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沈志荣,文史爱好者。秀洲区油车港镇栖真村人。原秀洲区油车港镇中学退休教师,现被聘为政协秀洲区第四届文史研究员。喜欢把家乡记录在行走的文字中,不忘乡情,记录点滴。
一
秀洲,古称秀水,顾名思义,美丽的水中陆地。这儿河港如织,湖荡似镜,农船成了赖以往来的唯一交通工具。
以前,人们或上街赶集粜稻谷、销售农产品、购化肥农药及生活日用品等物,或出远门走亲戚,生小孩、患病看(请)医生,甚或娶亲接新娘都离不了船;就因为是“农”船,那么去田头干农活,如收获季节的载运麦子、稻子、油菜籽,田间管理时候的捻河泥、打水草积肥等更是离不开农船。
话说农村习俗结婚称“讨新娘子”,摇的是“讨亲船”。
记得文革时年轻人结婚,上面号召年轻人响应婚事新办,移风易俗,提倡新娘到夫家一律不用船载,这样就不再是“讨新娘子”,而是新娘走上门了,也是着实委屈了新娘。
按风俗,新娘出嫁时是不能带走娘家一点泥土的,而必须在新鞋外趿着旧鞋让成年的兄长或弟辈(没有兄弟就由族中男性长辈)背着来到河埠头,然后踩上跳板将旧鞋脱下留在娘家,在喜娘(或媒婆)的小心搀扶下走进讨亲的船舱内坐安稳了;此时男方的摇船杜佬要抽回跳板开船了,新娘的兄长则拿起竹篙抵着船头送“一程”,接着讨亲船上锣鼓喧天,爆竹声起,远离而去。
那是“讨上门”的新娘,你说多风光。现在“走上门”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多没脸面,或就此落下往后小夫妻拌口舌的话柄“你是自己送(走)上门来的”。
当然也有女同胞至今还数落其夫家穷得连“讨亲船”都开不起,如此说来多少有点遗憾吧。看来农船还承载着不少农村的习俗呢!
二
再说水乡行船,似乎都是属于男人的力气活,比如事农桑,种稼禾,讲的都是船上功夫,否则很难被冠以农村“全劳力”的称号。
如我们村上至今留着(现已被某村民买下)一生产队集体时的老仓库,推开门就见到朝南墙壁上还留有会计用毛笔写着的出工轮流表,在男劳力栏目下:一是摇船外出、二是粮站掮稻谷、三是捻河泥等,这些都是力气活,非男劳力不可,要是你拿不出手的,只能安排在女劳力栏目下,当然顶着“半边天”而能摇船外出的妇女也大有人在的,这样的农活安排多半也是当时人们的思维定式罢了。
要是生产队在安排去嘉兴、杭州、上海等地外出时,多半会考虑到水路复杂、路途遥远、劳动强度大等因素,觉得那不是妇女所能胜任的,非得安排男劳力不可。(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后,单家独户夫妻俩外出搞运输的,做妻子的在船上的活儿照样能干,时代不同了,权作例外)
一般农用船只上都设有竹篙与木橹,为避风吹日晒雨淋,大都塞在廊檐下(那时多平房),用时掮到船上。
考究一点的生产队有船库(又叫“船封”),往往利用小河浜套给挖深了,用毛竹支起个屋梁架子,再用稻草编成一片片的草苫,然后请擅长搭草棚的师傅,将一片片的草苫密密地葺上,这里面可停泊十来条船呢!
我们生产队曾有两艘装容量达6吨和8吨的大木船,所以建有两个“船封”。
竹篙是毛竹材料,加工至笔挺光滑的,顶端箍有锋利而带钩状的铁镐头,用于撑推或钩拉,普通的也只是小毛竹或是竹园里砍来的杜竹;撑船人或单或双,或前或后,得视船吨位的大小而定。
再说木橹,一般木船的木橹长约丈余,上圆下扁如弓,置船尾偏左,橹上凹处为槽(称“垫脐”),船上铁球为轴(称“橹拧头”,大木船上左右各一,供双橹摇船);摇船人左脚站稳,右脚跨前退后,左手抓住橹绷用力一推一拉,右手把住橹把用力一扳一推,这样农船就快速前行了。
当然大木船还设有木板舵,用于配合驶风帆的,舵板厚达四五公分,面积依船的吨位大小而定,舵轴直径十数公分粗。
古来行船按九华里计算,俗称“一九”路程,如油车港镇栖真寺到嘉兴北丽桥(史称“北门”)约18华里,称为“二九”路程,一般人力条件允许的话,“一九”一歇地轮换着摇船。
三
作为交通工具,70年代前使用的一般都是木制农船,虽使用起来方便、灵巧,但保养起来却也很费神。往往到了夏季农闲时节,正是“船上岸”的好当口。
所谓“船上岸”,就是先将待修的农船舀沉于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将其拔上岸来覆盖在晒谷场上,通体清洗干净了,上面搭起凉棚,请来船匠师傅开工。师傅在置换好部分毁损的船板及零部件后,用斧头凿子剔除船板缝里的陈旧腻子,再将新的“麻板”腻子嵌入板缝,反复敲打结实,最后对船的全身还要抹上几遍桐油进行保养。
说起制作“麻板”腻子,可是一道真功夫,记忆中我父亲虽不是船匠师傅,但因常做他们的帮手而被认可为制作高手。
我亲眼目睹过这一过程,先是将生石灰块用少量水发开了,拿筛子滤去杂质成纯石灰粉放一边;然后将购来的麻皮用铁耙拉成丝状,并扎成一束放在石板上用木榔头反复敲软;接着按比例将麻丝、石灰粉和青桐油混合一起置石臼里,用粗重的木锤打混合、打匀称;再将其分成若干坨,且一坨坨地分别放在石板上用榔头捶打,边捶边用竹片棍将其翻转,反复捶成软韧适度的“麻板”腻子,供师傅嵌船板缝之用。
这是很累的活儿,一天下来老父直声呼累。那船经师傅修葺完毕之后,接下来又是老父抹桐油的活,修船常在酷暑季节,须得烈日高温,方可让桐油进入木质深处,故老父皮肤也常被晒得古铜色的,但老人无丝毫怨言,令人敬佩啊!
船的通体抹油三四遍并晾干后,修葺一新的船儿便要下水服役了。这可是个颇为壮观的场面,队长召来十几位精壮男人将船小心翼翼翻转过来,像蚂蚁扛骨头般地抬起向河滩边移动,一大群孩子也不闲着,他们和着大人们“哼唷哼唷”的号子声热闹着;
船下了水,必有几个强壮汉子要一显身手的,只听一声“我先来!”,一小伙子已在河滩上立定,但见他先将两胳膊一伸一屈热身,腱子肉鼓鼓的,然后双手运力把住左右两个船艄角,左右摇晃起来,直把水儿晃进了船舱肚里,在一片喝彩声中,壮小伙们依次亮相,大家认为这才称得上真男人!
另外说说我们油车港镇的胜丰村可谓技术精湛的造船世家村落,这儿有的是传世数辈的能工巧匠,在江南水乡久负盛名上百年。周边的农船都是他们修葺的,农闲时却是他们的最忙季节,修船造船不误农时啊。
当然更多的还要承担渔船、游船等各类船的修葺,例如嘉兴南湖船这艘记载中国共产党历程的红船亦彰显着他们不时维护的功绩(那是后话)。
四
由于木制农船易破损,保养修葺又繁复,后来被逐步淘汰,继之使用钢丝网水泥农船。水泥船体,铁丝网为芯,混凝土成板,首尾留气舱,载重坚固,亦深受农家之喜爱。
不同材质的农船各有利弊,虽木船可用来乘人载客,装粮食、稻草等干货,但水泥船除此之外,常被用来运载猪羊灰、废氨水、水河泥、甚至大粪等既湿又脏的东西,更凸显了它适应性强的优势。钢丝网水泥农船因其材质(钢筋混凝土)比重大,农民开始使用时不无担心,一怕行速慢,二怕易撞坏,三怕沉没。
据说当时经现场多次测试,发现水泥农船有许多优点,一经使用,顾虑全消。倒是其特点显示了水泥农船的优点:
如即使撞坏一点,黄沙水泥浆一抹即可;又因装稻谷等干物资和装氨水等湿、液物资后都易清舱;保养又方便,不像木船要年年拔上岸近半个月维修保养;再加行驶平稳,即使船舱灌满水,前后气盖拧紧的状况下,船上站立十余人,只要船舷平出水面,船也不会沉没;更兼具防火、防腐性能好的优点而享誉江南水乡。
另据嘉兴船文化博物馆资料载:六十年代初,由嘉兴造船厂首制,两艘水泥船问世了,每条载重1.5吨,成本价按当时算五六百元,耗用水泥公斤,黄沙1吨,钢材公斤左右,耗用人工工上下,船身长9米,船底长6米,后来一批批以此数据建造出1.5吨型制的水泥农船,颇受农民的欢迎。
这样,在嘉兴这种得天独厚、每户农家都通河道的鱼米之乡,水泥农船也就迅速推广开来了。
每个生产队都有十数条水泥农船,水泥农船承担着运送化肥、农药、售粮的任务,后来水泥农船代替了木制的,又装上了柴油发动机,由手动变机动,农民称为“挂浆机”,速度比手动快了数倍,特别受广大农民兄弟的亲睐。
再后来,“挂浆机”水泥船的成功使用,促进了农业一线需求量的增加,据史料记载,嘉兴造船厂从嘉兴南门迁移到了嘉北西木桥,厂名改为嘉兴水泥造船厂,生产吨位从1.5吨,逐步发展生产3吨、5吨以至8吨、10吨以上的不同规格。
史料又载:开始时,推广资金全部由国家支农项目经费无偿拨付,后来由生产队集体所有制预留资金拨款购买,吨位从3吨、5吨、8吨以至15吨左右,用途由田间运输,乃至远途运输建筑物资等。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陆路交通的成熟发展,为保障水上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为改善河水水质,优化水路运力结构,水泥船于年初,国家下令停止生产,农船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当然一些村庄的河浜里,在混浊的河水中仍能隐隐见到停驶着的水泥船,但那已成为了见证水泥农船由盛而衰的痕迹。