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读书无意义helliphell

北京知名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9057026.html

读书能让你获得用智识才享受得到的快乐,这使人终生受益。

近两年有两条新闻,让我至今都记得。一个南方女孩考上大学之后,和父亲发生了争执,父亲执意不让女儿去读大学,认为那四年的时间和数万元学费的投入纯属白扔的,因为大学毕业生的薪水和农民工差不了多少。父亲本人做小生意,闯荡半生,眼看着大学生的境遇还不如店里的小工,生出这种想法再正常不过。按照一个商人纯经济学的成本产出比去计算,女儿读书的买卖是不划算的。

另一件事发生在北京。一个孩子不好好读书,逃课。老师家长都无计可施,问其原因,他说,我家里有十几套房子,我连收房租的钱都花不完,我为什么要读书?这问题从一个孩子口中说出来,近乎振聋发聩。老师、家长基本无言以对。讲大道理,他们连自己心里那一关都过不去。有专家自以为是地出主意说,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如果你完不成学业,那些资产就不会给你。可是孩子是独子,你觉得你的智力糊弄得了他吗?

这两件事都与读书有关。虽然两件事中,父母与孩子双方正好呈现相反的态度与价值观,但有一点似乎是一样的,就是他们都在琢磨,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知识不能直接换来金钱,甚至,知识的多寡与你日后能赚取金钱的能力也不必然构成正负向比例的关系。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读书就变得面目暖昧了。富家子弟觉得,既然我已经坐拥财富,那么我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在寒门父母看来,既然读了书也未必能改变命运,那我为什么还要亏欠当下,以换得一个完全不确定的未来呢?

读书成了一件“然并卵”的事。放在实用主义的框架下去考量,你几乎无法反驳。但这个逻辑成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他们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暂时的策略,一块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的跳板,属于一项苦差。所以说,如果已经能享受到财富,或者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苦役会带来体面的未来,这两种情况下,读书的这份苦是没有必要担下的、

实际上,读书的意涵在中国被长久的异化了。说远一些,它接续着科举传统所带来的病灶,说近一些,它和中国当下残酷的竞争现实相关。但读书本身的意义却绝非那么狭隘。读书不是一个用后即抛的过渡行为,它原本应该是一种能为人提供持久的享乐的行为,而且还伴随着可以为人们提供现实困境的解决方案之功用。但读书是一种乐趣这回事,已经几乎没人提及了。

“读书”是一个宽泛而不准确的概念。它可以被分成几种:系统的学校教育:为了某些直接而实用的目的而进行的阶段性的习得,比如考取某个资格证或者驾照之类;以及无明确目的的自主阅读行为。

中国的学校教育,因为死记硬背的应试体系而一直被人垢病,是的,它的问题很大,但系统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应试和进阶,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进行系统性的规训。然而这一点,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就是为什么你接触到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和中途辍学的人,给人的感受是迥然不同的根本原因。它在应试的目的之外,也给人们建立了一种学习的方法。这对于日后我们对新知识的习得是有用的。

应试教育系统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从根基上彻底摧毁了人们对于阅读的兴趣。不得不说,长期以来,本来应该鼓励而且应该欣喜于人们热爱读书的学校体系,做了一件实际上与自己背道而驰的事——他们一直在反对读书。他们先是把应试需要阅读和背诵的教材等同于读书的全部意涵,以此而使得近乎所有青少年在原本应该对阅读保持好奇的年龄段,产生了对读书最深的抵触。这几乎是中国人厌恶阅读,或者把阅读这件事彻底异化理解的根源之一。

青少年在学校期间,任何出于自主兴趣的阅读都变成了一种偷偷摸摸的地下行为,必须通过鬼鬼祟祟的方式才能得逞,它没有被学校授予任何合法性。阅读,在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以及好奇心最旺盛的阶段,被捏造成了两种鬼魅丛生的对立物——一种是极其枯燥却又必须完成的应试教材;另一种则是被赋予了妖魔色彩,必须以极其坚韧的反侦察能力才能读得到的课外读物—更何况,“课外读物”这个短语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荒诞和歧视色彩,这也从根本上破坏了人们对于读书这个行为的一切正向理解。

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不是为了应试或者解决某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是为了某种更长远的思想训练,或者是出于兴趣而进行的阅读。但这种所谓的“无目的阅读”,已经沦为了读书有用论和无用论双方夸张式地表达自己观点,乃至相互攻陷的凭借。那些作知识分子忧思状的人,每天都在嚷嚷着就应该读“无用之书”,那些坚信实用主义的普通人则开始反攻,声称读“无用之书”的酸腐,在一个如此现实的社会中,倡导“无用”是多么可笑。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急功近利的,他们希望每一本书都是教材,可以让你快速致富,快速减肥,快速找到对象,他们把书看做一种寻找捷径或者旁门左道的途径。如果没有这个功能,那你读这本书的行为就是可疑的。

是时候该撇开所有成见来聊一聊根本性的问题了。读书本身是为了乐趣的的啊!为什么再也没人提及这一点呢?它后来衍射出的那些意义、价值、有用性和无用性,都是那些心怀不同目的的人故意挤压在读书乐趣之上的各种奶油裱花而已。本质上讲,读书和打麻将、唱KTV、啤酒撸串是一样的事儿,并没有高下之分。之所以它被讨厌,就是因为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赋予了过多不该承载的意义。它被描述成一种“高雅”的、显示格调的姿势,所以,读书令人望而生畏就不足为奇了。

不止一次,有人看到我在读书,就会啧啧评论,“你看看,这个小伙子多爱学习!”开始,我很讶异,我明明在贪玩,但在他们看来,我却在苦行。他们永远不会说一个去打麻将的人多爱学习。所以,在民间的语境中,读书,早已和乐趣彻底割裂了。它始终与悬梁刺股的诡异景观联系在一起,变成了一种古怪的,不合时宜的,自讨苦吃的行为。

除了最本质的获得乐趣外,读书还有一个有趣的功能,就是它可以让你拥有多重虚拟人生。我们一生不过几十年,去过几个地方,与为数不多的人变得熟悉。如果没有剧烈的改变,基本上只能过一种生活,终生从事差不多同一类型的职业。但读书可以让你历经无数种体验:你可以作为侦探进入一个案件;可以作为一个探险者深入一片雨林;它能带你了解到你永远无法抵达的世界,那些战火飞扬的战场、消失的侏罗纪以及穿越他人的梦境;它也可以让你去和那些你永远也无法接触到的人面对面交谈。更美妙的是,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编织一种思维模式,会在下意识中用不同的模式去看待这个世界,这种能力会让你比那些不读书的人活得更通透,让你可以在该投入时保持执着,该清醒时得以超然,你能享受到更美妙的生活,也能更清醒地面对你所遭受的苦难。

阅读,是通过文字在头脑中自动翻译成画面的过程。这本身是一种极好的智识训练。从本质上讲.阅读和看电影一样,之所以相比于读书,电影被看作具有更强的娱乐功能,是因为电影直接把画面展现在了人们面前,省略了翻译的那道工序。但这道工序本身是一种想象力被激活的乐趣表达过程。直到现在,人们习得知识仍然是通过逻辑叙事组成的,真正的知识获取,只能通过文字——无论是纸面上还是口头上——人们需要一个自我理解的过程,条分缕析地在头脑中重组,对知识进行咀嚼和消化。这个过程一旦掌握,它便可以被用于处理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务。某种程度上来说,读书会让我们能透过众多迷乱的表象,而看到某些本质的东西,以使得我们活得不再那么迷茫。

肉身的享乐与思维的乐趣并行不悖,它们不应该相互低毁,都以为自己是正统,对方是旁门。对于快乐这件事,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我们用智识才能享受得到的。读书,其实是为了避免你缺失一大部分生活中的快乐。它并非是苦行的过程,而是让你抵达更多快乐的途径。不要以为肉身的享乐就是全部,猪长再多的膘,也不会生出翅膀来。飞翔的感受同样是一种乐趣。

读书,就是令我们可以享受更广阔人生的一种途径。

它可以避免我们的生活陷入只有物质堆砌的逼仄。

没错,那确实是另一种赤贫。

它残酷的程度和金钱意义上的贫穷几乎一样。因为当代文明中的大多数享乐,其实都是有知识门槛的,一旦你放弃了对于智识的追求,即使让你坐拥财富,你对于这个世界的享受仍然会不可避免地大打折扣。谁也不能帮你完成那部分享受,那种自我体验是无法通过金钱的购买服务来进行代偿的。

就像贫穷会造成生活的困窘一样,无知同样会铸就困境。当你真的头脑空空,对世界的运转一无所知,也缺乏习得的能力,对任何新事物都没有基本的好奇心时,你拥有的财富很快就会消耗殆尽,而且不是因为你的挥霍享乐,而是被众多你所无法理解的人和事,近乎掠夺地分割掉。

所以说,让读书回归它原本的地位,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要自我赋予它更多的符号和光环,它不天然带来财富,也不必一定造成酸腐。读书是一件有趣的消遣行为,是使你一次次抵达更广阔世界的旅途,是你能分析和观察世界的坐标系,它会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让你感受到某些突如其来的美妙。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本文摘自《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一书,由出版社授权发布。作者杨时旸,专栏作家,影评人,《中国新闻周刊》主笔,豆瓣ID:frozenmoon。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本书。

一本有态度的杂志

一个有温度的公号

转载或商务合作回复关键词转载

合作

点击图片浏览|工作好的人,颜值都不会太差,不服来辩!点击图片浏览|看你朋友圈,觉得追你好贵点击图片浏览|李宗盛:越过山丘,嘻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

-中国新闻周刊

新媒体矩阵-

有意思网

AutoMan

大人的玩具

开Fun

反观

财迷

剧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