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人过去以狩猎为生,吃兽肉,住“撮罗子”(一种锥状原始住屋)。“云卷纹”是鄂伦春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图案,经常出现在服饰、桦皮盒、兽皮口袋和“撮罗子”的装饰上。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及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
赫哲族:“白天鹅”赫哲族崇尚白天鹅,逢年过节,妇女都跳天鹅舞。传说天鹅姑娘爱上了一位英俊的青年猎手,但被坏人看上,要威逼成亲。姑娘坚贞不屈,投江自尽,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椭圆形神鼓是赫哲族的民间打击乐器。引颈高飞的白天鹅,凌空跳跃的鲟鱼以及三条江水,象征世世代代以渔猎为生繁衍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各项事业像振翅高飞的白天鹅一样腾飞向上。
鄂温克族:“驯鹿”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柯尔克孜族:“梅花鹿”柯尔克孜族人民崇拜鹿,爱护鹿。在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中,柯尔克孜族人都与鹿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把鹿当作自己的救星,视鹿为神物。鹿的形象也深入到柯尔克孜族的生活之中,在他们的心目中,鹿是善良、和平的象征和幸福的化身。柯尔克孜族主要经营牧业,兼营农业和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手工业。他们的衣食起居具有游牧生活方式的特点。
满族:“海东青”海东青属于雕类,善于捕获水禽小兽,被满族视为珍贵的狩猎工具,在历史上曾作为贡品闻名于世。升腾的红日与搏击长空的白色海东青,表现出满族英勇刚健的民族性格和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也象征蒸蒸日上的光明前景。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锡伯族:“白马”相传锡伯族人在穿越大兴安岭时,因山高谷深,行进困难。这时出现一形似马,声似牛,行走如飞而善解人意的神兽,被称为“瑞兽”,后来演变成马神“海尔堪玛法”。锡伯族爱马,认为它通灵性、通人情,能知义报恩。洁白如雪、英俊吉祥的白马形象,象征锡伯族奋发向上、和平友好、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早期的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尔查尔以种水稻为主经营农业,牧业也比较发达。
蒙古族:“蒙古包”蓝天、白云、蒙古包、羊群,这是内蒙古草原特有的景色。蒙古包是蒙古的传统民居,蒙古包文化是整个蒙古文化的缩影。苏力定是古代的军旗,象征所向无敌、奔向光明。在伊克昭盟成吉思汗陵的祭祀典礼中,有祭祀苏力定的仪式。勒勒车是草原上传统的交通工具,它记载着蒙古民族游牧生活的漫长历史。“蒙古”,是蒙古人的自称,其意为“永恒之火”。
朝鲜族:“农乐舞”朝鲜族能歌善舞,农乐舞是代表朝鲜族民俗活动特点的娱乐活动之一。在喜庆节日或劳动之余,人们常常敲起长鼓,跳起象帽舞。象帽的长飘带形成长白山的轮廓,与长鼓、象帽共同组成一幅象征性图案,表现了节日气氛和民族特色。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男子喜欢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欢压跳板和荡秋千。朝鲜舞蹈包括长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据中国网)
来源:黑河晚刊
小编:重鸣
近期热门文章
黑河:“硬核”措施全力保障试车经济发展
黑河今日又有1例确诊患者出院
黑河警方发布紧急提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