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学生真的擅长搞科研吗

外省学生在本科这几年,一直把科研当作自己的救命稻草,我们都是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学校因为科研的原因吸纳了一批外省教师,一方面也是由于大学扩招的原因。那么他们真的擅长科研还是热衷科研?

个人的观点来说,外省学生一方面逃避英语短板,想通过科研来将自我优势最大化。虽然现在有知文阅读文献之类的翻译软件,但想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还是离不开扎实的英语功底。外省人比较抱团,特别是在内部消化问题上,更倾向于选择外省学生作为外省导师的学生。一方面,反映了外省人在争夺生存资源上,不免吃相难看。本质上来说,是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突。省内人,更注重分寸与边界感。省外人,倾向于和稀泥,喜欢抱大腿。所以对于外省学生,千万不能先入为主,不本能觉得他们优秀。

我们省内学生的优势在于英语,长期与外省的拉锯战在于英语竞争力。不以他们所谓的科研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的能力。当然,在本省,科研永远不是绝对优势,当大家的科研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时,更看重的量化指标是英语和专业课。当然来广东发展的外省学生,大都不是京津冀地区,虽然说京津冀地区高考难度较小,高校教育压力也不算小,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学生。大都是周围省二三线城市的学生借我省当跳板。

初出茅庐的外省医生,想通过科研快速晋升,这是外省人的小算盘。临床经验不够,但说白了,医院是搞临床的地方,他们做的也不是真正的科研。一旦脱离实验室的科研,科研价值不高不说,完全为了论文而论文。即便有动物模型作为科研载体。科研只能说是提供一种研究问题的思路,对于实质性的问题没有落到实处。怎么运用到临床治疗中,还需要一期、二期、三期实验。科研最后的成果,一定要落到实处,科研才是有意义的。所以,推进医教改革,迫在眉睫。医疗与科研分而治之,减轻医生的学术负担同时,让医生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临床治疗中。

科研,可以说一方面反映了外省人的焦虑与急功近利,对于英语短板问题,只治标不治本,通过考试刷分,然而分数大同小异。英语基础是靠日积月累的。我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扼杀大家对科研的兴趣,而是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科研不是跳板,还需要综合实力说话,比如英语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些不是急功近利,需要长期大量时间的投入,这样科研能力也就显而易见。因为科研背后,离不开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既要全面分析问题,才知道从何入手,另一方面,把自己的思路转化为英语文章,考验组织语言的水平,而不是翻译软件那么简单。

所以,当你的外省同学对你炫耀说,我的稿子被收了之类的,或者说一些高深不知所云的东西,不用觉得厉害,中国良性的科研学术土壤,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毕竟大学扩招,要毕业的人和要工作的人这么多,文章多到烂大街,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是相互影响的。在省内工作生活,很难说不受省内文化左右。在医院工作的这些外省人,科研水平也不见得有多高。大概是想把自己的学生当作自己晋升的跳板,无论哪个高校,研究生的科研压力和身心健康,都是值得被重视的。

所以,当科研不再和硕士学位挂钩,而是让他们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针对自身兴趣去发展科研方向,以学生为本,对我们科研水平的提升以及打破僵化的高校教育体制,都是长远有意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