思说他们没有资格过“父亲节”“母亲节”么?当你被他们耗尽半生的气力送进大学,你却背着他们逃学翘课的时候,还好意思说他们没有资格过“父亲节”“母亲节”么?当你踩着他们的肩膀作为跳板,游刃有余地在高科技的世界里畅通无阻的时候,还好意思说他们没有资格过“父亲节”“母亲节”么?当你看到那些为了供子女上学,一天打三份工的父母沧桑面孔的时候,还好意思说中国的父母没有资格过“父亲节”“母亲节”么?当你看到那个叫李爱国的父亲,为这个社会锲而不舍地发声的时候,还好意思说中国的父母没有资格过“父亲节”“母亲节”么?当你看到那两个小女孩在视频里,祝福爸爸等待爸爸回家的时候,还好意思说中国的父母没有资格过“父亲节”“母亲节”么?……其实,我们往往是在回首的刹那,在远行之前,在离别之中,甚至在灾难发生的瞬间,发现自己从未离开过父母的视线,从未离开过他们的牵挂。而父母这个身份所承载的意义,也让我们知道他们不但配得上子女的感恩,更配得上节日的仪式感——尽管他们并不需要子女的感恩。不要以偏概全,也不要一棍子打死所有人。这个世界上肯定有不堪的父母,但大多数父母肯定值得歌颂。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将孩子抚养成人,那种不计回报的付出,缔造了淳厚无双的亲情之爱。在学识、认知、价值观参差不齐的社会里,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高瞻远瞩,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视野开阔,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格局宏大,也不是所有父母的眼光都能超脱于个人,兼顾社会。但是,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伟大无私的。哪有父母愿意看到子女遭难?哪有父母愿意看到子女受苦?当你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嗤笑嘲讽中国父亲,保护不了自己妻儿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种论调弱化了始作俑者的主体责任?不要苛责父母没有社会担当,也不要苛求父母要有社会意识。在批评父辈狭隘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他们的深沉;在责怪父辈懦弱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导致他们懦弱的根源。当教育、体制、规则、zd万变不离其宗的时代,我们和父母的命运其实并没什么不同。倘若你能醒来开悟,应该为自己感到欣慰,更应该理解中国父母的无奈、苦衷和身不由己。毕竟,很多事,他们可能一生都被人刻意蒙在鼓里。
往期文章:
别把烂锅甩给女性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苦难
当我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