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曾听过一句话“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至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通俗给大家解释一下,“寒门”指贫寒的家庭,“白屋”指茅草屋,也就送住在茅草屋的家庭,总体意思是指贫寒人家常常出现贵人物,公卿等高官往往出身于平民家庭。
这句话的出现自然有它出现的道理,自中国隋朝起,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这种制度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血缘、家族世袭制,以及贵族阶级的垄断,成为古代寒门子弟的跳板,使得寒门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来出人头地,“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成为越来越多底层读书人的梦想,很多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族的历史,为此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只为出人头地那一刻。
在几千年历史上科举历史上,朝朝代代出现了无数的才子通过科举来出人头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为现实。
到现在,自从高考制度年恢复,与历史中的科举制度也是一样,普通人也可以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光宗耀祖,成为骄傲。两种不同时代的制度,使得底层学子的心中都有着相同的梦想。
留意过科举制度和以前的高考,很多人都会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两种制度中选拔出来的人才,几乎都出自于寒门或者是普通家庭。比如说古代科举制度中最著名的:唐代韩愈、范仲淹,宋代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明代海瑞,清代林则徐,都是。近代高考刚恢复时,更不用说,考上大学的都是清一色的农村孩子,尤其是各个省份,状元都是农村孩子。
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你就会发现,“寒门出贵子”已经成为了历史,随着这里面高考数据的统计,高考各个省的状元,以及很多优秀的考生,几乎都是当前社会中家庭条件属于中产阶级以上,普通家庭的越来越少。
前几天看过一个纪录片,讲述的就是很多高考状元的故事,总结一下,采访了40名高考状元,其中只有6个来自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其他36个,父母大部分都是本科、硕士学历,职业有公务员、教师或者其他职业等等。
从“寒门出贵子”到“寒门再难出贵子”,很多人都可能想不通,也有人多少分析过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
最让人感触颇深的是年,北京市文科高考状元熊轩昂对于“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一现象的解释。他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大学。你像我这种中产阶级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学子或者农村的孩子所享受不到的……”。
总结分析了一下他对“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解释:
第一、就是家庭贫富原因,导致学生能否不为衣食担忧,专心学习。
第二、家庭中父母的文化程度,有文化水平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促进的功效。
第三、从小生活环境,使得孩子潜移默化,思想与意识更加超前于别人。
第四、教育资源,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使得孩子学习事半功倍。
对于熊轩昂的解释,大部分人都是比较能够接受的,现在社会人与人的差距,家庭与家庭的差距,越拉越大,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自然孩子从小受到的影响就不同。
我个人也是比较认同他的这种说法,我说一个例子,我所接触到的农村教育,小学一到六年级,孩子们知道有英语这门课,却从来都没有上过,也没有接触过,直到上了初中才开始学最基础的“A,B,C……”,然而相比其他大城市的孩子,从小英语就被视为第二语言,小学就可以用英语与别人交流,这就是差距吧。还有其他的比如补课、奥数、兴趣班、请家教等等就不说了。
北大才女刘媛媛,曾经在电视上演讲《寒门再难出贵子》,也是说出了很多普通农村家庭孩子学习上的困难,有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同时我们也要反思这种社会现状,该怎么办?
很多人对于这种情况有着不同的观点,大部分都是认为家庭原因,教育公平原因等等。有的人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的就是这个文化信息代际传递的过程,而富人传递给下一代的是如何致富的观念和信息,而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富人孩子长时间处在的环境,即使没有特地的去教学,耳濡目染也会学个入木三分,而穷人呢?穷人的孩子从小生活在能省一毛,就不多花一分的环境里,父母的格局就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眼光和视野,这是再多的钱也换不来的,从某种意义上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在经过变革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都会形成一个相对固化的阶层。
无论“寒门再难出贵子”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都要理性看待,认真思考,不仅仅是认为现代教育不公平,还是孩子自身的能力问题,我们虽然不能够弥补因家庭出身产生的差距,但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提供孩子学习所要的一切,尽好我们的责任。
最后,大家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