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342课细说跳字谈艺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讲“足”部的一个汉字:“跳”,“跳”是现代汉语常用字,但其用法并不简单,因此需要详细了解。其详情如下:

跳。读音有三个:

(一)tiào。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汉字,给的解释是:“跳,蹶也。从足,兆声。一曰跃也。”形声字。本义有两个,

本义之一,即“蹶也”。即跳起,双腿或单腿用力使身体突然地离开原位。钱坫《说文校诠》:“《通俗文》:‘超踊曰跳。’”比如《说苑·辨物》:“其后,齐有飞鸟一足来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又比如《水浒全传》第二十六回:“武松却用手略按一按,托地已跳在桌子上。”它也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比如鲁迅《社戏》:“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

(跳)

本义之二,即“一曰跃也。”越过障碍或应该经过的一处而到另一处。《晋书·刘牢之传》:“牢之败绩,十座歼焉,牢之策马跳五丈涧,得脱。”骑马跳过了五丈之涧。现代汉语如鲁迅《阿Q正传》:“阿Q,你怎么跳进园里来偷萝卜。”

(跃)

本义之外,跳的用法还有很多。举常用的说说:

(1)上冒;冒出。《释名·释容姿》:“跳,条也,如草木枝条务上行也。”王先谦《疏证补》:“苏兴曰:《广雅·释诂》:‘跳,上也。’《汉书·地理志》:‘草繇木条。’颜注:‘条,修畅也。’草木之畅生自下而上,人之跳跃亦自下而上,故以为喻。”比如《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就如这个马纯上,生平也不会作诗,那里忽然又跳出他一首?”

(海豚跳出水面)

(2)闪动;一起一伏地跳,比如鲁迅《阿Q正传》:“烛火象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肖三《我抬起我的头》:“我的心和百万人的心一同跳。”

(跳动的烛火)

(3)耍弄;挥舞。张衡《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又比如《西游记》第四十一回:“那壁厢一群小妖,在那里轮枪舞剑的,跳风玩耍。”也指抛掷。比如《南史·王敬则传》:“宋前废帝使敬则跳刀,高出白虎幢五六尺,接无不中。”我们经常看杂耍扔刀,古时候也叫跳刀。

(4)跳板,一头置于地上,另一头搭在车船边,供人上下的用具。比如《西游记》第五十三回:“沙和尚将行李挑上去,行者扶着师父上跳。”又比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一回:“果然听得起锚声,拔跳声,忽的汽筒里呜呜地响了一声,船便移动了。”

(扶跳板)

(5)跛脚。《荀子·非相》:“禹跳,汤偏。”杨倞注引《尸子》曰:“禹之劳,十年不窥其家,手不爪,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荀子》这一句话的意思是禹是个跛子,汤半身偏枯。很多《荀子》译本,把这里的跳译作禹走路一跳一跳的,是不对的,大禹治水多年后得了跛足之病,走路时不能双脚交替迈过,只能一足先行后拖行一足,后人模仿他走路的样子,便是“禹步”,因为大禹曾疏导江河,巡行九州,威震八荒,故而以“禹步”出行,魑魅魍魉皆会退避。后来“禹步”就成了道士们驱邪的专用步伐。

(大禹治水)

(6)疾走。《史记·荆燕世家》:“泽还兵备西界,遂跳驱至长安。”裴骃《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跳驱,驰至长安也。”

(7)古房屋建筑之斗拱挑出的层次。宋代李诫《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一·栱》:“每跳之长,心不过三十分;传跳虽多,不过一百五十分。其头或谓之压跳。”

(斗拱结构草图)

(8)方言。搞。《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陈正公道:‘獃子!你为甚不和我商量?我家里还有几两银子,借给你跳起来就是了。’”跳起来,就是搞起来。

(二)táo。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同“逃”。《汉书·高帝纪上》:“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颜师古注引如淳曰:“跳,音逃,谓走也。”就是逃。

(三)diào。这个读音出自《集韵》。行走的样子。《集韵·啸韵》:“跳,行貌。”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跳的小篆写法如图:

(跳的小篆写法)

(之,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3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