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未来,是融合进中国电影的大概念

北京酒渣鼻的 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14.html

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都已经或必将成为中国电影格局中的一个重要模块,并将会融合成一个统一的符号——中国电影传向世界。

文/纳兰泽自媒体编辑部

近日,杨千嬅亲口承认,全家已经定居上海。此消息一出,引起了大陆网民的广泛议论。但热度尚未过去,又有新的消息传来,那就是香港组合Twins在综艺节目《鲁豫有约》中透露两人同样已经在上海缴纳社保。同时,她们也计划在上海买房,准备长期定居了。

除了杨千嬅和Twins,佘诗曼、汤镇宗、吴镇宇们早已经前来大陆发展。诸如胡杏儿、蔡少芬、陈小春、陈伟霆等艺人虽然还在香港居住,但事业重心也早已经转移到了大陆。

在导演界,王晶早已经在多年前就将晶女郎换成了大陆女艺人,而林超贤、刘伟强、徐克等人更是成为中国主旋律动作电影的代表性导演,奉献出了《 》《红海行动》《智取威虎山》等脍炙人口的杰作。

再加上刘德华、古天乐、张家辉、谢霆锋等香港演艺界的代表人物,除了退休和半退休状态的艺人,绝大多数有点名气的香港艺人都已经将事业重心转移到大陆。

不得不说,尽管很多香港电影迷始终不愿意承认,但香港演艺圈早已经不复当年辉煌,更是在大陆电影市场快速发展的对比下显得越来越衰弱。

有观点认为,香港演艺圈的衰弱主要是由于香港新生代艺人青黄不接造成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有不少道理。往深挖一下,其实不尽然。

一些数据揭示了一个有意思的结论。当我们将目光放到老一代的香港演艺明星:四大天王中,刘德华、郭富城都是祖籍广东,黎明则是在北京出生,只有张学友算是香港本地成长起来的明星。成龙、周润发、刘青云、梁家辉、张家辉、惠英红、蔡少芬、关之琳等大批演员,乃至已故的梅艳芳、黄家驹等人,都是大陆祖籍。这个祖籍不要看好像离得很远,实际上他们都是在出生前后,才因为父母从大陆移居香港谋生,从而留在了香港。

其实,占据香港演艺圈大半江山的知名演员,大多是因为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种原因迁移到香港的大陆居民的后代。香港的演艺圈,是由在香港繁衍三代以上的本土艺人与当时或富裕、或勇敢、或有才识的 大陆人的后代共同构成的,甚至大陆力量还要更胜一筹。

的人才从本质上来说,除了好的教育与成长、发展环境的后天加成,更多还来自于 基因传承的概率。曾经的香港就囊括了大量来自大陆的 基因传承人,将他们吸纳进了香港的经济体系,而演艺圈也是行业之一。当大陆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本土自信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流入香港的 人才越来越少,香港不仅仅是电影圈或演艺圈在衰弱,其实是在人才供给上被断掉了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大陆。

这导致香港演艺圈必然会出现巨大的人才真空。单单依靠香港本土以及外籍殖民者混血后代的人口基数与后代繁衍,自然难以如过往般诞生那么多 人才。

实际上,因为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香港原住民产生 基因的概率可能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可能加强。只是由于时代变化,香港早不再是大陆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选择。

此外,在过去的香港,演戏只是下九流的谋生手段,诸如成龙、洪金宝、袁和平等老一代的武行演员,乃至古天乐这些有过犯罪前科的演员,都是在无奈或机缘巧合之下才选择在演艺圈谋个生计,然后幸运地被发掘了天赋,从而打开了自己的事业版图。

从他们的自述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从小就希望以电影为事业道路发展的老一代和中生代演员都并不太多。更有很多女演员是希望以演戏为跳板,嫁入豪门,且她们的夫家以及她们自己往往都不愿意自己的后代继续在影视圈抛头露面。

演艺圈成功人士的后代由于有了优渥的经济基础,在事业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向,相对于演戏和唱歌,无论是从商、从学、从艺,乃至从政,他们都能够更加自如抉择。这又分流了大量 人才的后代基因,让演艺圈的选材范围进一步缩小。

因此,绝大多数人对香港演艺圈人才青黄不接的理解,其实略有狭隘,因为这只是在失去大陆优质人才的大供给背景下传导到演艺圈的一个小表现而已。而在大的供给背景下,小的供给环境又被进一步影响,必然导致香港演艺圈本土 基因人口基数不足的问题。

相对香港演艺圈的衰弱,相伴的是大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观众审美提升。

其实,不仅是香港电影,曾经对大陆影人和观众产生深刻影响的台湾电影在如今的大陆地位衰弱得更快,甚至连全球电影文化霸主的好莱坞电影,也在大陆慢慢丢失曾经的光环。

在过去一穷二白的中国大陆,老百姓看电视电影一度是很 的生活享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初,谁家有一台电视都是全村的艳羡对象。那个时候的大陆观众,能接触和欣赏到的影视作品太少,审美能力的不足和影视娱乐需求的旺盛让当时全方位 的好莱坞电影和港台影视作品建立了巨大优势。

当时的播出渠道也很少,在坑位有限的情况下,国内引进的作品也都优先以 作品为主,加上香港影视行业正进入黄金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大陆老百姓对港台电影的晕轮效应。

但如今中国大陆的90后、00后并没有受太多“历史沿革”的影响,在信息壁垒被基本打破的情况下,他们不需要一个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审美积累与迭代过程,就已经可以迅速地建立自己对于优质影视作品的审美观。

大陆年轻一代虽然会对《英雄本色》《大时代》等影视剧作品仍抱有敬意,但对于更多曾经的经典作品则理智得多。这不仅限于香港影视作品,对于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影视作品来说也是一样。

比如,大陆经典电视剧《封神榜》,香港黄日华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刘德华主演的电影《五亿探长雷洛传》等等。最典型的莫过于台湾地区的《还珠格格》《流星花园》。如果它们在今时今日上映,且不说制作是否落后和粗糙,就凭其扭曲崩坏的角色三观,就会被网友骂到自闭,和如今被疯狂吐槽的悬浮剧没有任何区别。

纵向来看,香港电影也好,台湾电影和好莱坞电影也罢,论制作能力和水平,现在比过去其实是只强不弱。香港电影几乎每年也有能和过去经典电影相媲美的作品呈现,只是这些作品的水平在失去了晕轮效应之后,已经开始让老观众疲劳,让新观众嫌弃。

在此背景下,不管是周星驰的《美人鱼》、古天乐的《家和万事惊》,还是好莱坞的《速度与激情9》、英国的《:无暇赴死》,乃至日本的诸多名IP剧场版动画电影,除了情怀,从电影层面已经很难用曾经的套路真正打动大陆观众了。

所以,审美上没有跟上大陆观众的成长步伐,沿用老套路而缺少创新和创意,光在制作上有所提升,很难打动大部分年轻观众,是香港电影存在的另一大问题。

经济发展带来了制作能力的提升、市场的扩大,并因此带来了市场的转移,以及在庞大的电影生产基数下, 电影产生的概率和数量的变化。

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票房能达到千万以上港币,就已经是热卖的电影了。直到如今,除了进口影片,香港本土电影能到三千万票房级别,都 算得上热卖。

在21世纪初的大陆电影市场,冯小刚、张艺谋们的作品能够有破亿的票房,就可以开庆功宴了。如今,衡量一部在大陆上映的电影是否叫座,门槛就至少以十亿计算,是当年的十倍以上。

还没下线的《 》票房已经超过了57亿。贾玲执导的《你好,李焕英》和陈思诚执导的《唐人街探案3》同样也都在今年取得了四五十亿的票房成绩。

现在,一部大片投资破亿乃至几亿都已经不是新鲜事。即便我们会吐槽很多流量演员拿走了大量的片酬,但大陆影视剧制作能力的提升,仍然是肉眼可见的。

从早期的《庐山之恋》《上甘岭》,到《大鱼海棠》《满城尽带黄金甲》,再到《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 》,中国电影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地向全球 水平靠齐。

演员片酬和制作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更多从业者的蜂拥而入,也带来了成本的巨大提升。这在迅速增长的大陆电影市场需求以及快速增加的院线银幕的背景下,是可以良性互动的。

但对于相对弹丸之地的香港电影市场来说,票仓的峰值虽然在增长,但远无法像大陆一样爆发式增长。此外,艺人的收入增长微薄,但生活成本却增长迅速,大量老演员们拿着寒酸的片酬,还不如到大陆随便走穴拿的钱多。

如此的市场规模和薪酬待遇,自然带来导演、制作人、编剧、演员,乃至制作公司的全方位流失。他们又如何能够持续奉献出 的作品去与大陆竞争呢?

经济体量的巨大差距,使得大陆电影的出品方、制作方、赞助方、发行方几乎掌握了整个大陆电影市场的话语权,再叠加政策与管理等多重因素,曾经是香饽饽的香港电影在大陆面临巨大困难并不令人意外。

香港本土电影仍然在警匪片中挣扎,哪怕是曾经受到好评的《寒战》《反贪风暴》系列,也同样面临着艰难的题材与内容创新。

与之相对应的,仅仅是今年大陆电影市场,就有《 》《扬名立万》《送你一朵小红花》《悬崖之上》《白蛇2:青蛇劫起》等各种不同风格类型的佳作。

同期,以香港影人为核心制作班底,然后到大陆上映的电影则是《追龙擒虎》《真·三国无双》《感动她77次》《记忆切割》,质量相较之下可谓一言难尽。

即便是《扫毒》导演陈木胜的遗作《怒火·重案》,也没能抬高今年香港电影的整体上限。要说 能打的,恐怕只有洪金宝的《龙虎武师》。但一部纪录片,哪怕品质口碑都不错,也实在没有办法期望它在市场上能掀起多大的反响。

这还只是今年,放大到最近五年,在这样的对比之下,香港电影的差距更为巨大。

香港电影在 的年,产量是部。在年,这一数字下降到了59部,同期大陆电影产量超过部。有人说这是香港电影衰弱的佐证,但如果去悉数香港影人在大陆电影当中的参与度,我们会发现他们参与的电影数量甚至比年有增无减,收入更是远超过往。

今年上映的谢霆锋、甄子丹主演的《怒火重案》在大陆超过13亿元票房的成绩,快抵得上今年所有香港电影在香港地区本土上映票房的总和了,更别说林超贤、刘伟强导演的《 》《中国医生》了。

换句话说,香港电影圈或演艺圈的衰弱有点伪命题。因为以香港影人为代表的香港演艺圈没有衰弱,反而更强,只是转移了阵地而已。

再让我们回到和“青黄不接”直接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的逻辑之上。

洪金宝在《龙虎武师》中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愿意加入武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在较少的基数选择之下,尽管仍然有一些年轻人投身其中,但吃苦的能力、才华与潜力都和过去敬业、拼命且有天赋、愿意琢磨的演员很难相提并论。

与香港武行后备力量不足相对应的,则是大陆规模化的人才供给体系。大陆的武行市场不仅有老一批香港影人到大陆带去理论与经验,教出新一批的 武术指导,让他们已然成为如今影视圈的中坚力量,更有遍布全国的武校源源不断地提供海量的受专业化训练的人才。

而香港的武行人才不仅缺少长时间专业化、体系化训练,更缺少横店等大陆大批量影视基地里拍摄的大量影视剧作品的喂养。这让香港武行与大陆武行的差距越来越大。

可以说,如果不靠和香港导演、制片人的关系,香港新进武行根本没有在大陆获得机会的资格,因为大陆太卷了。而香港本土电影市场寥寥的动作电影产量,让武行们生活都成困难,只能把拍电影当兼职,这又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专业能力与资源积累速度,变成了恶性循环。

不仅是武行,专业表演科班的生源差距香港与大陆同样巨大。我们都知道,刘德华、梁朝伟、周星驰等演员都是在无线艺人培训班被迅速训练出来的。之后,他们靠大量作品被喂出经验和能力。

尤其是刘德华,前期没少被批评没演技,就靠脸。黎明在综艺中也很直率地表达了自己只是占了时代的优势。虽然如今他们已经有很多人功成名就,但他们早期的表演能力,除掉少数几个人,和现在的小鲜肉差别其实不大。

尽管香港的一些大学也有开设表演相关专业,但都不是主力学科,更不会有太多资金资源倾斜。而大陆则有中戏、北影、上戏等一大批远超香港的专业院校基数,各类大专、高职、研修班、中专班更是数不胜数,供给量是香港演员市场的百倍不止,同等概率下产生 演员的数量更是天壤之别。

不仅如此,在过去经过摸爬滚打的香港老一辈电影人,又纷纷在学术市场、商业市场上将他们的理论、经验、技巧、感悟传授给大陆的年轻演员,再加上大陆本身不断发展与成熟的电影理论、编剧、表演、制片体系,以及引入好莱坞、欧洲等电影发达地区 电影人为大陆影人提供指导,新一代大陆电影人的成长得以与全球电影发展同频共振。

如果说香港的周润发、刘青云、任达华、梁朝伟、梁家辉、周星驰们可以和大陆的陈道明、陈宝国、李保田、李雪健、葛优等老戏骨们一较高下的话,能与陈坤、刘烨、章子怡、孙俪、黄磊、胡歌等中生代年龄段对应的香港演员只能勉强数出张智霖、谢霆锋、余文乐、钟汉良这样一档的演员了。而当大陆再拿出周冬雨、张子枫、易烊千玺、彭昱畅们的时候,香港连差两三档的新人都没有了。这个差距放到未来的00后、10后当中,还将进一步扩大。

从影人放大到电影圈和演艺圈的行业视角上,这个差距将扩大得更快。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说明会比较好理解:

在过去,我们进行比较的是香港+大陆vs大陆,而如今的竞争则早已经变成了香港minivs大陆plus+香港pro+台湾+美国+欧洲。这样一来,差距显而易见。

所以,本质上说,香港演艺圈看似青黄不接的衰弱,实际是香港电影在回归原力的情况下,完全无法抗衡大陆电影的崛起,更完全不可能在大陆整合大陆、香港、台湾、美国、欧洲资源的情况下不被碾压。

这种差距,其实是由整个经济社会与市场体量差距传导到了整个影视体系的,并带来了庞大基数与概率下引发的量变与质变,从而产生了市场话语权、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电影制作能力、审美教育速度、全球先进影视经验同步速率、老一代影人电影理论与经验传承的全方位差距。而这些差距,以香港的资源禀赋和潜力挖掘能力基本是一个无法逆转的局面。

如此来看,用青黄不接来形容香港演艺圈,不说是一个伪命题,至少相当片面。

另一方面,香港电影正在衰弱或许也是一个伪命题。

从香港整体票房市场上来看,票房排行榜的前二十位都是进口电影,除了年的《泰坦尼克号》和年的《阿凡达》外,票房纪录都是年以后的进口电影创造的,自称“东方好莱坞”的香港本土电影从来就没有对好莱坞电影形成一战之力。

从香港本土电影票房排行榜来看,票房排名前二十的电影当中,年以后上映的电影占了8部,年以后上映的电影一共11部,没有1部电影是诞生于年以前的。

因此,单从票房数据上说,香港电影的整体市场情况不仅没有在衰弱,反而随着经济与市场变化比过去更强。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香港的电影市场规模仍在增长与扩大,香港的核心演员仍在活跃,且影响力与号召力更大,香港电影的制作能力较过去更是有增无减。

以香港本土资金和演员主力投拍的电影数量的确在下滑,但代表香港影人参演的电影有增无减, 香港影人在大陆影视资源支撑下的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更是远远超过了他们曾经达到的高度。

因此,所谓香港电影的衰弱只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美丽误会,是香港电影在特殊的时期阴差阳错地比较错了对象,只是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而已。

而对于大陆电影来说,放眼的早已不是香港电影与台湾电影,而是全球电影市场下的票房号召力伴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尽管大陆电影在意识形态、制作水平、市场渠道等多方面在海外仍面临各种推广困难,但大陆电影的进取心和尝试如中国制造一样始终没有停止。

至于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都已经或必将成为中国电影格局中的一个重要模块,并将会融合成一个统一的符号——中国电影传向世界。

而这,才是香港电影的归宿,以及大陆电影和中国电影的真正格局。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吧。OVER。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