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居士,为你答疑解惑。
在我们看到电影、电视剧中对于明朝的锦衣卫的评价时,往往有一个常用的名词来形容这个机构“恶名昭彰”。那么这个独特的机构为什么能够在明朝年的历史中一直存在,而没有被取消,自然是有着其存在价值和意义。这个对明朝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的机构并不是以其残酷就能简单地说明情况。
点击一些现代穿越类小说《步步生莲》、《官居一品》、《锦衣当国》、等穿越小说中,主角往往都控制锦衣卫系统为跳板,进而成为手握重权的存在。白羽最爱的《庆余年》中,现代穿越者叶轻眉就帮助庆帝一手打造了这个特刑机构,其子范闲也利用这个机构在庆国世界中呼风唤雨,因此通过对明朝锦衣卫的设立背景和职责的了解,可以分析出锦衣卫的政治生存的变化,对今后的继续解析《庆余年》中的鉴查院系统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一、锦衣卫的建立背景
自从人类社会树立王权的那一天起,专制就成为了皇权的代名词。如同许多励精图治的开国皇帝一样,明太祖的治国理想也是使自己的臣民“有城廓之可守,田土之可耕,城市之可利,婚姻仕进之可荣。”在老朱看来,去完善和巩固一个由“小农经济”决定而产生的封建社会形态,是他的理想目标。
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像封建帝王们所期望的那么完美。人民或多或少在意识和行为上的反抗,总是使得封建帝王们非常焦虑。同时,封建帝王们需要依靠刑罚和特殊手段来不停地修补底层群众在反抗过程中对专制体制撞击所造成的裂隙。
就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北方还有大批蒙元的残余势力,刚刚平定的南方还有不少地方豪强并不认可贫民出身的朱元璋,就连京师也不平静。
明史记载:太祖行京城中,闻一老女密呼之为老头儿,因大怒,亟传令五城兵马司总,诸军至,曰:“张士诚小窃江东,吴民至今呼为张王。今朕为天子,而此邦居民呼朕为老头儿,何也?”即命籍没民间甚众。”
好嘛,老朱长着一张正宗的猪腰子脸,被一个中年妇女喊了声“老头”居然很不开心?事后还动用了五城兵马司,搞出这么大阵仗,不知道的还以为张士诚从阴间杀回来了,不禁让手下有种杀鸡用了牛刀的错觉。
更让老朱郁闷的是,自己老婆也跟着被编排了一把。“太祖当于上元夜微行,京师时俗好为隐语相猜以为戏,乃画一妇人赤脚怀西瓜,众哗然。帝就视,因谢其指,谓淮西妇人好大脚也。
”看来这个“大脚马皇后”的传说,还真不是小说家的杜撰。如果说民间的小活动让明太祖有些许烦恼,然而随着政局逐步稳定,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就开始显得较为突出。那么加强中央集权、树立皇权的绝对专制权威才是明太祖最迫切的渴望。
此时的大明朝堂之上,以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功臣集团同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斗得不可开交。而在外领兵打仗的将军们也恃功而骄,一定程度上抵制朝廷的诏令,这一切也加重了朱元璋的猜忌和疑心。
朱元璋其实也曾试图效法“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劝退手下的骄兵悍将们,但除了老实人汤和看穿了他的用意而告退之外,其余的勋戚们把杯中的酒喝了,兵权是坚决不交的。平日里倚仗军功更加多行不法。于是洪武年间大案迭起,“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中,七八万人被蔓瓜抄牵连丢掉性命,明朝初年的功臣集团基本被一网打尽。
二、锦衣卫的设立
一般情况下,位于高高在上的皇帝而言,他所得到的信息在经过庞大的官僚体系层层涂抹和粉饰之后,已经与事实真相相距甚远了。从明朝的政治设计来看,由都察院派遣御史,由通政司直接上奏和六科给事中在对六部的监理过程中能够传递大部分政务信息。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全部的问题。这是由于以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通政司为主体,由普通官僚组成的专职的信息收集体系对于幅员辽阔的明王朝来说,区区的数百人所能发挥的作用很是有限。
大量的社会弊端和各级官员的不法行为或出于私情或出于其它官僚阶层内部原因而被隐瞒,无法如实上达于皇帝面前。如此长久以往地发展下去,其结果就是官僚体系彻底腐朽而导致统治体系的垮塌。
所以,精明的朱元璋就把建立锦衣卫这个特务体系提上日程。在朱元璋处心积虑干掉了宰相胡惟庸之后,直接对六部等级和对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为核心的司法监察体系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性地机构调整。直接目的在于将行政权、司法权、检察权全部收归于皇权的掌控之下。
在废除丞相制度之后,对下情的了解程度才是皇权能否得以扩展的关键因素。如果废除丞相制度是扩展皇权的第一步骤,那么了解和监视下层的情报工作,就成了第二步骤的指导原则。被朱元璋时常挂在嘴边的“察微”,就是为特刑机构就是其具体化的物质准备。扩展信息来源渠道对位于统治体系最高层的皇帝来说就显得有特别的意义。
洪武十五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被平定。朱元璋一看,时机成熟了。四月,明太祖取消亲军都尉府和仪栾司,改置锦衣卫。在七至九月重定科举取士的政策,并从吏部选拔的三千七百多人中选出优秀者授官。十月,罢御史台,设立都察院。十一月,以邵质、吴伯宗、宋钠、吴沈四人为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据《明会典》、《明史》所记载,锦衣卫首要职责为“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共一千五百七名)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籍、视牲,则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此外,还担负“盗贼奸究,街涂沟洫,密辑而时审之”的职责。锦衣卫下领十七个所和南北二个镇抚司。中、左、右、前、后五所领军士,分为十个司:銮舆、擎盖、扇手、施节、幢幢、班剑、斧钱、戈戟、弓矢、驯马。六个亲军所,其职为分领将军、力士、军匠。
锦衣卫有南北两个镇抚司,南镇抚司设立稍早,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先进武器的研发和制造)。北镇抚司则主要负责侦缉任务和掌管诏狱。也就是说,锦衣卫中真正担负侦缉等特刑任务的是其实是北镇抚司。
如果对照《庆余年》的鉴查院体系,朱格领衔监察百官的一处,信息汇总和整理的二处,负责收集敌国情报的四处,黑骑大军为主力的五处,擅杀暗杀的六处,案件调查的七处都属于的北镇抚司。由费介负责开发制造军器和毒药的三处和负责宣传公关、法律事务的八处属于南镇抚司。
从各大处的排名来看,帝王们对六部衙门及其高级官僚更是监控的重点目标。在此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皇权渗透到行政、监察、立法的各个方面中去。锦衣卫(鉴查院)的成立,正是皇权向行政、司法、监察领域进行深入和掌控计划的一部分,是帝王对王朝的官僚体系实施有效监控的一个过程。
白羽点评: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在镇压一切暴动和反抗,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保障其所制定的统治秩序中,非常注重以严刑峻法作为手中首选的工具。无论是锦衣卫还是鉴查院,对于统治者来说,皇帝个人的操守在直接影响统治秩序的同时,也制定厂卫等特刑机构的行为范畴。像洪武、永乐这样的专制君主利用锦衣卫进行侦缉及加强中央统治,加强皇权的需要。像宣德、成化、弘治那样的守成之君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维护皇权现有水平和平衡政治体系上,像正德、万历、天启为代表的恣意胡为的君主,则更多出于个人目的而滥用皇权。假若皇权为虎,则厂卫便如其爪牙,反对皇帝滥政的官民人等必定成为利爪之下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