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变得越来越沉,原来是除了小镇做题家

“又来新课题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是缺舟也渡人”

“看热闹不嫌事大”这句话真的没有说错。

到达四字这个级别,“黑红”那就不算是红了。

那就是对于他口碑的一种贬低和下降。

他不缺流量,缺的是口碑和人设维系。

所以对于考编这个事情,或许想着赶紧翻篇才是正途。

但是很多媒体的争相报道以及新发言。

都让这件事没那么容易平复。

前一段时间,只是一个“小镇做题家”。

直接就是引爆互联网,炸出很多大佬。

(某音相关话题一搜,有不少医科人员发布动态)

带着话题,证明自己就是小镇做题家。

他们在各自的行业,服务多年,有着相当的成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帽子好像越来越多。

缺舟:

*什么叫作“小镇做题家”?

以下这是互联网给出的解释。

“出身于农村或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

高考进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的贫寒学子”

它被用来嘲讽人,我是没有想到的。

第一,我们不畏惧成为小镇做题家。

好脑子不如个烂笔头。

题海战术,怎么了?!

不管用么?

什么叫做千锤百炼?

如果靠着做题,靠着埋头苦读,我能够考入一流高校。

获得跳板,我为什么不那么做。

“高考,是目前相对公平的选择人才方式”

你告诉我,不靠做题,靠什么?

这个很丢人么?

再说了,国家的繁荣发展,主要靠的就是小镇做题家的贡献。

没有他们的努力和劳动。

吃穿成问题的时候,那还臭美啥?

第二,如果有得选,谁又想成为小镇做题家?

我自己不努力,谁又替我坚强?

当外公是大学创办者;舅舅,是大学里的主任。

爷爷,是大内御医传承;奶奶是著名的教育学家。

母亲是大学教授,父亲是高干子弟。

这样的家庭,还需要当个小镇做题家么?

正是我们这些普通人。

没有办法和那些生活在富裕、精英家庭的人攀比。

所以我们选择了我们自己的成才方式。

在某些人看来调侃的方式。

或许是一些人走出大山,离开穷山僻壤的唯一出路。

千万不要擅自去否定一个人的努力。

去嘲笑正在努力奋斗的人。

*什么叫作“指责型人格”?

大致意思如下。

“对外界的人和事广泛加以指责,显得挑剔严苛、富有言语攻击性”

往往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

较为孤独,群体归属感较差。

他们可能有着这样的特性。

A.责任外归因

会把自己的不理想结局和他人的行为捆绑在一起。

本着“别人犯错,罪无可恕;自己犯错,情有可原”

B.比较下的嫉妒

我们小时候都会有一个天敌。

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什么都比我棒,久而久之,我就开始心理受挫。

甚至是嫉妒起这个优秀的人。

简而言之就是“酸”。

见不得别人好

C.采取的指责方式

有嘲讽以及阴阳怪气的表达等等。

是通过对于人的剖析,再去建立人格。

而不是让人格去决定人。

具体的情况要具体分析。

有些时候,不能只用一个词就概括一片人。

这是不专业,也是不全面的。

说这个词,其实是想让更多的人走出来和明白。

我们对于一些事情,更多的态度就是吃瓜。

和寻求一种相对公平的论调。

一旦是陷入到某种异样的情绪里。

可能无法自拔,就会演变成自己所讨厌的那类人。

科普的意义在于,让大家明白这个词语的表达意思。

以此来选择适当的使用环境。

而不是逮着一个,就乱扣,乱用。

*什么是群氓(meng二声)?

说实话这得感谢李子为,这人的认证好像是某电影展执行官。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就直接叫她名字了。

她给我们普及了一个词,当然这个词不是今年有的。

但是因为她发的这个是挺四字的。

所以这个“群氓效应”,可能是意有所指。

根据百度百科词条显示。

这个词,有以下基本解释。

(1)卑贱的或社会地位低下的阶层。

(2)如经济上的、社会上的、政治上的或文化上的、极端的人、界外的人、激进分子或举止明显异常的人。

咱也不知道,这个人想表达的是哪个意思。

反正如果被打上群氓这个标签,还是让人挺不舒服的。

毕竟,这个词的基本表现特征,都是负能量和贬低的。

“非常的偏执、做作、可怕的敏感、心胸狭窄、排斥异端、荒唐的自大、和极度的不负责任,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过分自负、过份狂热。”

对于这个的应用。

一般出现在当大多数人反对ta的意见时。

ta就会进行使用。

当然,ta的这个意见是否正确,合理。

为何会惹了大多数人的反对,不知道ta有没有仔细考虑过。

在给围观者不断加称号的同时,希望也要更好的审视自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0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