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章节内容及其对大学生创业影响
1.导论
本章介绍了创业国家政策、大学生创业者常见问题、创新创业竞赛介绍、创业优惠政策。作为本书的开篇之章,这一章并没有急于介绍创业相关概念。创新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令人头脑一热的词汇,在没有充分了解创业基本常识,认真思考自己的项目之前,贸然开始埋头苦干很容易碰壁。在了解了创业周围的环境以及对自身进行审视之后,未来才会有方向。光靠自己的力量要想成功是不太容易的,因此创新创业必须要加入国家政策的洪流,坚持党的领导和正确政治导向,主动对接各类的创业优惠政策。此外还要通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提升自己项目知名度,寻求更多外部的资金来源。了解这一章导论引导大学生对创业有基本的概念和创业思维。
2.创业基本知识
本章对于创业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谈到了创业概念的由来、概念与动机,创业的过程介绍和成功衡量标准,创业者精神和创业所必须面临着的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创业在可能带来梦想实现的同时,同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了解创业动机并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块地盘,在未来面对困难时,就可以将这时思考的初心和动机进行重新思考,让我们在未来走的更远。相比起前一章,在这里我们能汲取更多的创业动力,明白自己与成功创业者的差距,同时进一步思考自己将要做的项目——对社会是否有利?如何产生社会福利?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此章引导我们找寻自己创业初心。
3.创业机会的识别与评估
上一章提到,一个合格的创业者需要具有敏锐的“嗅觉”。这一章主要就提到了我们如何拥有这些“嗅觉”,如何不放过创业的机会。创业机会的识别和评估是一门综合学问,很多创业者往往会忽略掉这一创业中重要的环节。创业机会的识别包括信息的收集、创业机会的识别、国家重大战略带来的创业机会等。创业前对自己即将涉水的行业进行一个全方位了解,了解他山之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助于自己的项目有一个更高的跳板,并在开始之前有“避雷”意识。因此在介绍机会识别之后,编者精心的继续论述创业机会的相关评估,为创业项目和创业者自身提供了一个认识自己的流程。对于大学生来说,这张渐入佳境,为大学生向创业者的转变提供了认识方法论。
4.科技型企业创业技术评价与选择
这一章开始进行了创业理论的具体描述,本章具体介绍了科技型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的一些机会和实现方法,对于工科类学生帮助尤其大,有了高新技术却因为创业者能力不够而没能做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实属遗憾。这一章为技术实现商业转化提供了思维方向,也为高新技术寻求资金提供了很好的解决途径。
5.商业模式及设计
本章从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入手,简单介绍了商业模式的成套理论。对于创业者而言,决定开启一个项目的是高技术,而支持这个项目长久走下去的则是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日益成为不同企业相互竞争时的砝码。商业模式说白了其实是一个价值在顾客、企业之间联系与传递问题,通过价值发现、匹配和获取,有助于我们更理性思考初创企业商业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毫无疑问会有更多从前无法实现或从未发掘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的带动下,成为热门的商业模式。对于一个固定企业而言,商业模式也非一成不变,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必然有旧的商业模式被淘汰。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章提示我们注意在创业过程中认真对待商业模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商业模式。
6.商业计划书撰写及应用
本章简要介绍了商业计划书概念及其撰写要点,还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实用性角度介绍了衡量商业计划书的标准以及答辩ppt和创业项目路演的相关知识。这章的实用性很强,相较于其他的创业管理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创业基础教程》,韩雪峰编),这本书这一章节更注重实用性,较原理内容而言,给了大学生更多实践意义上的指导,尤其是在“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书面评审标准”一小节中,介绍了很多平常可以用来自评计划书的量表,可以指导在书写的过程中详略得当,这在比赛和将计划书展示给投资者阅读时,给读者更好的观感和更清晰的条理逻辑。对于要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的大学生而言,这章价值尤为重要。
7.创业团队建设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创业团队及其组件和经营。创业是一个团队共同奋斗、努力,拥有一个团结齐心协力的创业团队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做事往往也能水到渠成。作为创业团队的领头羊,如何激发小组成员的热情,带领他们在一次次挫折中重燃斗志,是一场必修课。而往往单凭大学生微薄的实战经验,很难处理好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章既提供了简单的团队管理技巧,又不如管理学成套教材那样有许多繁杂的内容,直奔主题,只说对创业有用的,不去谈论管理学原理,让初创大学生团队很快的能在这一章找到建立团队的方法。
8.创业融资
这一章围绕着“钱”这一核心展开,主要谈到了创业团队为什么找钱,去哪里找钱以及钱与团队的关系。如果说上一章是简易管理学,那么这一章就是简易的经济学。相较于专业经济学书籍而言,这一章去掉了很多原理的赘述,而直接谈论创业团队如何在一定的时期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资金是一个团队的生命之源,尤其是在创业初期,有了充足的启动资金,未来的道路才会走得顺畅。虽说不全,但这一章能给你很多融资的小灵感。对于大学生而言,这张是助力初创团队萌芽所必备的。
9.创业法律法规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一些创业中常用的法律法规条文,对于这一章的详细内容,收于苏世彬教授的另一本专著《创业法律法规》中,这一章是这一本书的浓缩版,也算是现行众多法律条文的概括。真正企业涉及到的法律是杂而多的,只靠这一章节的介绍肯定是不够的,但这一章节可以说可以很好的帮助创业者“启蒙”,在初期认清一些常见法律概念,了解法律的分类等信息。当然,企业运行起来之后,还是必须要聘用法律顾问的。这也正是这一章的意义:大学生创业者没有太多的资本聘请法律专业人士,也没有特别多的时间钻研法律条文,这一章兴许能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10.创业企业物质准备
这一章从厂房选址、建设、物资采购等方面简单介绍了创业企业物资准备的相关知识。同样这一章也没有详细探讨很多细节,而是从宏观上给出一些实用的方法论。并非所有企业在这里能找到自己的答案,但是大部分企业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答案。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这一章为企业物质准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11.创业企业管理
这一章介绍了创业企业面临的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公共关系管理、生产管理、技术与产品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税管理、战略及风险管理。与前述创业团队管理而言,这一章涉及了更多的是企业层面的管理学,为大学生初创企业提供了诸如面对风险与挑战时的解决方案等实用性方法。
12.二次创业管理
这一章介绍的是二次创业相关概念和二次创业的方法论。二次创业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了更好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管理化的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挖掘企业更多的潜力与价值。此时企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重要的是要以建立企业初期所想好的企业定位为落脚点,深挖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和外部盈利点。这一章对于初创大学生群体来说还很遥远,因此被放置在了末尾,但阅读这一章可以在企业发展到瓶颈期后找到突破重围浴火重生的手段。
整书评价
这本教材是苏世彬教授的经典之作,也是福州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迈出里程碑意义的一步,作为创业管理类教材,市场上已经有很多类似图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国内许多一流高校都进行了很多试水。但往往为了追求板式的齐整,知识的套路性,很多时候没有考虑到真正使用这些教材上战场干创业年轻人的需求,编书逻辑死板。这也正是苏教授这一本《创业管理》相较于其他教材最大的创新点所在。
综合说来,苏世彬教授所著《创业管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剥去冗杂的原理赘述,直接介绍可以利用的平台政策等,更加适合大学生创业需求。此外,苏教授从事创业教材编撰思路也值得推广,在《创业管理》之后,《我国科技企业创新资助政策》和《创业法律法规》二书也以现实为跳板,提供给了大学生创业者百科全书式的指引,可以说是探索创业教育的先驱者。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是笔者一些拙见:
1案例较少,部分章节阅读没有共鸣:有一些章节在介绍时没有给出应用实例,读者阅读时就可能不能形成深刻体会,尤其是对于没有创业经历的人来说。这一点在北京大学教材中,作者每一个章节都以一个实例开头,是一种可以借鉴参考的结构。
2可以增加推荐阅读:书中部分章节只是对知识的简单概括,虽说大部分大学生创业时已经足以使用,但倘若能增加这些相关知识点的一些图书或文献推荐,可以给读者更多更广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