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其要求教育者按照社会或者阶级的要求,系统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让其通过学习、体验和实践等方式,形成一些社会和国家所要求的优良品质,当今学生的教育程度普遍上升,但是道德思想层面仍存在着不足,因此把德育融入学校的学习之中是十分必要的,《中职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英语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说明德育教育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中职英语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做好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
1德育教育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1.1优化教学内容,渗透道德教育
教材是以知识教育为明线,以德育教育为暗线,这就说明要做到德育教学在中职英语中实现完美结合,教师必须用德育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一个富含德育思想的教学内容,不能一味追求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教育,更不能把道德教育作为课堂的全部,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而是要做到两者平衡,相互穿插教育,为此,教师需要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结合学科特点,发掘出其中的德育内涵,并将德育内涵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基于自己现有的课件,进行优化、改进,用德育教学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以课文《TheFutureOfCity》为例,教师如果要改良自己的教学内容,应该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抓住课文中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内容来进行拓展,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查找有关城市污染的图片,用教学多媒体技术来展示给学生,具体形象的告诉学生目前城市的环境问题,并且可以以此为跳板,向学生们普及环境问题对一个城市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垃圾大量堆放会造成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病毒的传播、水污染会造成疾病的传播等,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危机感,认识到环保行为的重要性,然后再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爱清洁,讲卫生,力求为改善城市环境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这样的方式改良自己的教学内容,可以把基础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完美融合,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1.2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德育融入
在做到教学内容优化以后,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德育是下一阶段的重点,课堂是学生和教师思想交流、情感碰撞最为密切的地方,那么英语教师应该以课堂为出发点,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问题,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触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一个好的课堂氛围不但可以加快教学效率,还能够使德育才能真正地融入学生地内心世界,使道德教育充分融入中职英语教学。另外为了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做到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提升课堂的亲和力,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在课堂上拓展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不因枯燥的教学而感到疲惫。
以讲人物品格相关的课文为例,在讲到科学家品质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同学们自己举例我国的著名科学家有什么特长,通过学生的讨论来增强课文的趣味性,然后在同学讨论结束后,教师自己提出几个例子,例如我国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的故事:为了研究培育人工水稻,在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假踩烂泥,低头弯腰,经过多年的努力,最后成功培养出了超级杂交水稻。然后以袁隆平的例子,启发同学们没有艰辛的付出,就不可能获得成功,通过学生的讨论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在结尾处升华主题,做到道德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
1.3把德育融入课后作业中
课后作业也是中职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了充分使德育融入英语教学之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部分的教学资源,把德育和课后作业充分结合,让学生即使脱离了课堂,也能够在道德修养上获得熏陶,除此以外,通过课后作业的反馈,教师也可以知道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品德修养,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肯定,让其继续保持,对学生不足的地方可以提出意见,让其加以改进。
以讲人际关系的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在讲完教学内容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找在不同国家要如何才能做到有礼貌的交流,并且让学生归纳、总结,发现不同国家礼貌交流方式之间的共同点,让其用英语表达出来,在完成这一系列任务后,教师还可以给出特定的场景,比如假设你要向一个陌生人问路,要求学生用“打扰一下”和“请问”等话语来做到礼貌的回答,或者想向同学借一本书,用合适的语言来达成目的,这些训练要求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之下给出最合适最有礼貌的回答,可以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做到良好的人际交往,在学生学会语言应用的同时,也让德育走进了内心。
2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如果要实现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必须要有一双擅于发现的眼睛,从教材中发掘出德育内涵;要有一颗敢于寻求突破的心,改进教学风格,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布置含有德育思想的课后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加强自身的文明素养,提升文化素养,塑造自己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