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药姑山一一我们的母亲山

作者:黎权龙(湖北省通城县)

我的家就在药姑山下,清晨醒来透过窗纱,就能够看到绵延起伏的药姑大山。四十余个春秋与药姑山零距离的深情亲吻,如今,我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药姑山——我们的母亲!

记得小时候就对她充满了好奇,如歌词里所唱: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80年代分田到户时,父亲和大哥、二哥才有机会去山那边的羊楼洞搞副业,山上拾竹丫、劈竹跳板、担脚、捡油茶籽、斫柴、摘老青茶或烧炭以补贴家用。因羊楼洞有火车站,交通方便,药姑山上的竹子、木材、青茶都可以运到远方卖钱的,所以那边的人家相对富裕。在那个贫寒的年代里,山里人是我们这些畈里人羡慕的对象,所以有好多山下美丽的姑娘嫁给山里人,如临湘那边的龙窖源、壁山、将军石、菜冲、赤壁的羊楼洞、赵李桥等等,直到现在两省四县山两边的人们很多还是亲戚,来往做客联系不断。在上初中时,学校组织学生去药姑山砍柴,我记得大概挑了二十多斤柴吧。到了秋天,老师又组织我们去山上采摘油茶籽,高大的油茶树,果实累累,茶籽油天然无污染,记忆中,用茶籽油炸糯米果,果色金黄,清香扑鼻,令人口水直流。科学研究表明茶籽油很有保健作用。也许正是我们这里的这个饮食渊源,专做茶油的黄袍山绿色食品公司才得以诞生,其品牌“本草天香”茶籽油已名扬四海。

药姑山,到现在我才知道,她以前叫龙窖山,而作为一个老药姑山的子民,我才知道不久。我以前一直在广东打工,过年回家时看到过墙体有龙窖山酒广告,心想这个龙窖山是哪里?我也算是老网民了,怎么不知道?去年才弄清楚,这个酒是瑶文化爱好者何华平先生仿照瑶族做酒工艺的特色,经二次窖藏发酵后做成的瑶族风味白酒。龙窖山为何改名叫药姑山,据传是因为药圣李时珍来采集过药材标本,感叹山上药材种类繁多,他老人家由此留下了“药姑山上百草全,只缺甘草与黄连”的由衷感叹。小时候不懂药材,只是看到母亲经常采些草药回家,告诉我们这是八角莲,水骨草、蛇舌草、海金沙、勾藤、鱼腥草、栀子、灵芝、山胡椒等等。农村落后,加之生活贫困,母亲就用这些草药治一些寒暑小病,十分有效。现在才知道,药姑山遍地都是药材。听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林业系、现任药姑林场胡仁义场长介绍,山上中药材种类多得无法统计,属于国家一级、二级植物保护品种就有很多种,比如:珙桐、八角莲、七叶一枝花等。特别是去年秋季,在内冲瑶族村看到了一个非常壮观的药材勾藤收购场面,听说村里面的老百姓家家每年要卖上万块的勾藤,这也是靠山吃山吧。还有山里面名不见经传的金刚藤,通城话叫马夹刺籽,现在已经被湖北福人药业加工成中成药金刚藤胶囊、糖浆等,畅销全国,造福人类,药姑山也因此走向全国,名扬天下。

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爱,她无私奉献不图回报。药姑山就像我们的母亲,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子民。六百多年前,药姑山上到处都是瑶民村寨,大风塝、新屋岭、刘家沟、梅池、朱楼坡、古塘、漆坡龙窖源等,山上至今还有石屋、石片瓦、石梯地、石盆、石缸、石井、石神台、石寨、石墓、石渠、石桥等,漫山遍野的石梯地、规模宏大的石寨都让我们后人无不为之惊叹,瑶族先民在药姑山生活了近九百年,山上成片垒石文化,按照现在的物价计算,没有上亿资金也不可能能够建造出这么壮观浩大的工程。所以很多没有到过药姑山的人,都不相信山上曾经有过瑶民居住,亲眼目睹以后,不用再介绍,每一个人都会从心里惊叹和佩服瑶族先民的智慧。

药姑山是美丽的。春天,我们走进药姑山,看到的是漫山遍野的樱花、桃花、杜鹃花,药姑山成了花的海洋。夏天来了,红艳艳的樱桃成熟了,李子、毛桃,到处都是。秋天到了,红叶红的像火,好吃的野果就更多了,毛栗、猕猴桃、八月杈。冬天银装素裹,药姑山,我们的母亲又是另外一个美丽形象,冰清玉洁,雪花滋润了山上的一草一木。药姑山属于页岩土层,风化之后,蓄水性强,所以药姑山一年四季山泉水源源不断,山下水库有五六座之多,以前是灌概良田发电之用,现在东冲、龙源水库已作为饮用水源,解决了几十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她就像母亲的乳汁,养育了千千万万的药姑子民。

中国美在乡村,如今的药姑山,正逢旅游开发东风,我有幸参与到古瑶文化宣传当中,希望药姑山—我们的母亲山,早日走进世人眼中,都来一睹她的芳容。

(本文获“情系药姑山”征文比赛优秀奖)

编辑发布:黎海滨(《湖北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