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新课题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是缺舟也渡人”
“看热闹不嫌事大”这句话真的没有说错。
到达四字这个级别,“黑红”那就不算是红了。
那就是对于他口碑的一种贬低和下降。
他不缺流量,缺的是口碑和人设维系。
所以对于考编这个事情,或许想着赶紧翻篇才是正途。
但是很多媒体的争相报道以及新发言。
都让这件事没那么容易平复。
前一段时间,只是一个“小镇做题家”。
直接就是引爆互联网,炸出很多大佬。
(某音相关话题一搜,有不少医科人员发布动态)
带着话题,证明自己就是小镇做题家。
他们在各自的行业,服务多年,有着相当的成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帽子好像越来越多。
缺舟:
*什么叫作“小镇做题家”?
以下这是互联网给出的解释。
“出身于农村或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
高考进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的贫寒学子”
它被用来嘲讽人,我是没有想到的。
第一,我们不畏惧成为小镇做题家。
好脑子不如个烂笔头。
题海战术,怎么了?!
不管用么?
什么叫做千锤百炼?
如果靠着做题,靠着埋头苦读,我能够考入一流高校。
获得跳板,我为什么不那么做。
“高考,是目前相对公平的选择人才方式”
你告诉我,不靠做题,靠什么?
这个很丢人么?
再说了,国家的繁荣发展,主要靠的就是小镇做题家的贡献。
没有他们的努力和劳动。
吃穿成问题的时候,那还臭美啥?
第二,如果有得选,谁又想成为小镇做题家?
我自己不努力,谁又替我坚强?
当外公是大学创办者;舅舅,是大学里的主任。
爷爷,是大内御医传承;奶奶是著名的教育学家。
母亲是大学教授,父亲是高干子弟。
这样的家庭,还需要当个小镇做题家么?
正是我们这些普通人。
没有办法和那些生活在富裕、精英家庭的人攀比。
所以我们选择了我们自己的成才方式。
在某些人看来调侃的方式。
或许是一些人走出大山,离开穷山僻壤的唯一出路。
千万不要擅自去否定一个人的努力。
去嘲笑正在努力奋斗的人。
*什么叫作“指责型人格”?
大致意思如下。
“对外界的人和事广泛加以指责,显得挑剔严苛、富有言语攻击性”
往往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
较为孤独,群体归属感较差。
他们可能有着这样的特性。
A.责任外归因
会把自己的不理想结局和他人的行为捆绑在一起。
本着“别人犯错,罪无可恕;自己犯错,情有可原”
B.比较下的嫉妒
我们小时候都会有一个天敌。
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什么都比我棒,久而久之,我就开始心理受挫。
甚至是嫉妒起这个优秀的人。
简而言之就是“酸”。
见不得别人好
C.采取的指责方式
有嘲讽以及阴阳怪气的表达等等。
是通过对于人的剖析,再去建立人格。
而不是让人格去决定人。
具体的情况要具体分析。
有些时候,不能只用一个词就概括一片人。
这是不专业,也是不全面的。
说这个词,其实是想让更多的人走出来和明白。
我们对于一些事情,更多的态度就是吃瓜。
和寻求一种相对公平的论调。
一旦是陷入到某种异样的情绪里。
可能无法自拔,就会演变成自己所讨厌的那类人。
科普的意义在于,让大家明白这个词语的表达意思。
以此来选择适当的使用环境。
而不是逮着一个,就乱扣,乱用。
*什么是群氓(meng二声)?
说实话这得感谢李子为,这人的认证好像是某电影展执行官。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就直接叫她名字了。
她给我们普及了一个词,当然这个词不是今年有的。
但是因为她发的这个是挺四字的。
所以这个“群氓效应”,可能是意有所指。
根据百度百科词条显示。
这个词,有以下基本解释。
(1)卑贱的或社会地位低下的阶层。
(2)如经济上的、社会上的、政治上的或文化上的、极端的人、界外的人、激进分子或举止明显异常的人。
咱也不知道,这个人想表达的是哪个意思。
反正如果被打上群氓这个标签,还是让人挺不舒服的。
毕竟,这个词的基本表现特征,都是负能量和贬低的。
“非常的偏执、做作、可怕的敏感、心胸狭窄、排斥异端、荒唐的自大、和极度的不负责任,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过分自负、过份狂热。”
对于这个的应用。
一般出现在当大多数人反对ta的意见时。
ta就会进行使用。
当然,ta的这个意见是否正确,合理。
为何会惹了大多数人的反对,不知道ta有没有仔细考虑过。
在给围观者不断加称号的同时,希望也要更好的审视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