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跳板”课堂,丰盈青春人生
文/徐敏红
语文湿地
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很喜欢王君老师“跳板课”的理念,她认为这样的课能帮学生“跳到”甚至“飞跃到”广袤的阅读世界中去。实际上,它更能帮教师拨开生命的迷雾,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课堂即人生,语文人总是将自己生命的印记烙在每一节课堂上。从思维到思考到阅读世界到对生命的认识,我们能用课堂印证了自我的成长。
教法即活法。
一、精读一篇,引出一类
踏上讲台的最初,总爱牢牢抓住课文,细细品,慢慢嚼。品味咀嚼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必需,本也无可厚非,但只驻足“一篇”而不敢稍逾越,便似入宝山而空回。因为单篇文章至多只是历史文化书卷中一帧图像,课堂上,不能只是带着学生赏鉴图像细节后便匆匆作别,而应把这幅图读活,读成立体模样,激活多文本之间各种语言现象的呼唤和应答,通透历史文化书卷蕴含的智慧和精神。
这便是“精读一篇,引出一类”的真谛。
这里的“一类”含义很广,可以是一种思维;可以是一段思考;可以是同一类的人物形象;可以是同一种情感态度;或者还可以是整本书……总之,精读“一篇”,便要以此篇为跳板,带着学生往广处“跳”,向深处“跳”,跳到更加开阔广袤的世界中去。
1.精读一篇,激发一种思维
语文教学需要打开,不能满足于原有的解读,文本的解读从来都是多元的。因此,在夯实语言基础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对语言材料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能批判地解读言语材料,而不是人云亦云,要形成学生个性化地对语言文学的独到认识。从单篇教学的“点”投向思维训练的“面”,引领学生的阅读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杞人忧天》,它出自《列子?天瑞》,讲述杞人担忧天坍地陷而废寝忘食的故事。该文本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虽是寓言,但又是有史可查的历史故事,不同的题材决定着不同的主题。对于这样的文本,课堂在凸显它寓言特质的同时,还可以将其放置到历史语境中,进一步深入到作家、作品产生的具体的历史机遇、遭际、事件、地点和情景里,深入探究杞人忧虑的思绪底蕴。这样的教学设计侧重对学生多元化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但可以通过品读文字看到寓言的特质文言的生命力,而且还能学习到“杞人忧天”传承的“探天问地、善于思考、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伟大精神。
我们一直觉得培养强化逻辑思维能力跟语文学科没啥大关系,实际上,在各种文本中我们都能挖掘出不同的思维元素,去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比较思维、关联思维、思辨思维、逆向思维、结构思维等多种思维品质。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语文课堂,学生能通过文本的桥梁达成思维训练的目的。
2.精读一篇,引发一段思考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幸福。幸福的真相是什么?不是功名,不是利禄,而是拥有一个有丰富的、细腻的、美好的灵魂。青春语文课堂的指向便是让师生在文本的浸润中滋养出这样的灵魂。
精读《穿井得一人》,明白流言背后隐蔽动机,学习对待传闻的审慎态度。
精读《归园田居》,感受回归人原初澄净的精神世界,从而编织美好的童话和本真的梦想,追求心灵安宁的过程。
精读《山坡羊·骊山怀古》,领略怀古诗脱离个人的情感小天地,将视野投向茫茫的宇宙时空,关怀民生疾苦的深刻。
精读《诫子书》,读懂父亲的眷眷之心,谆谆教导,明白父爱如山,体会君子之道。
精读《月夜忆舍弟》,感动于杜甫的情感,丰富,真实,深刻,理解诗圣的胸怀。
精读《阿长与山海经》,理解小人物心中的那颗炽热的真心,看见俗世间最美的情。
精炼《表达要得体》,学习到的是人际交往中不但要规范表达,更要注意理性和感性的结合。
……
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不仅是学生的课题,同样也是教师的课题。无论我们的起点在哪里,我们总得让自己的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美好一些。这样的修炼对于语文人来说,就在于一课一课的打磨,一课一课的挖掘。要知道所有的文本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人物、场景、背景等。只要我们有“大局思想”,让文本本身具有的生命力自然又深刻地投射在“一课”中,把“这一篇”读精读深读厚读透,然后在此基础上聚焦“一点”引出“一类”,就能把课堂变成“生命课”、“精神课”,
这样的投射,不但是由“1”而辐射“X”,帮学生从单篇教学的“点”投向经典文本的“面”,投向深厚的文化世界中去;而且也是在帮教师从优秀文本中获得力量从而保持青春生命状态。
3.精读一篇,引出整本阅读
语文教师要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
以“全局意识”通观全书,抽丝剥茧,让整本书的精华自然有深刻地投射到“一课”中,我们就能达到以“一课”而“覆全本”,甚至“覆多本”。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狼》,此篇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讲述屠户路遇两狼与之斗智斗勇最终毙两狼的故事。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以篇为单位的,但也要求学生对《世说新语》和《聊斋志异》整本书有所涉猎。《狼》这一篇文章短小精悍,情节曲折,可作为文言志怪小说的学习例文。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教学中以情节分析为原点,以文带言,利用志怪小说的传奇色彩,以鲁迅先生对《聊斋志异》的评价“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为聚焦点,抓住重点文言字词,在词语的品味中挖掘文言的语言魅力。既借力“传奇法”去解读“狼”这一形象,理解“志怪”的深意,同时又教会学生运用“传奇法”来解读《聊斋志异》这本书。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狼》这一课的结束,更是他们阅读《聊斋志异》的“开始”,走进蒲松龄的“开始”。这个“开始”指明了学生阅读的朝向,让他们在阅读《聊斋志异》时更清醒、更有序、更睿智。
这种触发一本书阅读的跳板型教学能为课后学生广阔的自主阅读埋下伏笔,它属于阅读教学中典型的召唤式结构。
二、精读多篇,引出一类
百川汇海可撼天。
如果说“一篇”是一道“泉”,那么“多篇”便能由一道道“泉”汇聚成一条“河”或一个“湖”,甚至是一片“海”。其课堂架构,不但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界,而且能够纵深开拓对同类文本的研读力度。
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五首诗分别选录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等人的诗作,诗人用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编排在该单元,是培养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哲理诗的优秀教学案例。
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哲理诗中的理趣有一定的难度,但当五首诗齐聚,我们就能从中寻找到“同类信息”,并由这些信息汇聚成富有价值的课堂“信息源”,使学生以这些“信息源”为思维抓手,真正走进文本内核。通过这样的“跳板课”,学生会发现五位诗人都对当下的人生境遇抒发出自己的感悟;发现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组合起来就是整个生命;还发现这些生命感悟的背后有着共通的精神血脉——中国文人的文化心理。
再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议论性散文《散文二篇》。严文井和罗素所属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研究领域也不同,文章选择的材料和写作角度也不同,但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用生动的形象或自己的一生,展现对生命的探索和延续,对精神的闪耀与传承,诠释豁达奉献的人生追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于这样的言简意赅、情理交融的议论性散文,通过“同类信息整合法”,就能从中提取“同类信息”: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告诉读者生命为什么是永久的,而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则是从如何达到永久的视角来诠释他对生命的理解。所以,两篇文章互为注解,相辅相成,让读者对生命的意义有完整的认识,教材如此编排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每篇文章的理解。勾连两文,学生不但可以加强对议论性散文这一陌生文体的认识,还能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深刻理解。
勾连不同文本形成阅读场,进而点燃学生的生命场,这样的“X+X”型的课堂效果远大于“一篇”加“一篇”的和,它往往是一次对师生精神的洗礼。
三、引读整本,拓展全书
这类课型以俯瞰的角度审视整本书,通常放在“整本书阅读后”的导读。当我们将整本书和时代紧密结合,深入文本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