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涪陵区,旧称涪州,位于长江和乌江的交汇处,春秋战国时期曾为巴国的国都,历史上是乌江流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有“渝东南门户”之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对这个地名都很熟悉,即便没有去过,涪陵榨菜总是吃过的。
涪陵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悠久,因此吸引了大批西洋人士前往游览考察,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小编从中选取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镜头,带大家回到从前,一起领略百年前的涪州景色。
隔江远望涪陵城这张照片出自英国人蒲兰田之手,年,他曾驾驶着一艘商用汽轮从宜昌出发,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重庆,被誉为“川江航运近现代化开拓者”。这是他站在乌江口拍摄的涪陵城的景象,远处山上是望州关。
江岸泊船涪陵长江岸边成排的船只,船尾带有巨大的船撸。近景有两名船工正在架设跳板,其中一名光着身子。(美国人甘博拍摄)
厚板船乌江河道峡谷连绵,浪急滩多,薄壳的木船根本经不起这里的风浪,因此出现了用柏木、红椿等坚硬材质造出的坚固船只,船板厚度一般都在五厘米以上。(甘博拍摄)
歪屁股船这种船板加厚的船只还有一个特点,除了船头和船尾很高,它的船尾两侧船板一边高一边低,高度相差能达到两米以上,给人一种屁股歪了的感觉,因此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歪屁股船”。(瑞典人安特生拍摄)
歪屁股船侧影这张图片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船尾的景象。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因为航道过于凶险,无法使用船舵,便用船尾的小桨代替。(甘博拍摄)
水上行船一条航行在乌江上的歪屁股船,艄公站在艄凳上,正独自摇动巨大的船桨,场面令人震撼。(甘博拍摄)
成排的船只歪着的船尾,巨大的船桨,歪屁股船因其古拙而奇特的造型吸引住西洋人的目光,这是安特生镜头里停泊在岸边的船队,船尾伸出的船撸凌空一排,非常壮观。
蒲兰田拍摄的歪屁股船蒲兰田称之为“WAIPIKO”,并作有“涪州江上尾部弯曲的船”的注释。据资料记载,当地的最后一条歪屁股船于年被拆解,从此之后,它的身影从乌江之上彻底消失。
岸边沉船这艘蒸汽船实在不“争气”,沉没在距离河岸不远的地方,只有一只烟囱暴露在水面之上。当时水面上的蒸汽船并不多,这艘船可能是因为不熟悉水情触礁沉没的。由此可见当年蒲兰田驾船开辟宜昌至重庆的航道是多么艰难。(甘博拍摄)
河岸风景涪陵岸边的停船场和建筑。古朴的木船和古拙的吊脚楼,是旧时江岸边最常见的风景。(甘博拍摄)
吊脚楼由于地势的原因,当地的江边沿山坡处民居都是吊脚楼的样式,这种房屋凌空而建,底部用杉木杆撑起,看似简陋,却非常实用。(甘博拍摄)
江上船工站在船尾的男子,头戴缠巾,光脚,穿着长袍,一手扶撸一手持桨,袒胸露腹,面对镜头却又有些羞涩。(甘博拍摄)
吃饭的艄公这些水上的艄公吃着粗劣的食物,喝着大碗的茶水,每天在乌江上穿梭于激流险滩之间,展示出川江男子最阳刚最无畏的一面。(甘博拍摄)
御风而行驾船的老年男子赤脚站在船帮上,江风吹动衣服的下摆,仿佛御风而行的侠客,给我们留下了最生动的光影。(甘博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