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天下三分,魏国占据了广阔而富饶的中原地区,蜀汉依靠山川之险在西南方向站稳脚跟,东吴则依托长江天险在东南方向偏安一隅。那么,蜀汉的山川之险和东吴的长江天险,哪个更加稳固、更加难以突破呢?笔者认为,在防守方面,山川之险要胜过长江天险,理由是下面四点。
第一,长江天险可以借助工具渡过,山川之险则不行。从进攻方来看,长江是鸿沟的同时也是道路,完全可以借助大型船舰渡过长江天堑,比如西晋灭吴时打造的楼船,即使生产能力不足,也可以利用小型船只甚至木筏竹筏过江,比如吕蒙偷袭荆州时的白衣渡江,比如解放战争时的渡江战役,而山川之险则历来都是难以逾越的,一座座山川就像一道道坚不可摧的城墙,即使人可以侥幸攀爬过去,运输车队和战马则无论如何都爬不过去,如果绕着打,要辗转很远的路途,如果走近路,则要攻打一个个雄关险隘,而这些隘口,则都是像李白描述的那样,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进攻方必然要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第二,长江天险需要有附加条件,山川之险则不需要。长江天险是有复杂的附加条件的,防守方起码要能够控制住长江南岸的绝大部分土地,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进攻方的船只在长江中无法安稳通行,像三国时代的吴国,虽然号称有长江天险,但如果荆州不在自己手中,那么荆州境内的长江就成为了敌国进攻的跳板,魏国或者蜀国都可以沿着长江从荆州顺流而下攻打吴国,这也就是为什么孙权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把荆州从刘备手中夺回来的缘故。而蜀汉的山川之险,则没有类似的附加条件,只要内部精诚团结,别犯错误,山川之险的主动权就永远掌握在防守方手中,常言道"山不转水转",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山川之险的永恒性。
第三,同样被突破后,山川之险的剩余价值远超长江天险。长江天险一旦被进攻方突破,其防守价值基本上就归零了,这是因为,长江是天然护城河的同时,更是重要的"黄金水道",进攻方一旦拿下长江,便可以利用长江,源源不断的为前线输送更多的战争资源,这种输送甚至比陆地运输还要省时省力,这时候,所谓的长江天险,反而成了进攻方的帮凶。我们再对比一下蜀汉的山川之险,即使某几个关隘被进攻方占领了,防守方仍然可以依托其他的关隘继续抗击,而随着战争的持续深入,进攻方要想把战争资源投入到战场上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毕竟这些巍峨的大山,无论如何都不会成为运输的有利条件,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刘备进攻刘璋时,最怕刘璋"坚壁清野",幸亏刘璋暗弱,没有采用此等绝招,否则,刘备的入川大军,就只能在四川的大山里苦苦等待荆州运来的粮草了,不饿死才怪。
第四,从历史实践上看,山川之险也要比长江天险更加靠谱。纵观中国漫长的王朝更迭史,长江防线几乎从来是守不住的,西晋灭吴、隋文帝灭陈、解放战争,都体现了长江天险的不堪一击,反观以山川为防守主体的万里长城,则在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边界一般是固定在长城附近,而退守东南的偏安王朝,却大都不能长久,南唐、南宋、南明,莫不如此。而三国时期的蜀汉之所以先于东吴灭亡,则具有很大的偶然性,邓艾率领魏军偷渡阴平后已经是十不存一的强弩之末,但后主刘禅却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不战自降,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山川之险对比长江天险的优势,在蒙古灭南宋的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蒙古最初的策略是先打四川,然后通过四川沿长江顺流而下,但是蒙古人在四川的大山面前叠尸无数仍然毫无建树,连他们的大汗蒙哥都阵亡了也无济于事,吃一堑长一智,此后的蒙古人吸取了教训,再也不敢觊觎四川了,他们把进攻的重心放在了依托长江天险的襄樊地区,果然,没过几年,蒙古人就拿下了襄樊地区,南宋也很快就灭亡了。
时间来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那时的武器装备与古代社会已不可同日而语,所谓的长江天险更加微不足道,日本人的军舰也早就可以在长江中肆无忌惮的航行了,但日本人面对当时的陪都重庆,也是无可奈何,面对一座座横亘的大山,日本人也只能靠他们的空军施展远程轰炸,他们的陆军则迟迟无法攻破这些由山川构筑的防线,山川之险的优势在这里再次得到了有效验证。
结语:从以上四点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川之险确实比长江天险更加得天独厚、更加难以逾越。当然了,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山川之险也好,长江天险也好,战争中最关键的胜负手还是人,这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