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相关的文化空间,包括10大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民间文学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迎面吹来阵阵凉风,我们依偎在祖母的怀里,听她讲那遥远的故事,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天仙配、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一个个好听的故事,构成了很多人儿时的记忆。一些故事被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但大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因为讲述人的断代而渐渐失传。那些散落在祖国大地上的民间文学“遗珠”,若不能及时得到抢救整理,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个好听的故事,更是民族文化的根脉。
牛郎织女体游杂技馆
民间体育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形式。民间游艺就是娱乐、游玩,其中包括各种游戏、杂技、歌舞和体育竞技活动等内容。像少林功夫,围棋,抖空竹,蒙古族搏克,朝鲜族跳板、秋千,吴桥杂技,戏法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抖空竹传统音乐馆
在那湛蓝的天空下,在那无垠的草原上,远方传来了马头琴那悠扬的琴声;而在祖国岭南,以《雨打芭蕉》为代表的广东音乐,是岭南民间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祖国的西部四川省,我们可以望见那长江边的山势险峻,水急滩多,航道曲折。也许你还可以听见那深沉而大气的川江号子;而在祖国东部的江浙,江南丝竹是水乡文化的杰出代表。
江南丝竹传统舞蹈馆
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舞蹈,是通过有节奏的、经过提炼和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舞蹈总是与人类最热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舞蹈史。京西太平鼓、狮舞、秧歌、锅庄舞等等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狮传统技艺馆
传统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以及手工产业的振兴,不仅关系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着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诸多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应该说,当代社会生活对于传统技艺的存活,同样有着深切的期待。
糖画技艺传统戏剧馆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昆曲、京剧、川戏、秦腔、越剧等等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戏曲类的奇葩。
京剧传统医药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医药。中国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其他民间医药三个部分。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为基本经典的传统医药,是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主流医学。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项目众多。随着现代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高速消失、过度开发、瞬息变异的危险,保护任务极其繁重。
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针灸、中医正骨疗法等等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黄帝内经曲艺馆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据调查统计,中国仍活跃在民间的曲艺品种有个左右,流布于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那令您捧腹大笑的相声,那令您思肠挂肚的评书,那百听不厌的二人转,还有那带着吴音软语的苏州评弹……真是争奇斗艳,各具特色!
评书民俗馆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大项。比如说春节过年唱戏、贴窗花、贴对子、传统的食品及传统手工技艺。比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民俗活动,也有歌唱、演奏,还有赛马、射箭、摔跤,而这些项目都涵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里面。民俗文化的概念几乎包括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赛马美术绘制馆
中国美术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所创造的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立体或平面空间的艺术。在中国,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大约产生在史前时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演化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造型等门类,还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美术的独特传统与体系。藏族唐卡、衡水内画、篆刻、汉字书法、象牙雕刻、白族民居彩绘、武强木版年画、剪纸等等是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象牙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