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象
混凝土结构构件拆模时发现其表面有钢筋露出。
2.原因分析
保护层砂浆垫块垫得太稀或脱落;由于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或钢筋骨架绑扎不当,造成骨架外形尺寸偏大,局部抵触模板;振捣混凝土时,振动器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或引起绑扣松散。
.预防措施
砂浆垫块垫得适量可靠;对于竖立钢筋,可采用埋有铁丝的垫块,绑在钢筋骨架外侧;同时,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需用铁丝将钢筋骨架拉向模板,挤牢垫块。
4.治理方法
范围不大的轻微露筋可用灰浆堵抹;露筋部位附近混凝土出现麻点的,应沿周围敲开或凿掉,直至看不到孔眼为止,然后用砂浆抹平。为保证修处长灰浆或砂浆与混凝土接合可靠,原混凝土面要用水冲洗、用铁刷净,使表面没有粉层、砂粒或残渣,并在表面保持湿润的情况下补修。重要受力部位的露筋应经过技术鉴定后,根据露筋严重程度采取措施补救,以封闭钢筋表面(采用树脂之类材料涂刷)防止其锈蚀为前提,影响构件受力性能的应对构件进行专门加固。
箍筋间距不一致1.现象
按图纸上标注的箍筋间距绑扎梁的钢筋骨架,最持发现末一个间距与其他间距不一致,或实际所用箍筋数量与钢筋材料表上的数量不符。
2.原因分析
图纸上所注间距为近似值,按近似值绑扎,则间距或根数有出入。
.预防措施
根据构件配筋情况,预先算好箍筋实际分布间距,供绑扎钢筋内架时作为依据。
4.治理方法
如箍筋已绑扎成钢筋骨架,则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一个或两个箍筋。
绑扎搭接接头松脱1.现象
在钢筋骨架搬运过程中或振捣混凝土时,发现绑扎搭接接头松脱。
2.原因分析
搭接处没有扎牢,或搬运时碰撞、压弯接头处。
.预防措施
钢筋搭接处应用铁丝扎紧。扎结部位在搭接部分的中心和两端,共三处;搬运钢筋骨架应轻抬轻放;尽量在模内或模板附近绑扎搭接接头,避免搬运有搭接接头的钢筋骨架。
4.治理方法
将松脱的接头再用铁丝绑紧。如条件允许,可用电弧焊焊上几点。
柱箍筋接头位置同向1.现象
柱箍筋接头(即弯钩交搭处)位置方向相同,重复交搭于一根或两根纵筋上。
2.原因分析
绑扎柱钢筋骨架时疏忽所致。
.预防措施
安装操作时随时互相提醒,应将接头位置错开绑扎。
4.治理方法
相应解开几个箍筋,转过方向,重新绑扎,力求上下接头互相错开。
梁箍筋被压弯1.现象
梁的钢筋骨架绑成后,未经搬运,箍筋即被骨架本身重量压弯。
2.原因分析
梁的高度较大,但图纸上未设纵向构造钢筋和拉筋。
.预防措施
当梁的截面高度超过mm时,在梁的两侧面沿高度每隔00-mm应设置一根直径不小于10mm的纵向构造钢筋;纵向构造钢筋用拉筋联系。拉筋直径一般与箍筋相同,每隔-5个箍筋放置一个拉筋。拉筋一端弯成半圆钩,另一端做成略小于直角的直钩。绑扎时先把半圆弯钩挂上,再将另一端直钩钩住扎牢。
4.治理方法
将箍筋被压弯的钢筋骨架临时支上,补充纵向构造钢筋和拉筋。
双层网片移位1.现象
配有双层钢筋(这里所谓双“层”是指在构件截面上部和下部都配有钢筋,并不是通常所说“单筋构件”在受拉区的两层钢筋)网片的平板,一般常见上部网片向构件截面中部移位(向下沉落),但只有构件被碰损露筋时才能发现。
2.原因分析
网片固定方法不当;振捣碰撞;绑扎不牢;被施工人员踩踏。
.预防措施
利用一些套箍或各种“马凳“之类支架将上、下网片予以相互联系,成为整体;在板面架设跳板,供施工人员行走(跳板可支于底模或其他物件上,不能直接铺在钢筋网片上)。
4.治理方法
当发现双层网片(实际上是指上层网片)移位情况时,构件已制成,故应通过计算确定构件是否报废或降级使用(即降低使用荷载)。
绑扎接点松扣1.现象
搬移钢筋骨架时,绑扎接点松扣;浇筑混凝土时绑扣松脱。
2.原因分析
用于绑扎的铁丝太硬或粗细不适当;绑扣形式不正确。
.预防措施
一般采用20-22号铁丝作为绑线。绑扎直径12mm以下钢筋宜用22号铁丝;绑扎直径12-16mm钢筋宜用20号铁丝;绑扎梁、柱等直径较大的钢筋可用双根22号铁丝,也可利用废钢丝绳烧软后破开钢丝充当绑线。
绑扎时要尽量选用不易松脱的绑一形式,例如绑平板钢筋网时,除了用一面顺扣外,还应加一些十字花扣;钢筋转角处要采用兜扣并加缠;对竖立的钢筋网,除了十字花扣外,也要适当加缠。
4.治理方法
将接点松扣处重新绑牢。
柱钢筋弯钩方向不对1.现象
柱钢筋骨架绑成后,安装时发现弯钩超出模板范围。
2.原因分析
绑扎疏忽,将弯钩方向朝外。
.预防措施
绑扎时使柱的纵向钢筋弯钩朝向柱心。
4.治理方法
将弯钩方向不对的钢筋拆掉,调准方向再绑。切忌不拆掉钢筋而硬将其拧转,这样不但会拧松绑扣,还可能导致整个骨架变形。
基础钢筋倒钩1.现象
绑扎基础底面钢筋网时,钢筋弯钩平放。
2.原因分析
操作疏忽,绑扎过程中没有将弯钩扶起。
.预防措施
要认识到弯钩立起可以增强锚固能力,而基础厚度很大,弯钩立起并不会出露钩现象,因些,绑扎时切记要使弯钩朝上。
4.治理方法
将弯钩已平放的钢筋松扣,扶起后重绑。
钢筋网主、副筋位置放反1.现象
构件施工时钢筋网主、副筋位置上下放反。
2.原因分析
操作人员疏忽,使用时对主、副筋在上或在下,不加区别就放进模板。
.预防措施
布置这类构件施工任务时,要向有关人员和直接操作者做专门交底。
4.治理方法
钢筋网主、副筋位置放反,如构件已浇筑混凝土,成型后才发现,必须通过设计单位复核其承载能力,再确定是否采取加固措施或减轻外加荷载。
配筋重叠层次多1.现象
由于配筋重叠层次多,导致钢筋骨架宽度或高度偏大,发生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小、露筋,甚至骨架放不进模板的现象。
2.原因分析
设计人员考虑不同。
.预防措施
加强对配筋重叠处的图纸审查工作,绑扎之前事先发现症结所在,即予纠正(某柴钢筋形状、尺寸设计不当者,还应在下料前重新画出图样)。
4.治理方法
将已绑好的骨架中重叠层影响保护层部分的钢筋拆出,改变形状或尺寸再绑扎;对已浇筑成型的构件,发现有露筋的部位,可用砂浆或环氧树脂进行封闭处理。
墙体钢筋移位1.现象
墙体上下层连接钢筋移位,单片网片紧挨模板不居中,影响了楼板及上、下层墙体连接的整体性。有的门、窗洞口两侧的加强筋移位,影响支模。
2.原因分析
(1)钢筋网片变形,大多是混凝土工为了操作方便,随意扳动墙体上部的伸出筋,事后又未整理复位。
(2)洞口加强筋偏移,主要是因钢筋没有调直就绑扎(特别是电梯井门洞口,容易左右偏移);垫块没有认真设置,振捣混凝土时钢筋位置亦容易偏移。
()双排筋中间未绑定位连接筋。
(4)预制钢筋网片因堆放、吊运不当而变形。
(5)由于钢筋过细,网片不易挺立,固定位置困难而发生偏移。
(6)混凝土振捣时碰击钢筋,甚至箍筋振松张开,使立筋位移。
.预防措施
(1)严禁扳动墙体网片连接筋。大模上口最好设置卡子,固定墙体网片连接筋的位置,防止连接筋进入楼板压墙长度范围内。在浇筑混凝土时,应确保钢筋位置正确。
(2)网片上口多绑垫块,其间距不应大于1m,垫块的大面要朝向模板面。
()设专用支架堆放预制钢筋网片,用专用吊具吊装网片,确保网片在堆放和吊运过程中不变形。
(4)绑扎门口两侧钢筋时,应用线坠吊直,保证钢筋位置和门口尺寸准确。
(5)双排网片要绑扎定位连接筋,单排网片亦要绑扎“[”形定位筋(用ф8钢筋弯制),确保网片位置正确。
4.治理方法
调整影响楼板或其他构件安装部位的移位钢筋。调整方法:将钢筋根部混凝土下剔0-50mm(根据移位大小决定),然后按1:6坡度向所需弯折的方向弯挠。要轻轻地剔凿混凝土,防止墙体遭受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