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理想到考公那个走出小城的人最后怎么

北京青春痘中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418/8860369.html
                            

原创炘珏人间故事铺收录于话题#职业故事60#一个人生活68#记者2#考公1

从大厂离职选择回家考编,对于一路优秀走来的他来说,仿佛是在对生活摇起白旗,对优异自我举手投降。但其实他从未说过放弃,也不觉得自己的选择是一种妥协,他只是在迷茫中找到了一条能兼顾生活和理想的道路,然后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人间故事铺

storytelling

1

林海出生的时候,是20世纪的90年代。在这座背地里重男轻女、偷生泛滥的小城,由于父母的事业编职位,他荣幸地成为了为数不多的独生90后。家庭给予了他足够的陪伴、充实的童年。

父母对他的培养不少,很小的时候就给他报了英文新概念班,周六日我们都在海边挖沙子盖城堡,他就要背着比人还要大的书包去镇子里上课。在那时很少有家长会有如此先进的思想,以及充实的钱包,尤其是在这样的小城。

后来,他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是一所私立中学,学费每年要两三万。高考班里一半的人上了重点大学,即使高考他的成绩没有多惊艳,中规中矩,最终他还是顺利进入了一所省属重本的新闻学全英国际班。

“那个时候我就特别特别想进入体育新闻的行业。特别想。心里就只有这一件事情。”

他自小爱足球,家里现在还存着从小到大收集的一沓一沓的足球杂志,平时大小球赛从不缺席,半夜三点的闹钟说起就起。高考毕业的时候,他自己琢磨着开设了一个足球专栏,经常在里面更新有关足球的资讯,粉丝量也一直在涨,爱好和兴趣让他觉得卯足了劲儿也要干体育新闻这一行。

大学第一年,林海把能尝试的事情都试了一遍。当班长、在校足球队里踢前锋、做校报的记者、主持体育比赛、跑马拉松、跟着外教做公益……他一有空闲就跑出去外拍,走遍临近的大小城市,一刻也不歇着。

在大学里他读的是全英班,由于过硬的英语功底,他受聘给一位外籍教授当私人助理,顺带认识了教授的朋友们,日常聊天中的细节激起了他对于出国学习的想法,他开始为出国做准备。大学的修课制度允许学生大一大二先修习高年级课程,他又把功课在前两年完成了大半。

大二下半年,其他人还在绩点里挣扎,他就已经开始四处寻找体育新闻相关的实习工作了,很多公司看到他的简历都很满意,但都因为他大二的学历而拒绝了他,除了那一家——阿里体育。

暑假一开始,他就只身一人背着包裹去了上海。上海真大,上海话又好听又难懂。不过带领他熟悉部门工作的主管很亲切也很热心,愿意帮助他这个毛头小子解决工作上的难题,同事们也都照顾他。

那段时间他学到了很多不同于课堂的东西,实打实的策划、文案、跑现场,日子也是畅快且充实,无论是线上搜集网站素材,还是到线下前往高校进行现场秩序维护,虽然第一份实习工资比较低,工作也杂碎,但他满怀动力,一切都是崭新的,明朗,充满朝气。

2

大三下学期,林海如愿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生的资格,得以出国交换一年。

他选择了新西兰,那是一个很美、又很安静的国家,那里的房子低矮,碧蓝的天空罩在大地上,宜居,也适合静心学习。

走出去他觉得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不仅是在国外的教学模式上,更多还在于教学思维和风俗的差异。他很快融入了小班教学的英语环境,交了一些好朋友,也借着他外籍教授的平台有了机会和来自国内的一些教授、学者进行交流探讨。周末和日韩好友去登山环湖游,或者是去看场当地的橄榄球赛,泡一天图书馆。

一切顺风顺水。

校园环境不错,专业也是喜欢的,又早早地实习、成功出国交换,积攒了求职和求学的筹码,未来的道路看起来笔直笔直,仿佛可以就这么走过去。

从新西兰回来,林海就有了读研的打算。停了近半年的足球专栏零零星星还有几千个粉丝,被他重新拾起——他觉得,体育新闻还是被他挂念着,他想着把研究生当学历的跳板,去到更大的平台。

大四上学期,各大学的研究生推免公告一出来,他就开始着手准备,凭着优秀的绩点轻松地拿到了校内的推免资格。

本科四年都是全英教学,学的大都是英语新闻,和国内研究生的范畴有些不同,读起来当然也不一样。他在众多境外的大学中选择了澳门大学作为申请对象,计划着修读国际关系与传播媒体的方向,打算在传媒领域更进一步。

申请资料满满当当,敲在word里整整十多页。他信心十足。

同专业的一位高年级师姐和他GPA、求学经历都很类似,人家轻轻松松就通过了,他几番考虑,也觉得自己是稳了,于是就没怎么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申请资料仔仔细细看了几遍,提交了上去,就开始着手规划研究生的生活了。

他甚至没有对自己申请失败做好心理准备。

投出去的申请书像是石沉大海一般,不见回音。直到十一月份,推免申请的结果还是迟迟没有下文,他才从学校外事办公室得知复试名单已经下发,没有他的名字。

保研这件事情就这么猝不及防地被画上了句号。

事情来得太突然,一时之内他整个人都傻了,突然就不知道要做什么。距离国内的研究生考试只剩一个月,准备肯定来不及,出国读研的话面对社会环境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还有费用和时间的考虑,他觉得现在仓促准备也太不适合。他还是想去澳门大学。

等明年二战吗?

明年这个时候都毕业了,等不起了。

站在“此路不通”的岔路口,林海有点发愣。

“当时我就咬咬牙跟自己说,先不考了,去工作吧,总得找事情做。大不了先工作着,觉得不行再去考研。”

3

林海开始转战求职之路。

大四的毕业实习,有了之前丰富的实习经验,简历投出去后没多久,他就接到了又一个大厂——某体育互联网公司的实习机会。工作仍然是在熟悉的上海,比起大二时的干劲十足,他开始对公司的上下班时间变得敏感起来。

工作很忙,事情也很多很琐碎,在用户需求爆炸的当下,体育新闻比的是谁的报道速度更快,行业之间相互竞争,速度成为了衡量的唯一指标。他们甚至可以赶超在西方本土媒体之前率先报道阿森纳主帅下课的消息。

当然,牺牲也很巨大。体育圈的消息横贯全球,他很多次都是半夜被电话叫醒,为的是处置一条欧美突发的新闻。

某天为了追一条新闻热点他和同事们错过了晚饭,整理完手头上所有的事情已经晚上九点多了,晚餐放在那里没有开封,已经凉了,胃开始叫嚷起来。

成就感,有是有,但抵不过深深的疲惫。

早上九点上班,晚上十一点下班是常态。偶尔值班到凌晨,打辆滴滴回出租屋,望向车窗外,不眠的高楼一排排亮着,安静又遥远。

疫情来袭,实习也变成了远程办公,林海以为会轻松一些,还没来得及干上一阵子,工作量一下子涨了起来。

远程实习交流的不便和庞大的工作量让他深感疲惫——由于人事调动,部门已经没有多少熟悉的同事,跟他对接落实工作的也并不是他原来的上司主管,又要重新开始磨合、交流、熟悉工作安排。这种磨合持续的时间出乎意料地长,对方也不熟悉部门内的事情,有时候交流起来极其费劲,还以“先提前给公司帮忙”塞了好多的新项目让他跟进。

即使是在家里,吃喝拉撒都有人负责到每一个细节,两眼一睁开始工作,林海还是需要每天精神集中地坐电脑前工作十小时以上。

在已经完成了毕业论文和答辩,和公司的某部门签了三方合同后,转正后的第一个月,他发现自己收到的仍然是实习生的工资。

他突然意识到,即便到了公司开始正式工作,可能情况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好转。

体育新闻的理想是什么样呢?是想要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为之付出,是想要能公正客观地报道与解说,是想要深挖竞技体育背后的故事与情感。而这样一味地追求速度和流量,让他觉得心里难受。

努力工作好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即使认真工作了,面包和可能会拥有的车厘子自由,仍旧需要建立在与失去生活的前提之下。没有自己的空余时间,没有慢下来的可能性,也没有了生活。

他问自己,意义在哪里呢?

没有时间写自己的足球账号,也没有时间去看球赛,阅读。上班的间隙,扒一口饭,撇一眼手机,app一条接着一条,急切而夺人眼球的推送袭来。

“我自己也答不上来,就觉得,好像有什么不对。”

4

我接到电话时,是在七月份的开头,林海已经选好了报考家乡的某公务员职务。

“我其实很早就动摇了,从这次实习开始我就想过能不能有其他的可能,直到五月份我才下定决心。那天半夜两点我被叫起来追热点,一直做到差不多四点半,看了看表,七点钟还得打卡上班,第二天又是加班到晚上十一点,连轴转。我就觉得,体育新闻这条路我可能真的走不下去。”

“且不谈理想,应该是大学生该有的一部分吗?我真的很想做新闻,从高中开始我就想,一直都想。但是像这样一天天被消耗,真有理想也撑不到那个时候去。”

“当初走出来也好,出国留学也好,我都觉得目标很明朗。那时候没想多,真觉得是一腔热血,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太美好了。”

“现在的时间卡在秋招和春招之间,工作也难找,九月份考公倒是刚刚好。我之前出国去过新西兰,也曾在上海生活工作超过了半年,我还是觉得,即使是在咱家乡这样一个三线城市,经济上虽然并不发达,但生活质量还是比较高啊,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还是一件比较舒服的事情。”

“所以,我摊牌了。”

“我要去考公。”

从七月三号才开始备考,八月上旬就是笔试的日期了,时间有点赶,林海报了一个培训班,我也再没敢打电话打扰他,只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