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起跑线的易烊千玺被内卷吞噬的童年

前段时间,易烊千玺妈妈的教育方式火了,因为她不但培养出了易烊千玺这样优秀的青年,甚至他的弟弟也被奉为神童,在今年八月,易烊昱华以1分50秒66的成绩完成了2个二阶魔方的还原,是世界上完成这个挑战的最小年龄纪录保持者。

此消息一出,家长圈炸了,纷纷探究千玺妈妈究竟是用了什么神教育方法,把两个孩子都培养的如此优秀?

深观千玺妈妈的教育之路,可以发现,其教育经就是一部典型的“鸡娃史”:

易烊千玺从2岁起,就被妈妈广撒网式的送兴趣班,小小年纪已经被妈妈带着在十余个兴趣班中斡旋。

5岁,易烊千玺学习的东西就已经多到让人难以置信,报名学习了民族舞、中国舞、拉丁舞、现代舞、街舞、书法、葫芦丝、声乐......甚至还有变脸、魔术和雕塑,生活也变得高度紧张。

易烊千玺在李咏的节目《熟悉的味道》来

小学开始,妈妈就陪着易烊千玺周末6点起床,以及周二三四的放学后,换乘2个多小时的交通到达培训班,周末的话中间还要再转战另外几个班。

晚上10、11点下课后,妈妈拿出一块菜板,易烊千玺在车上完成作业,甚至要在公交车的最后面完成换衣、吃饭。

易烊千玺自述上学经历来源:网络资料

有时赶不上末班车,就只能在姐姐家借住一宿,第二天5点再起床回昌平上学……这种日子直到爸爸给家里添了小汽车才算结束。

千玺当然也有不理解父母,疲惫的时候。而父母给他最多的解释,只有那句“只有这样,你才能与众不同”。

多年以后,易烊千玺不负众望,前不久凭借《少年的你》斩获金像奖最佳新演员奖,他还是中戏双料第一,亚运会国家优秀青年代表,演戏、街舞、唱歌样样精通,甚至艺德人品也被屡屡称赞。

在某次节目中,主持人问易烊千玺:“你学这么多东西不累吗?”

易烊千玺平静地说:“也不是很开心,就是习惯了。”

易烊千玺在《朋友请听好》来源:网络资

后来,他写信给妈妈,他感恩妈妈的辛苦和坚持,鞭策自己更加努力,与时光和妈妈变老赛跑,也感叹道,自己走过的那些辛苦的路,弟弟终于不用再走了。

但肉眼可见的,这个懂事的少年眼中,掩不住的疲惫,内敛勉强的笑容,他终于成为了那个与众不同的人,用十余年高速旋转的努力,沿着妈妈的期望和鞭策的那般,光速成长,他成功了。

不过是个二十岁的孩子,却有着超脱年龄的稳重和成熟,有时候,很想心疼地问问他,你快乐吗?是不是很累,累了就歇歇吧。

无疑,千玺妈妈被奉为“鸡娃”成功的典范,但回想那段时光,母子俩异口同声地表示,“真的很辛苦”。

易烊千玺妈妈在李咏的节目《熟悉的味道

时下,“鸡娃”已经风靡家长圈,教育内卷下的竞争,内核越来越白热化、低龄化,还有被竞争吞噬的童年,让人不禁探究抢跑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定义输赢,而赢的标准是什么?教育一定是标化的吗?

01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都在抢跑,

起跑线到底在哪儿?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这句包裹着成功学糖衣的口号,让多少家长在教育的洪流中暗自较劲、攀比、竞争,生怕自己的娃比别人落后,不如别人优秀。

知乎上有个信奉快乐教育的妈妈,本以为佛系育娃,岁月静好,但是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三岁认识百字,中班英语自由对话,甚至开始独立编程,搞发明,题主很慌张,于是想要追赶,火急火燎的被迫卷入教育内卷中。

为鸡娃所焦虑的题主描述来源:知乎

起跑线,可谓是中国父母教育最大的焦虑,父母们总希望提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给孩子最高的跳板,从而助力他飞得更高。

吃穿用度全是最好的,上最好的国际学校,上最贵的培训班,甚至出国留学都已从孩子还没出生时,已经规划好了他的人生轨迹。

无论哪个阶层的父母,鸡娃从不想输,也没有天花板,可怜天下的父母们,总是仰望着比自己更高更强的目标,望洋兴叹,鸡娃也自鸡。

农村父母羡慕城里户口能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城里的父母羡慕学区房里的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而学区房里的父母恨不得自己是博士,海龟恨不能给孩子北京的户口。

有些家长感叹,家境优渥的孩子,从出生起就赢了,而普通人家的孩子,还在起跑线上你推我搡。靠前的起跑线站不下所有人,无论父母怎样拼尽全力,他们能把孩子送达的地方,总有高低远近的差别。

这条起跑线,从开始,就写满了不公平,也昭示着大家不是从同一起跑线上起跑。而枪响之后,都只顾着抢跑,那起跑线到底在哪里?

网上流传这样一段话——

有的人22岁就毕业了,但是等了5年才找到工作。

有的人25岁就当上了CEO,但是在50岁的时候去世。

有的人在50岁当上了CEO,然后活到了90岁。

奥巴马55岁就退休,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

褚橙老爷子前半生大起大落,74岁才创业,赢来人生巅峰。

所以,哪里有什么统一的起跑线,人生无非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赛跑,所谓的起跑线焦虑,无非是父母想要通过赛跑,来换自己的心安,试图通过“赢在起跑线”抓住一丝安全感。

他们想的莫不是通过自己背着、推着、拉着孩子,就能把孩子送到更远的未来,但他们不会想,孩子的身心能否跟得上,这种拔苗助长似的教育符不符合孩子成长的节奏和规律。

02

“别人都学,你不学吗?”

都在让他使劲奔跑,

可你是否问过孩子累不累?

根据《年中国素质教育行业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年为孩子报兴趣班的中国家长中,平均每个孩子会选报2.2个兴趣班,50%以上的家庭在孩子兴趣班上的年花费在5,~15,元。

年家长报班花销统计数据来源:艾瑞

兴趣班,一个让家长疲惫,孩子叫苦的存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家长依然累并快乐着,当看到孩子得到某某舞蹈大赛、演讲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的奖项,奖章欣喜若狂,仿佛一切付出终有回响。

人们习惯将年龄和技能联系在一起,仿佛年龄越小,学的技能越多,往后的人生就能顺风顺水的一路超车。”神童“更是金光闪闪的存在,是被大家艳羡的对象。

而实际上,早期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期与关键期,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期。关键期理论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伦兹在研究动物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之后被运用到孩子的教育当中。而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重塑自我的可能,不宜将早期教育的成效绝对化。

那些幼儿园学完小学课程,小学学完高中课程,十几岁被保送一线大学的神童们,或许是家长们苦苦追寻的所谓成功。

声名远扬的中科大少年班,出了无数的教授名企CEO,集合了全国最聪明的神童,有的神童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国内外各大牛校的教授,名企的骨干人物,叱咤风云,有的神童,则戛然于此,被劝退,甚至遁入空门,一代神童终归凡尘。

宁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级少年班成员,当时曾被誉为“第一神童”,年出家为僧来源:百度百科

身体健康是儿童早期发展的核心任务。过度超前的知识化学习会透支孩子建构身体的生命力量,影响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从而给孩子埋下健康隐患。

在3~7岁之间,如果只着重头脑的开发,想象力就会枯竭、消失,孩子9~10岁就开始厌倦学习。对孩子终身成长来说,良好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是他不断学习的前提。而逼迫式的学习,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压力过大出现厌学、抑郁,更有甚者轻生等极端情绪。

被动式学习,在短期时间内是有效的,孩子幼年时期,一直在父母的催促和高压下,无力反抗,只能被动学习,他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学习好可以换取父母的肯定和满意。而被动式学习的弊端会在大学之后凸显出来,迷失目标,空心病,叛逆,接踵而来。

03

什么是赢?

赢的标准是什么?

现下普遍的成功观是,人们以学业、成绩论英雄,分数越高,学历越高,越成功,越优秀。

然而,高学历=优秀=成功吗?

赛道的最后,狭隘的成功观占据了上风,如同高考一般,以分数线作为衡量考试的成败的准绳,考上好学校,就是成功的,考不上,就是失败的。

家长们都在灌输所谓的成功观,但,最应该教会的是孩子如何面对失败。

缘何定义成功和失败?输赢的标准是什么?成绩、学历,不是定义成功和失败的唯一标准。

年颁布的全球普遍提倡的七大素养中指出,21世纪被普遍重视的素养排在前四位的是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想象创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未来的时代是一个知识更新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让孩子掌握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看到孩子的成长,每一天的进步,说明今天已经比昨天成功一点了。

好的教育,一定是因材施教,从孩子的先天天赋、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出发,结合家长的教育能力(包括知识水平、教育投资能力、陪伴时间)等,为孩子的教育做出“匹配的规划”,而不是让孩子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好。

有的孩子天生喜欢英语,有的孩子天生对数学敏感,有些学生偏科严重,家长如临大敌,连忙安排补齐短板,各种培训班跟上,强按头去学习短板,不如将长处发挥到极致。

未来的世界,一定是高精尖,而不是大而全。

而那些各学科的精英人才,莫不是将自己的专业学到极致,才取得有益于世人的科研成果。而那些专家教授学者们,一定是术业有专攻,也一定有他们无法触及的知识盲区,而无疑,他们是成功的。

无法统一的起跑线,其实它就在那里。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格局,传递给孩子的三观、思想、意识、情感、经历、教育理念、沟通方法,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性格、未来的走向。

决定孩子成功的不是分数与学校,而是态度与性格。家长应该教孩子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在摔倒之后站起来继续跑,无关乎分数,只关乎敢不敢、能不能继续奔跑。这种不怕失败的态度能够帮助孩子持续地成长。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用单纯的比赛来形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和发展的节奏。有的孩子起跑慢,但是后劲十足,有的孩子不紧不慢,到终点才冲刺。因此家长没有必要因为攀比、盲从的心理在起跑阶段就加速催跑,让孩子过早透支成长力,而是要耐心等待和陪伴,去把握孩子的节奏。

易烊千玺在《我和我的时代》

来源:网络资料

像易烊千玺这样的孩子不少,真正像他一样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人也不计其数,但是人生是个长线,我们也同样看到更多即便很“成功”了依然难以快乐,难以自洽,很难经营好自己的爱情和家庭的人,所以,“成功”和幸福其实是有段距离的,而造成这段距离的恰恰就是一个人的童年阶段。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人生不可逆,牺牲掉童年,有时候代价,未免太大了。

输赢没有唯一的标准,超越自己,就已经赢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的人生各有各的精彩。家长要鼓励孩子学会体验和欣赏自己的经历,教孩子学会热爱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引导孩子超越人生的输与赢,帮助孩子撰写自己独特的人生传奇。

私以为,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在家长的扶持和陪伴下,去找到自己的热爱,并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